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葉揚
我們仿效BBC的廣播節(jié)目“60秒改進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進建筑60秒”欄目,每期將在世界范圍內采訪兩位人物,請他們就建筑、城市、景觀、技術等相關問題在60秒的時間里講出一個或兩個有啟發(fā)性、批判性甚至有爭議性的觀點。本欄目如實記錄了他們的話,采訪所拍攝的視頻將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相關網頁上。所述觀點只代表嘉賓本人,與本雜志立場無關。□
孫力揚
清華大學無障礙發(fā)展研究院設計總監(jiān)
SUN Liyang
Design Director, Institute for Accessibility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我們經常說沒有設計條件、天馬行空的設計最難做,因為各種限制條件對設計者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制約,更多地意味著刺激和激勵。如果說無障礙是一項限制條件,我想它一定會激勵出設計師的靈感和激情。
在設計過程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和注意。首先,需要我們理解無障礙設施不僅僅是為殘障人等特定群體而設計的,無障礙對老人、兒童、孕婦,對所有人都會帶來安全、衛(wèi)生和便利。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的階段,在不同階段都會因為自身的生理原因需要克服各種障礙、需要各種輔助設備和設施,而無障礙設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這些需要?,F(xiàn)代社會,滿足障礙人群出行、如廁等各種社會需求,不是好意和施舍,而是他們應有的權利。
其次,設計者必須努力了解殘障群體的生理特點和生活需求。譬如輪椅使用者的生活空間和站立者的生活空間會有很大不同,只有了解這些需求我們才可能把無障礙設施設計得安全、合理、易于使用。
設計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只有站在終端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設計更加具有生命力。層出不窮的設計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探求建筑文化的不同路徑,但是對人的關懷始終是這些方法的基礎和良心。一個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建筑永遠包含著對人、特別是對弱者的尊重和關懷,當我們的設計注意到這一點時,我相信設計師的作品一定會受人喜愛、天長地久?!?/p>
邵磊
清華大學無障礙發(fā)展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SHAO Lei Executive Dean, Institute for Accessibility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建筑可以理解為一種媒介——人和功能之間的媒介。借由這個媒介,人們能夠參與各種活動,開展各種交往,完成某個目標。但是,如果因為我們的疏漏、或者無知、或者視而不見,本應服務所有人的建筑,卻成了一部分人的壁壘,甚至還帶來了風險,那就的確需要改進了。無障礙就是一個典型的方面。看似簡單,是因為無障礙被教條化。事實上,面對各種各樣不便,提供一個盡可能完美的解決方案,這種螺旋上升的互動過程,是需要克服惰性和突破制約的,真正的動力在于不斷錘煉我們的設計觀,因為忽視了少數人,其實就是忽視了人?!?/p>
城市與電影
Cities and Cinema
作者:芭芭拉·曼聶爾/Barbara Mennel
譯者:高郁婷,王志弘
出版: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9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作者:[日]是枝裕和
譯者:褚方葉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2018
《城市與電影》是“SCS 空間與都市研究譯叢”最新出版的一部,全書由1895 年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在巴黎誕生展開,將電影作為“連結現(xiàn)代性的新媒介”,與世紀之交的另一個現(xiàn)代性象征——城市關聯(lián)起來。隨后在第一篇,作者分析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街道電影與柏林、黑色電影與洛杉磯、法國新浪潮電影與巴黎的對應關系,由此鋪陳出早期電影與現(xiàn)代城市的必然交結?,F(xiàn)代城市充滿“速度與激情”的時空經驗與電影這一新媒介“能夠描繪速度與動作”的潛質不謀而合,城市,成為早期電影最主要的場景和主題。
閱讀至此,一個追問不禁浮現(xiàn),電影里的城市與身邊真實的城市究竟是何關系?從第一篇看,早期電影依托于現(xiàn)代城市而生,也是對城市空間和生活經驗的真實描摹。不論是街道、櫥窗代表的危險和快感,還是巷弄、酒吧代表的疏離和情感缺失,抑或是咖啡屋、地鐵站代表的流動和不期而遇,這些電影里的城市空間所傳達出的,正是它們在真實城市生活中給予人的經驗,或許這也是街道電影、黑色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分別帶有鮮明的柏林、洛杉磯、巴黎印跡的原因。那么,隨著城市向后現(xiàn)代與全球化的演進,電影里的城市又將如何變遷?
進入第二、三篇,作者將電影與城市的關系放置到后現(xiàn)代與全球化的語境中剖析。此時的電影,由于微型攝像機、快速感光膠片、電腦動畫等新技術的出現(xiàn),極大增強了對空間的表現(xiàn)能力。后現(xiàn)代電影與城市的關系也發(fā)生了戲劇性反轉:電影不再“紀錄”真實的城市,而是將城市變成碎片化的電影語言,賦予新的意義重新編碼。
在第二篇討論的中國香港電影、廢墟電影、科幻電影中,香港都市空間可以和美國幫派電影混搭,創(chuàng)造出“酷感都市美學”和“想象中的香港”;戰(zhàn)爭中毀壞的城市廢墟由于無法辨識,空間特殊性可以被抽離,成為“道德與形而上學協(xié)商的空間”進行新的敘事;未來城市不再將現(xiàn)代性投射成未來感十足的景觀,而是呈現(xiàn)出一幅過往或衰退城市的模樣……這些“電影里的城市”似乎已脫離了真實,時間、空間,都成為抽象的、可引用的“檔案柜”,真實與再現(xiàn)混雜、搭配,令人無法分辨。在第三篇中,城市社會空間隔離而形成的族裔聚居區(qū),其特殊的生活經驗可以被好萊塢加以風格化,變成另類的“新族裔聚居區(qū)美學”,并隨著跨國電影產業(yè)向全球輸出,誘導了巴西、南非等第三世界黑人電影的有意模仿,從而共同塑造出一種“再現(xiàn)的真實”。由此,“電影里的城市”與真實城市的關系幾乎倒置了,觀眾對“仿像”更加熟悉,甚至認為那才是真實。歐美觀光客一度熱衷到訪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來體驗有趣和浪漫,就是典型例子。
那么,我們?yōu)楹芜€要閱讀電影里的城市?正如作者所言,電影,是城市再現(xiàn)的文化視野,現(xiàn)代性、資本主義和后現(xiàn)代性連結了電影研究與城市研究。電影里的城市,雖不再是對城市空間的真實描摹,但通過電影文本的建構與評論,它反而能夠于“再現(xiàn)”中更深刻地揭示出當代含混、復雜、多元城市狀態(tài)背后尖銳的現(xiàn)實。的確,后現(xiàn)代和全球化敘事中的電影變遷,正是城市空間與文化變遷的一面棱鏡,映射出城市的去中心化和蔓延、文化的雜糅、社會的區(qū)隔、戰(zhàn)爭的摧殘、全球化的流動……那么,真實城市的未來,會成為“電影里的城市”所建構的樣子嗎?這個問題,就該由城市研究者來思考了,我們該如何回答來自電影的叩問?□
(撰文:韓晶,趣城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上海半層書店創(chuàng)始合伙人)
1995 年,從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yè)、加入日本第一家獨立電視節(jié)目制作公司TV MAN UNION 拍攝了8 年的電視紀錄片之后,32 歲的是枝裕和,終于得到了第一次執(zhí)導電影的機會。
這部叫做《幻之光》的電影,是在制作經費只籌措到一半的情況下拍攝完成的。彼時的是枝導演,秉持著“只要看到完成的作品,大家肯定會競相購買”的盲目信心,賒欠5000萬日元完成了拍攝。雖然這部電影后來入圍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但當時他的偶像侯孝賢導演卻當面給出過“導演被分鏡頭捆住了手腳、失去了電影拍攝的靈動性”的評價。
這樣一個從制作電視節(jié)目起家、在電影拍攝方面略顯青澀的的文學青年,是如何經過20 余年的時間,成為了今天這個在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無數、儼然已經是當今日本文藝電影的代表人物的“是枝裕和”?從這本2018 年出版的導演自傳性隨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似乎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
作為一個建筑創(chuàng)作者,我非常關注各個方面創(chuàng)作者的傳記。與他人撰寫的傳記相比,我則更喜歡由創(chuàng)作者自己書寫的文字。在這方面,來自日本社會各方各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有一種我所謂“創(chuàng)作者的自覺”——他們在創(chuàng)作活動之外,非常熱愛出版書籍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我曾在東京神保町的街邊書店,看到整整一面墻的電影導演自傳、創(chuàng)作手記、隨筆,便被深深震撼到了。
建筑師和電影導演所從事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和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不同,拍攝一部電影和設計一棟建筑物,都可以說是一種投資巨大、牽涉的合作方面極多且除了藝術性還需要兼顧現(xiàn)實性的一種大型人類協(xié)作項目。在這本書中,我非常感興趣的深層次問題是,導演在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盡管是枝裕和在本書前言的第一句話就寫到:“我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作品,而且也不擅長,一直以來盡量避免”,但在導演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回顧當中,我們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對這個問題的多角度回答:劇本最初的創(chuàng)作意識是怎么誕生的?一個想法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受到哪些影響?細節(jié)的累積如何導致主題的誕生?創(chuàng)作中如何平衡程式感和自由性?……幾乎都可以在建筑設計當中找到對應的、依然深深困擾我的問題。
大部分導演都是從拍攝類型片開始,隨著技巧的提高和經驗口碑的積累,最終轉向作者性的表達。而是枝裕和的創(chuàng)作道路卻是反向的:從拍攝原創(chuàng)劇本被冠以“作家型”導演開始,到拍攝“命題作文”的電影之后,逐漸拋卻“作家”的尊嚴和堅持,領悟到“電影不是產生于自我的內部,而是經由與世界的邂逅誕生”,逐漸接受自己一個電影“職人”的使命。
從“作者”到“職人”,是眼界的開闊,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放松。從書本所附的是枝裕和作品年表可以看到,這本書稿成書于2016 年他的作品《比海更深》拍攝結束之際。在書本結束時,拍攝了20 幾年家庭題材電影的是枝導演寫道“下一部作品,我的視角會從家庭拓展到社會,嘗試拍攝法庭故事”——我們知道那是入圍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的《第三度嫌疑人》。而在兩年之后的2018 年,是枝裕和拍出了獲得象征著電影藝術最高榮譽的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電影《小偷家族》——同樣是從家庭的視角出發(fā),折射出社會問題的作品。
而導演則抱持著“努力成為百年歷史的電影長河中的一滴”這樣的信念,將自身的改變和對世界的看法凝聚在電影之中,一部又一部地拍攝下去。□
AART建筑事務所
AART arthitects
2000 年成立,丹麥
Founded in 2000, Denmark
安德魯·巴維克
Andrew Barwick
普瑞特藝術學院碩士
庫珀·羅伯遜建筑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BArch., Pratt Institute
Senior Associate, Cooper Robertson
陳靜
CHEN Jing
B.1971,西安,中國東南大學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B.1971, Xi'an, China
PHD., Southeast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李岳巖
LI Yueyan
B.1969,西安,中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
B.1969, Xi'an, China PHD.,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ofessor, Vice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高橋儀平
Takahashi Gihei
B.1948,埼玉,日本
東洋大學博士
東洋大學名譽教授
B.1948, Saitama, Japan PHD., TOYO University,Emeritus Professor, TOYO University
埃莉亞諾·費利西奧
Eliano Felicio
B.1984,葡萄牙建筑學碩士
梅卡努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B.1984, Portugal
MArch.
Founding Partner/Creative Director, Mecanoo Architects
凱瑟琳·霍韋爾
Catherine Horwill
B.1988,布里斯班,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大學碩士英國設計委員會顧問
B.1988, Brisbane, Australia MArch., Hons, RMIT
Advisor, Design Council
埃莉·托馬斯
Elli Thomas
B.1990,諾威奇,英國城市設計碩士
英國設計委員會首席顧問
B.1990, Norwich, United Kingdom MA Urban Design
Lead Advisor, Design Council
焦艦
JIAO Jian
B.1971,天津,中國天津大學碩士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B.1971, Tianjin, China
MArch., Tianjin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Architect,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愛瑪·約翰遜
Emma Johansson
B.1985,圖爾庫,芬蘭奧盧大學碩士
普伊斯托建筑師工作室合伙人,建筑師
B.1985, Turku, Finland
MArch., University of Oulu
Partner, Architect, Studio Puisto
Architects
拉爾夫·E·約翰遜
Ralph E. Johnson
哈佛大學碩士
帕金斯威爾建筑設計事務所芝加哥公司負責人,設計總監(jiān)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Principal, Design Director, Chicago, Perkins and Will
遠見建筑實驗室
LAVA (Laboratory for Visionary Architecture)
2007 年成立,德國
Founded in 2007, Germany
劉琮
LIU Cong
B.1978,河北,中國天津大學碩士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機場建筑部副部長
B.1978, Hebei, China
MArch., Tianjin University Vice Director, Terminal Design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胡霄雯
HU Xiaowen
B.1987,安徽,中國合肥工業(yè)大學碩士
英國卡迪夫大學碩士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
B.1987, Anhui, China
MArch.,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Sc, Cardiff University
Architect,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呂小泉
LYU Xiaoquan
B.1951,北京,中國工學博士
國家住建部無障礙專家委員會顧問
B.1951, Beijing, China
PHD.Consultant,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HURD)
潘睿
PAN Rui
B.1983,遼寧,中國清華大學碩士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B.1983, Liaoning, China
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邵磊
SHAO Lei
B.1973,山東,中國清華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無障礙發(fā)展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B. 1973, Shandong,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Executive Dean, Institute for
Accessibility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Quadrangle建筑事務所
Quadrangle
1986 年成立,加拿大
Founded in 1986, Canada
謝莉·魯安
Cheri Ruane
B.1973,新澤西,美國哈佛大學碩士
韋斯頓和桑普森建筑事務所景觀副總裁,實踐負責人
B.1973, New Jersey, USA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Vice Presid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Practice Leader, Weston & Sampson
孫力揚
SUN Liyang
B.1964,北京,中國早稻田大學工學碩士蒙特利爾大學碩士
清華大學無障礙發(fā)展研究院設計總監(jiān)
B.1964, Beijing, China
MEng., Waseda University
MArch.,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Design Director, Institute for
Accessibility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王小榮
WANG Xiaorong
B.1961,天津,中國大阪大學碩士天津大學教授
天津大學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B.1961, Tianjin, China
MArch., Osaka University Professor, Tianjin University Director, Accessibility Design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王鑫
WANG Xin
B.1985,山西,中國清華大學博士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B.1985, Shanxi,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王力恒
WANG Liheng
B.1984,湖南,中國北京交通大學碩士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規(guī)劃師
B.1984, Hunan, China
MArch.,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Urban Planner,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CADG.
陳關鑫
CHEN Guanxin
B.1989,河南,中國河南理工大學學士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設計院規(guī)劃師
B.1989, Henan, China Bachelor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Urban Planner,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 Survey Co., Ltd.,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王卓男
WANG Zhuonan
B.1968,內蒙古,中國天津大學學士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研究所負責人
B.1968, Inner Mongolia, China BArch, Tianjin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張娜
ZHANG Na
B.1991,山東,中國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
B.1991, Shandong, China Postgraduate stud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佘志煌
Seah Chee Huang
DP 建筑師事務所副執(zhí)行總裁
Deputy Chief Executive O☆cer, DP Architects
張賢波
ZHANG Xianbo
B.1980,湛江,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博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
B.1980, Zhanjiang, China
PHD.,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UT Co., Ltd
倪陽
NI Yang
B.1963,北京,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博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
B.1963, Beijing, China
PHD.,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id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UT
陶郅
TAO Zhi
B.1955,長沙,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碩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B.1955, Changsha, China
MArch.,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ice Presid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UT
張振
ZHANG Zhen
B.1991,安徽,中國
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
B.1991, Anhui, China PHD. Candidat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劉婉茹
LIU Wanru
B.1987,遼寧,中國學士
北京波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建筑師
B.1987, Liaoning, China
BArch.
Architect, Boston International
Design Group
周靜敏
ZHOU Jingmin
B.1965,天津,中國千葉大學博士同濟大學教授
B.1965, Tianjin, China PHD., Chiba University Professor,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