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紅
摘 要:《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辭賦代表作,備受推崇,同時也是高中語文教學(xué)的重點篇目。本文主要從探究陶淵明歸隱的思想及賦文所呈現(xiàn)的淡遠(yuǎn)瀟灑的風(fēng)格兩方面進(jìn)行論述,以幫助學(xué)生更好地品讀這一代佳作。
關(guān)鍵詞:歸隱;淡遠(yuǎn)瀟灑;疏放拙樸
一、內(nèi)容概述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與上層社會分手告別的宣言書。作者敘述了他棄官歸田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達(dá)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是一篇述志之作。托意深遠(yuǎn),出語天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較為深遠(yuǎn)的一篇賦文。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曾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欽佩之情,無以復(fù)加。而《歸去來兮辭》在思想和藝術(shù)上的確是精心結(jié)撰的逸品。
二、陶淵明歸隱思想探究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真的如文中所述“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辭氏妹喪于武昌?!边€是別有隱情呢?這個問題人們長期爭論不休。有人認(rèn)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拂衣歸田里”之舉是為了虛浮的隱居高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只要我們深入考察他從29歲到41歲的13年中,幾進(jìn)幾出,時官時隱達(dá)3次,為官不過四五年的歷史事實可知,“真”才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可貴秉性——“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這種“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絕非隱逸的名號可拘囿的。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喟,耐人尋味,生命智慧,亦盡在其中,但能夠像陶淵明那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一個“歸去”,富含對故鄉(xiāng)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rèn),“有四方之事”和“風(fēng)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yuǎn)是故土田園?!疤飯@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于“荒蕪”呢?顯然,“田園將蕪”純系托詞,所謂“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昨非?!边@才是肺腑之言,一種悔悟和慶幸之情溢于言外,在平靜的語氣中顯示出思緒的變遷和深沉的感慨。
“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昨非”表明作者的歸隱決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緣于外界的“仕途不意”;更不是為了虛浮的隱居高名。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的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是源于“知正”和“自知”和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悅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其顯示出與當(dāng)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品味全文可悟,陶淵明的歸隱是對官場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打真我之歸。他既不狂放,也不沉淪,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為了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無怪乎劉載熙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未嘗經(jīng)意,然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非文己難,有胸次為難也”。對于詩人來說“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只愿“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如此之真,這般之純,圖何虛名?
又有人認(rèn)為,陶淵明的歸隱,是逃避,他秉承了老莊哲學(xué)思想,是消極的。勿庸置疑,魏晉士人性多敏感,受老莊玄學(xué)影響,身處社會急劇動蕩時代,往往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文人參政,多為權(quán)力相爭的犧牲品。陶淵明從青少年時欲“大濟(jì)于蒼生”,到此時退隱歸田,自得其樂,是一種智慧無奈的選擇。在“儒”之入世進(jìn)取與“道”之出世退隱之中,他選擇了道家的人生態(tài)度,心中卻充滿了矛盾。其實文章開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典出《論語·微子》,是從楚狂接輿勸孔子放棄仕途理想時所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中化出?!拔颉薄爸倍殖浞直砻髯髡叱浞纸邮芰恕皝y而隱”這一人生選擇,這一種人生,大概也不是僅用消極就能概括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guān)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因而,陶淵明棄職歸田斷不能說其意志消沉,消極處世。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在書卷中追求安謐,在田園里追求自己平靜的心境。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田間閑云,田園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連忘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耕作,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有意義,在那并不富有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云。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詩人享受到了“形為心役”的無限樂趣,他的心靈趨于平靜了,在世俗中無法追求到的卻在田園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出一種遺世獨立,心胸曠達(dá)的樂觀精神,當(dāng)然“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一切隨生死變化,一切聽其自然,也流露出某種無可奈何、安天樂命的消極情緒。
三、淡遠(yuǎn)瀟灑的風(fēng)格
《歸去來兮辭》以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耐人尋味,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堪稱上乘之作?!捌湓~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表現(xiàn)出一種淡遠(yuǎn)瀟灑的風(fēng)格。尤其是在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上,有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輕描淡寫中蘊(yùn)藉著詩人熾熱的情感。“景翳翳將入”,夕陽殘照的晚景,點染出晉王朝的衰敗,寓有對國事的深沉隱痛與怨憤。詩人自彭澤歸田到家不顧惜“三徑就荒”惟喜“松菊猶存”,“撫孤松盤桓”,菊的芳潔,松的傲霜耐寒,一向象征著忠貞堅強(qiáng)。“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yuǎn)我遺世情”。詩人對菊的酷愛,對松的欽慕,豈不是他淡泊、真淳、傲岸性格的寫照,卓然特立,鄙棄庸俗的風(fēng)度氣韻的顯示。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中仍有傲霜獨立的青松,歷寒而秀的秋菊,頓感無限欣慰——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惟我不變,那就是順應(yīng)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霸茻o心以出岫,烏倦飛而知還”把自己內(nèi)心受客觀事物觸動而產(chǎn)生的復(fù)雜情感不露形跡地輕輕點出,具有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云的無心出山,暗喻出仕并非為了功名利祿,烏的倦飛知還,含有對官場生活的厭倦,用“無心”“知還”形容云和鳥,把無情之物人格化,寫得活脫活現(xiàn)。詩人不但以景喻情的態(tài),而且以景寫情的質(zhì),因而即景抒情十分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此外,《歸去來兮辭》還繼承了辭賦的一些藝術(shù)傳統(tǒng),巧妙地運用諸如“惆帳”、“崎嶇”、“欣欣”、“涓涓”、“遑遑”等雙聲疊韻疊音詞,音律和諧流暢,富有音樂美,文中還多用類似“舟遙遙以輕揚,風(fēng)飄飄而吹衣”的對偶句,貼切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語言的錘煉上,功夫也很深,一個詞組,一個短句,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覺今是昨非”寥寥幾字,隱含詩人對整個仕途生涯的痛苦回顧和深切悔恨,令人回味無窮,一言以概之,陶淵明的語言看似簡單,其實正是藝術(shù)造詣高超的表現(xiàn),“精能所至,反造疏淡”,這種語言是超越了華麗雕飾之后達(dá)到返璞歸真、爐火純青的標(biāo)志,從而使辭賦呈現(xiàn)出淡遠(yuǎn)瀟灑、疏放拙樸的文風(fēng)。
《歸去來兮辭》以折射陶淵明的思想和表現(xiàn)其日臻成熟的淡遠(yuǎn)文風(fēng)而成為一代佳作,至今讀來仍滿口余香,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xiàn):
[1]《宋書 陶潛傳》.
[2]蔡阿聰.《論陶淵明的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