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有效的問題,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強,而且能讓教師的教學過程銜接更完美,讓課堂所教能在一個個問題中得到引申。但是,當前很多小學數(shù)學教師提出的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如問題太過隨意、評價不夠科學等,既讓學生寶貴的時間出現(xiàn)了浪費,又沒有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思維,更沒有起到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作用?,F(xiàn)如今小學數(shù)學課堂追求高效率和全面發(fā)展素養(yǎng),所以從有效提問開始研究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師提出的問題存在的不足
(一)問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針對性不強
有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根本就沒有經(jīng)過太多的思考,只是隨性而問,導致問題的針對性不強。而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愿思考或回答得也非常隨意,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毫無生機而言。例如,教師在講“萬以內(nèi)的數(shù)的寫法”時,會問學生“你們見過的最大五位數(shù)和最小五位數(shù)分別是多少?”。這種斷崖式的問題不僅讓學生舉手無措,而且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強,且針對性有限。
(二)問題的適用范圍有限,忽視了后進生
部分教師在提問時容易走進兩個“誤區(qū)”:其一是問題的難易程度更多偏向于優(yōu)、中等學生,針對后進生的提問很少;其二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數(shù)讓優(yōu)、中等學生回答,后進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少之可憐。 所以后進生往往會被“忽略”,而教師的問題適用范圍也非常有限。例如,教師在教學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時,出示51-36后,直接讓學生列豎式計算后指名匯報。優(yōu)等生和一部分中等生因有提前學的基礎自然知道如何做,可問題是還有很多學生根本沒弄明白其中的算理。教師的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后進生根本沒有回答的機會。
(三)問題的藝術性不足,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必然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的精力更集中。但是,有些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問題藝術性明顯不足,只是一味的提出“對不對?”、“是不是?”等問題,以至于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提問“操場上有角嗎?”、“教學樓有角嗎?”等問題絲毫沒有趣味性,根本吸引不了學生,回答內(nèi)容局限于“有或沒有”,這些有局限性的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澆滅了孩子尋找知識思維熱情。
二、基于有效提問打造小學數(shù)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要重視問題的啟發(fā)性
葉圣陶提出:教師不但要重視教,更要重視導。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停留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本身,即不能光重視回答的結(jié)果,還要重視問題的啟發(fā)性、開放性、針對性和藝術性,重視問題能否促進學生思維習慣或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即應該重視問題思考的過程。
例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三(2)班有46人,而三(2)班比三(3)班少1人,請問三(3)班多少人?”這時候有的學生看到“少”字,所以習慣性的就用46-4=42人。這時候教師問“同學們,這樣做對嗎?”,學生回答“不對”。最后老師說“應該用46+4=50對嗎?”,這時候?qū)W生回答“對”。從師生對話的情況來看,教師所提問題的啟發(fā)性明顯不足,學生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仍可能看到“少”就是“減”,看到“多”就是“加”。很明顯,教師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無法給學生打造高效課堂。本文認為教師應該如下提問:
首先,提問“通過讀題你知道哪個班上的人少,哪個班上的人多呢?”,這時候?qū)W生會根據(jù)題意回答“是三(3)班人多,三(2)班人少”,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來理解兩個班之間的關系,“如果我用一段線段來表示三(2)班的人數(shù),那么三(3)班的線段應該怎么畫?”學生很容易的就會說出三(3)班線段長度在三(2)基礎上多出“表示1人”一小段,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線段圖,后追問: “三(3)班人數(shù)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呢?應該怎么求呢?”學生看著線段圖很容易就會列出加法的算式。最后補充道“不要看到‘少就是減,看到‘多就是加,一定要看求多的那一方,還是求少的那一方”。教師就這樣用啟發(fā)性的提問,一步步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二)根據(jù)學生層次提不同問題,調(diào)動積極性
班級中學生由于受遺傳、環(huán)境和學前教育等因素影響,所表現(xiàn)出學習能力、水平就不同。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在課堂上往往更加活躍些,回答問題更積極,進而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而后進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這使得后進生更加畏懼學習,產(chǎn)生抗拒心理。因而教師更要關注后進生課堂學習情況,課堂提問要兼顧全體,針對優(yōu)、中、后進生進行有層次型的提問,從而讓每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都能被調(diào)動。
首先,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多方面素養(yǎng)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是優(yōu)等生,B層次是中等生,C層次是后進生。然后,對于優(yōu)等生可以問一些復雜而綜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對于中等生可以問一些適當拓展的問題,而對于后進生則可以問一些基礎、容易的問題。例如,教學“幾時幾分”一課時,復習導入新課,先出示兩個整時時刻,由后進生來回答并說明理由,因為是一年級學習的內(nèi)容后進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有了好的開端,后進生就會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對接下來學習內(nèi)容就不會那么望而生畏了。接著出示例2三幅鐘面圖(幾時幾分),在全班試讀后指名回答就可以傾向于中等生,有了上堂課時與分關系的認識,學生能夠較輕松的讀出時刻并說出理由,這對于中等生來說無疑是莫大鼓舞,對學習更加充滿興趣。在小結(jié)認讀時間的方法時可以讓優(yōu)秀生來完成,因為這個問題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歸納概括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對于優(yōu)秀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zhàn),如果說前面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太小兒科”的話,那么這個問題可以讓優(yōu)秀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效調(diào)動他們的參與熱情。整堂課的教學關注到不同程度的學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獲得了不同的情感體驗,有著不同的收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保護和調(diào)動。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的課堂提問有些還不夠高效,仍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教師要積極認識這一問題,然后思考方法解決問題,從而讓我們廣大教師的課堂更高效,讓學生的成績與身心健康都有進步。總之,好的問題、有效的問題能指引學生前進,可以不斷的為學生打開下一閃“生命之門”。只有建立在有效提問基礎上課堂教學,才會讓學生有更大的進步,學生的素質(zhì)才能更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