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這些年,寫寫停停,停停寫寫,很多人會問,你,廚藝不長進,生活品質不高,卻把時間耗費在寫寫寫上,何必呢?我想說,人,總是處在向前走和回頭看兩種狀態(tài)的交替中,一直往前走,會在快節(jié)奏的趕趟兒中,忘了最初為什么來到這里,為什么世間種種,風情萬千,唯獨選擇手中執(zhí)筆。一直盯在過去,又常常會故步自封,消弭前行的決心和勇氣。走一段路,適時回望,再往前走時,才會少掉迷惘和躊躇;必要的回望后,繼續(xù)起航,才會走得更遠更穩(wěn)更長更久。
我以為,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們有兩層皮囊。工作中的我們,被社會現(xiàn)實要求的我們,被角色定位綁架的我們,會一直被生活的旋渦裹挾著前進。而下筆寫一寫,無論是自己身上發(fā)生的,還是異想天開虛構的,哪怕是只字片語,也會在精神的家園中留有一席空地,好讓自己的心慢下節(jié)拍,是靈魂層面的自我刷新和來路回望。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堅固的框架,人生的長度,也從來無法隨心所欲,經歷的內容更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豐富、靈動、漫長、有趣,有時,那只是別人生命的形容詞。怎樣讓我們自己也豐富、靈動、漫長、有趣呢?執(zhí)筆行文吧,用文字的行走替代腳步的丈量,心之所向,夢之所引,都能在文字里抵達。讓自己成為筆尖主人公命運的牽引者,往往就是以虛擬的方式借助主人公的名字和際遇,讓我們自己體驗不一樣的甚至今生不可能有的人生。那么,我覺得,我就以文字的方式在不曾經歷過的情節(jié)里存活了一次,讓我的生命豐富了、靈動了、延長了、立體了、多樣化了。
我們終其一生,忙忙碌碌,尋尋覓覓,兜兜轉轉,擺脫、依戀,無非是希望找到一種方式,與自己、與父母、與環(huán)境、與命運達成一種和解。而終有一天,我們要與世界和解,無論它美麗或者丑陋。閱讀或者書寫,其實也是在別人的字里行間,或是自己的字里行間,尋找一方起程轉折的凈土,與生命達成和解。這種和解可以是浸入式的寬容、諒解,也可以是深思后的反駁、抗爭。和解不該僅僅停留于一團和氣中,而該有更多追本溯源、對比取舍。在方塊文字的一筆一畫、間架結構中,完成對活著的和解。
很喜歡費爾南多?佩索阿的詩,他說,你不喜歡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你僅僅是度過了它,無論你過著什么樣的沒有喜悅的生活,你都沒有生活。你無須去愛,或者去飲酒或者微笑。陽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夠了,如果它令你愉悅。幸福的人,把他們的歡樂,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遠也不會剝奪屬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財富。我深以為然。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他的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的越獄,那書寫,又何嘗不是呢?浸身文字的每一天,分分秒秒,就都是喜悅的,有張力的,哪怕彼時,經歷著現(xiàn)實的生離死別,可是,因了文字的點染摩挲,那痛著的一天也是含淚微笑的一天。而欣喜若狂的一天,更因文字的拉長綿延,從這一天,一直延伸到了以后的日子,變成可持續(xù)性的快樂資源。
帶著足夠好奇的心,帶著對未來的期待,每一天,讀著寫著,被讀和寫這兩只無形的手,從過去牽引到現(xiàn)在,還會從現(xiàn)在引向未來。生命的兩邊,一邊站著讀,一邊屹立著寫,就像冰心所說,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鮮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人,當然不排除自己,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在我看來,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一種人,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最后成功了,我們說是“有志者事竟成”;有一種人,朝著目標努力,后來失敗了,他對自己說,我該努力的時候努力過了,以后就可以心甘情愿“平平淡淡才是真”了;還有一種人,朝著夢想努力,失敗了,然后轉身,朝著另一條路去走,最后在另一個全新的領域里獲得成功,我們說“不要盲目前進,找準適合自己的路很重要”;還有第四種人,一直向著夢想奔跑,可是一直碰壁一直不成功,在不成功的路上,還是一直走。我就是那第四種:腦子碰了線進了水短了路一直死磕著的,可是誰能說,這不是在完成對生命的另一種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