陳輝
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發(fā)燒不舒服,就馬上用清熱消炎的藥物,其實孩子生病或與積食有關(guān)。
為何孩子容易積食?
紫和堂的姚佩玲醫(yī)生解釋,民間有句俗語稱“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是有道理的。孩子的體質(zhì)特點是“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孩子還不懂事,吃東西不會節(jié)制,好吃就喜歡多吃,或有時候不想吃,家長就哄著他吃,這容易造成孩子過飽,出現(xiàn)積食。
積食會生熱,如果孩子的排便不好,不能通過排便將熱積食清掉,就會表現(xiàn)為發(fā)燒。這時如果一味退燒,而不解決積食問題,那么體溫很容易反彈回來;相反,如果及時進行消滯處理(如用厚樸、布渣葉、枳實、藿香等藥材煲水飲),高燒自然就會退了。
如何知道孩子積食了?
聞口氣是判斷孩子消化狀態(tài)的最直接方法,寶寶早上起床后聞一聞他的口氣。如果口氣聞起來有酸臭味,提示消化不太好。另外觀察舌苔也有幫助,健康孩子的舌頭為淡紅色,舌苔若有若無。如果孩子的舌頭上覆蓋了一層白色或黃色的舌苔,均是消化不好的表現(xiàn)?!拔覆缓投P不安”,腸胃不舒服的時候,睡眠質(zhì)量不會好。如果孩子晚上睡覺翻來覆去,睡不香或磨牙,很可能是腸胃有問題。
姚佩玲建議,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積食,除上文介紹的方法外,還可以給孩子吃些保和丸;如果孩子因積食引起了類似感冒的癥狀,則可以吃些藿香正氣丸(水),有解表、祛濕、解暑的作用。另外,好動的孩子出汗多,身體易缺水,要鼓勵孩子多喝水,特別是在身體不舒服時,多喝水就會多排便,有助于瀉火退熱。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要看到孩子發(fā)燒,就過度用清熱的藥,如金銀花、菊花,反而不利于孩子脾胃的保護。這時可以在清熱藥的基礎(chǔ)上,適當用些茯苓、白術(shù)、藿香來護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