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石朝陽
尹吉甫宗祠寶堂寺
房縣古稱房陵,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遠古時即有人類活動,古為彭氏族集居區(qū),西周以前為彭部落方國,春秋為庸國防陵地,戰(zhàn)國時屬楚。清同治版《房縣志》載:境內(nèi)有房山,石室如房,縣以名焉。
現(xiàn)今房縣為十堰市所轄。
我不遠千里,從西安往十堰,再由十堰下房縣,探訪尹吉甫鎮(zhèn)及寶善堂,是探尋房縣與《詩經(jīng)》淵源的。
房縣西周時富饒,且有好歌傳統(tǒng)。
傍王畿之地,民歌資源豐厚,為西周公卿大夫向?qū)m廷獻詩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素材,自然也是公卿大夫青睞之地。民間文化與宮廷文化有著非同一般的互動性和融合性,成為房縣《詩經(jīng)》文化傳承的內(nèi)在因素。
《詩經(jīng)》召南中有首《野有死麕》,說是有個青年獵人用白茅包裹著獵物送給心愛的姑娘。在房縣,河邊、田埂、山坡,到處長有白茅。過去,房縣人打獵,若有人用白茅包裹獵物,意味著要送給心上人,一起打獵的人就不再分賬。這與《野有死麕》描述何其相似。而《詩經(jīng)》里的“麕”,至今房縣一帶仍有一定數(shù)量種群。
此外,房縣婚喪嫁娶、田間勞作保留了相當多與《詩經(jīng)》有關(guān)傳統(tǒng)。房縣喪葬儀式,人死停靈期間,有兒童為死者唱《詩經(jīng)》習俗,這種習俗直至上世紀60年代中期才消失。不僅如此,田間勞作時所唱民歌多是《詩經(jīng)》民歌。
此外,流放文化影響不容忽視。民歌口口相傳,唱歌的人未必認得歌詞,記得發(fā)音就行。因此,《詩經(jīng)》民歌在房縣流傳有可能是受流放文化影響。
西周的民間采集歌謠制度和宮廷獻詩制度,是民歌成為詩歌的重要途徑。現(xiàn)在房縣傳唱的《詩經(jīng)》民歌有兩類,一類直接唱《詩經(jīng)》作品,一類是唱《詩經(jīng)》衍化的民歌。就一般規(guī)律而言,先有《詩經(jīng)》,后有《詩經(jīng)》民歌,尤其《詩經(jīng)》演化的《詩經(jīng)》民歌,在《詩經(jīng)》后確定無疑。
亦不排除尹吉甫作為周朝太師,匯編《詩》成冊時,將漢江流域“周南”和“召南”民歌整理進當時的《詩》或《詩三百》。
房縣《詩經(jīng)》的文化最大價值不在于它是《詩經(jīng)》源地,在于詩經(jīng)文化于此有2800多年傳承史。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會主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傅廣典如是說。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主要編撰者尹吉甫,孔子編定。位列“四書五經(jīng)”之首,堪稱中華文化元典中的元典。尹吉甫食邑房陵,據(jù)傳葬于房陵,房陵是他主要采風地。
房縣《詩經(jīng)》痕跡顯著,剛進縣城,醒目的“《詩經(jīng)》故里”招牌便惹人眼目。縣城西南,《詩經(jīng)》大道、《詩經(jīng)》花苑赫然建成;《詩經(jīng)》小鎮(zhèn)雖尚在建,規(guī)模卻一望而知,建筑機械轟鳴不絕于耳。在《詩經(jīng)》小鎮(zhèn)售樓處喝招待茶時,訝異看到著名國畫家羅國士“房縣羅國士藝術(shù)博物館”樓宇框架,原來羅老是房縣人。
尹吉甫鎮(zhèn),位于房縣城東36公里,七星溝村存留尹吉甫宗廟寶堂寺。該鎮(zhèn)原名榔口鄉(xiāng),2012年2月,經(jīng)湖北省民政廳同意,撤銷原榔口鄉(xiāng),設立尹吉甫鎮(zhèn)。
縣城至尹吉甫鎮(zhèn),交通不暢,車票買到尹吉甫鎮(zhèn),過青峰鎮(zhèn)卻被“賣”給私車營運的謝師。謝師黑瘦猥瑣,為人卻熱情,沿途絮叨許多尹吉甫掌故及他所知房縣旅游規(guī)劃。轉(zhuǎn)做官方語言,就是政府及相關(guān)部門挖掘保護、傳承弘揚《詩經(jīng)》文化,以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建設為契機,實施文旅融合,以文化大繁榮促進經(jīng)濟社會大發(fā)展,房縣《詩經(jīng)》文化以其獨特魅力成為房縣走出去的亮麗名片。
謝師載我,多處歷險。來到位于萬峰山巔的尹氏宗廟寶堂寺,寺新人稀,村民暫充工作人員。寺院后巖壁雕琢“日月品字型”石窟,稱尹吉甫宗廟。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宗廟中有三官神像、三教神像等,現(xiàn)存有碑、石窟等。寺院建成尹吉甫文化陳列館、詩經(jīng)民歌堂等。官方宣稱,投入資金對《詩經(jīng)》文化相關(guān)古建筑、石雕碑刻、文物等硬載體相關(guān)文物挖掘、搜集,對尹吉甫墓、寶堂寺等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維修具體內(nèi)容。修繕后的寶堂寺對外開放,并于2018年10月舉行《詩經(jīng)》(黃酒)文化節(jié)期間,舉辦“寶堂寺(讀書人的圣殿)大興500年盛典”活動。
有關(guān)方面所做跟《詩經(jīng)》相關(guān)工作尚有:組織文化工作者對20個鄉(xiāng)鎮(zhèn)270多個村普查、搜集,訪問座談民間藝人,搶救性搜集整理尹吉甫有關(guān)文字資料100多萬字,拍攝照片資料3000多張。以活動促傳承,具地域特色《詩經(jīng)》文化活動開展成為常態(tài),《詩經(jīng)》吟唱大賽、《詩經(jīng)》文化進社區(qū)、進機關(guān)、進校園等活動,以不同形式提高房縣《詩經(jīng)》文化影響力和感染力,促進《詩經(jīng)》文化保護傳承。
在民間藝人中開展資格評審活動,村級創(chuàng)辦民歌堂、民間文化保護示范村。評審民歌師、民樂師、民間手工藝師,掛牌《詩經(jīng)》民歌堂,命名《詩經(jīng)》民歌之鄉(xiāng)等。
房縣自主打造的原生態(tài)《詩經(jīng)》民歌節(jié)目《山風》,登上“龍鳳呈祥·2012”中國農(nóng)民春晚、第22屆星光獎頒獎晚會、央視《直通春晚》欄目并角逐2014年春晚資格;房縣“尹吉甫·《詩經(jīng)》文化”專題節(jié)目和《〈詩經(jīng)〉溯源》電視紀錄片,連續(xù)多次在中央、省、市多家電視臺播出;詩經(jīng)題材微電影《桃夭》,全球播出并引起強烈反響。
《詩經(jī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為幸福房縣、美麗房縣藍圖了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