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隨著媒體融合走向深入,高校校園新聞因時而變,新聞語言呈現(xiàn)出輿論導向性、故事性、時尚性、超文本性等特點,依據(jù)這些特點,本文提出提升高校校園新聞傳播效果的策略。
關(guān)鍵詞: 校園新聞;語言;傳播
(一)輿論導向性
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不少新要求,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兩個維護”,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工作質(zhì)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這要求高校校園新聞語言有輿論導向性,為高校的發(fā)展建設(shè)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尤其在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典型宣傳中,輿論導向性非常明顯。
(二)故事性
要想吸引師生的眼球,校園新聞的語言一定要具有可讀性。要讓校園新聞喜聞樂見,就必須把新聞報道的著眼點和立足點放在師生身上,講師生自己的故事,想師生所想,說師生所說。無論是典型人物還是重要事件,新聞語言都要凸顯人性,抓住人心。在新媒體平臺上,往往通過醒目的標題、個性化的詞匯表達、新穎的形式、突出亮點等方式,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吸引師生讀下去。
校園新聞具有可讀性,注重新聞的故事性敘述與表達,是高校校園新聞貼近師生、貼近校園、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體現(xiàn)。以小故事、小人物、小場景、小細節(jié)的新聞語言落筆,向大處擴展,形象生動,把硬新聞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受師生歡迎。
(三)時尚性
受新媒體影響,高校校園新聞往往緊跟社會風尚,語言活潑,網(wǎng)絡(luò)熱詞不斷充實校園新聞詞匯,如真香、錦鯉、C位出道、官宣等頻繁出現(xiàn)在高校新聞語言和大學生活動中。這些詞不但豐富了校園新聞的語言,也拉近了新聞與師生讀者的距離,活躍了校園氛圍,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超文本性
高校校園新聞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圖解、大數(shù)據(jù)等等,是對傳統(tǒng)新聞表達的補充。尤其是在新媒體平臺上,高校校園新聞通過不同的排版格式、不同顏色的文字、不同類型的字體、各種短視頻等等傳播校園資訊,表達方式已經(jīng)遠遠超越文本本身,用超越文本的語言激活新聞,有利于讓師生受眾對新聞價值有正確的判斷。
高校校園新聞呈現(xiàn)出的新特點,為提升傳播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在高校校園新聞中,也存在著程式化、信息化、公文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新聞的傳播效果。
(一)努力實現(xiàn)新聞語言傳播效度的最大化
校園新聞語言具有輿論導向性的特點,要保證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全時性,就要進行高密度傳播,努力實現(xiàn)新聞語言傳播效度的最大化。一方面,受網(wǎng)絡(luò)、新媒體平臺限制,需要使用簡潔的語言對校園新聞進行陳述,另一方面,校園新聞不可避免地受到網(wǎng)絡(luò)閱讀碎片化、快餐化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時間和閱讀量上都要進行綜合考量,實現(xiàn)傳播效度的最大化,高密度、高頻次、具有輿論導向性的傳播就顯得非常重要。
為了實現(xiàn)傳播效度的最大化,高校校園新聞工作者需要在新聞語言上追求更為簡潔的表達,重視“短小精悍”,避免使用官話、套話、空話,需要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立體化報道。這既是對校園新聞語言的要求,也是對校園新聞人的要求。
(二)以小見大,激活閱讀價值
依據(jù)校園新聞語言故事性的特點,以小見大的方式有助于校園新聞獲取顯著的話語權(quán),從小角度切入的多元校園資訊更容易激發(fā)閱讀價值。
(三)跨媒介多元傳播
媒體融合背景下,網(wǎng)絡(luò)新聞語言的傳播體現(xiàn)出了數(shù)字化、全球化、無限性、易檢索性、迅捷性、多媒體化、交互性與個性化等特點。這些特征在校園新聞中也同樣存在,高校需要在新聞網(wǎng)、校報、廣播臺、電視、新媒體等不同載體上進行跨媒介多元傳播,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使用超文本進行大數(shù)據(jù)輸出,還可以聚合多元信息巧妙傳播,在不同的載體中進行不同的定位,比如新媒體的受眾主要是大學生和年輕教師,新聞網(wǎng)的受眾主要是教職工和校友,校報的受眾主要是離退休老教師等等,根據(jù)不同的定位,差異化建設(shè),分類傳播,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加強師生的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