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中西方園林路徑全然相異,卻各具所長,也曾相互借鑒、融合,平添了許多趣味。圓明園便吸收了歐式園林的一些元素,成為了中西合璧的經(jīng)典。
18世紀下半葉,英國深受浪漫主義運動思潮的影響,開始追求個性解放、崇尚自然之美。這時,他們發(fā)現(xiàn)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便找到了與大自然對話的方式,并創(chuàng)造了神奇的哲學(xué)與美學(xué)體系。于是他們便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這一時期的英國園林也有了濃郁的東方情調(diào),因而別具風(fēng)致,被稱為“自然風(fēng)致園”。
在歐式園林中,英國園林無疑是一個異類。造園者一反歐式園林的嚴謹與工穩(wěn),變得像中國造園家那樣感性與風(fēng)雅。他們從同樣崇尚自然的歐洲畫家的風(fēng)景畫中獲得靈感,打造如畫一般風(fēng)姿綽約的自然風(fēng)致園。這些園子不再如英國貴族般嚴肅和拘謹,不再有中軸線和高墻,草木自然生長,小徑蜿蜒回環(huán),地勢高低起伏,河渠、湖泊也放任自流,均不作規(guī)整式改造。再配上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或者中世紀古堡,呈現(xiàn)出一派田園牧歌式的景象,讓人恍若誤入了童話世界。
早年讀西方園林文獻,知道倫敦郊外有一座著名的皇家植物園,18世紀流行中國風(fēng)的時候,被植入了一些中國元素,據(jù)說多處局部景觀都很中國化,它也有一個中國式的小名,叫做“邱園”。原本行程中是安排了一天去逛這個園子的,卻因大雨和嚴重感冒而未能遂愿,深感遺憾。所幸在白金漢郡的斯托烏府邸逛了一天,親眼見到了融合中國美學(xué)思想的英式風(fēng)格園林。
英國風(fēng)景園林的造園理念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有幾分相似,盡量隱藏人工痕跡,顯得非常自然,更添得幾分野趣。而且,英式風(fēng)景園別有趣味,在游賞了無數(shù)的歐式園林之后,忽入英式園林,頓有一種親密的暖意。園內(nèi)園外沒有明顯的界線,可相互借景,隨處可見成林的古木和曲折的池岸,雀鳥啁啾,水禽悠游,花草漫生……在這樣的園子里穿行,有一種閑庭信步的自在和愜意,感覺不像是在別人的府邸做客,渾若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而在其他的歐式園林中全無這種親切與放輕的感覺,自是沒有多少游園的興致,且往往一覽無余,便也沒有必要慢慢地游賞。在凡爾賽宮苑中,我只站在一個高處瞄了一眼,連贊了幾聲偉大,然后沿中軸線穿過園子,直奔了那座雄偉的宮殿,這個過程大約不足10分鐘。
而在中國園林中,我會待上很長的時間。每座名園我都會逛上一到兩天,開園即入,直到夕陽斜掛,中午隨便啃一個面包哄哄肚子。有些園子我甚至逛過不下10次,且每次都是興趣盎然,每每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那時,勁頭特足,從早逛到晚,也不曉得累,一天啃一個面包也不覺得餓。
我曾在一部園林專著中寫到對園子的感受:
“我一直相信園林是有靈魂的,必須與之靈犀相通才能真正了解和懂得一座園子。所以必須悠悠緩緩地在園子里晃蕩方能與它完全融合,就像你愛上一個女人,天天對她說愛是遠遠不夠的,你得在她的身體和靈魂中長久地漫游,彼此才能真正的融合。”
“我在園子里走動著,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情和那些游園的老者有些貼近。眼下這朝氣蓬勃的春天也沒能讓我變得更加“陽光”,我越來越覺得,園林是屬于中年、甚至老年的,我還并不老,但心情已然是中年的了。人年輕的時候多半是不大喜歡園林的,園林太靜了,會讓他們心虛的,他們要在吵吵鬧鬧中才不會感到寂寞。而中年的心情是沉靜的,是可以去玩味的,玩味園林的沉靜,玩味沉淀在園林當(dāng)中仿佛平淡卻也雋永的諸般滋味。”
“所以,中年的心情是可以和園林對接的,游園還須得有一份中年沉靜的心情和人生的閱歷,才能真正含英咀華,品讀園林。而讀園更需要一些文化上的準備,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上的準備,方才能有那種心領(lǐng)神會的竊喜。游園時,我從來就不曾沿著一條固定的路線游走,總是信馬由韁,任那小徑與橋、廊引領(lǐng)著我走進那畫圖般的美景,讓我自己也走成一道動人的風(fēng)景。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我能最感性地領(lǐng)會到中國人的美學(xué)原則:含蓄、婉轉(zhuǎn),絕不讓人一覽無余。那便是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移步換影,步移景易。庭院深深深幾許,游廊繞岸通何處?而每每此時,還可以獲得一份難得的驚喜,無數(shù)的景致總會在前方山環(huán)水繞處靜候我探詢的目光?!?/p>
我毫不諱言自己對中國園林的偏愛,但惜乎中國古典園林的氣脈早已隨同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落幕而斷絕,直到今天也未能接續(xù)。多數(shù)經(jīng)典的園林遺構(gòu)已然喪失了實用的功能,成為了標本與活化石,僅供人們憑吊和懷想。
而西洋園林卻從古典走向了現(xiàn)代。它雖不及中國園林那般意境悠遠、韻味綿長,卻有著天然的實用性,它所具有的開放式布局恰適合打造公共休閑空間。現(xiàn)代社會,資源多為大眾所共享,園林也從皇家獨享、貴族私有轉(zhuǎn)而為大眾開放,成為現(xiàn)代公共休閑空間。西方園林所具有的開放式布局恰適合這樣的功能需求,便輕松地實現(xiàn)了角色轉(zhuǎn)換。在歐洲,無論大城小邑,公共園林隨處可見,人們躺在草坪上沐浴陽光,野餐、聊天,成為一道綺麗的風(fēng)景。
但中國古典園林卻未能實現(xiàn)華麗轉(zhuǎn)身,一百年前它便已慘烈崩殂。我們今天的公共園林竟是全盤復(fù)制西方的模式,卻又未能做到真正地消化、吸收。沒有西方文化的背景,只管囫圇地拿來,又要試圖去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便顯得極為生硬和怪誕??梢哉f,那是西洋園林的基本要素與中國文化母體相遇時所導(dǎo)致的一次意想不到的宮外孕。
每每看著那些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公共園林,一想到幾千年來中國園林曾具有“世界園林之母”的崇高地位,而今卻淪落到此番境地,便不禁悲從中來。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擁躉,每每向人講起它的前世,我總是神采飛揚,而說到它的今生,我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英國風(fēng)景園林的造園理念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有幾分相似,盡量隱藏人工痕跡,顯得非常自然,更添得幾分野趣……我們今天的公共園林竟是全盤復(fù)制西方的模式,卻又未能做到真正地消化、吸收,顯得極為生硬和怪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