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洲
今年,新中國迎來成立70周年大慶。70年來,祖國的各項建設(shè)事業(yè)突飛猛進,成就輝煌。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而我,作為一個遠離故鄉(xiāng)在外生活了一輩子的游子,更為關(guān)心的是回家的路,多年以來回家之旅的不同感受尤為深刻,難以忘懷。
回家的路好遠好遠。大余至南昌不過500公里路程,但在以前可要歷經(jīng)千辛萬苦。1955年,我考取中專到南昌就讀,當(dāng)時一般是從大余乘汽車到廣東,再從廣東韶關(guān)坐火車沿京廣線北上,到湖南株洲轉(zhuǎn)乘火車沿浙贛線東行,至向塘進行小中轉(zhuǎn)到達南昌,本來1000來里的路程,竟然在贛粵湘大地上畫了道大弧線,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一下,足足走了2500多里。
回家的路好難好難。如果從南昌至贛州乘汽車回家,全是沙子路,路面狹窄、坡度大、彎道多不說,汽車過了吉安,200多里的路程全在崇山峻嶺中爬坡下坡,蜿蜒蝸行,公路一旁是懸崖峭壁,另一旁是霧蒙蒙的深淵,路邊的攔車石礅一個接一個沒有盡頭,開車的司機不停地打方向盤、換擋、按喇叭,車上的旅客個個提心吊膽,備受煎熬。
更令人頭痛的是買票難,新中國成立初期,客車班次很少,從我的工作地新建縣生米街,乘汽車回大余老家,中途要在南昌、吉安、贛州幾次買票轉(zhuǎn)車,每到一地,旅客便爭先恐后地下車,個個以百米賽跑的速度沖向汽車站票房,排隊購買下一程的車票,運氣好的話可以買到第二天的車票,找個旅店過夜,明早繼續(xù)行程;運氣不好沒買到第二天的車票,就要在旅店苦等兩三天再走。
家鄉(xiāng),是每個游子魂牽夢縈、難以割舍的地方,回家是他們永恒不變的話題和心心念念的期盼。那時的我好想好想回家,可就是有家難回。20世紀(jì)80年代以前的20多年時間里,總共也只回去過三四趟,而每一趟行程,都很不順心,都會碰到一些令人糾結(jié)和沮喪的事。1959年,我已經(jīng)4年沒有回過家了,單位準(zhǔn)假一個星期,讓我回老家探親??墒?,中途多次轉(zhuǎn)車、留宿,往返路上就花去了一個星期,我在家里只住了三夜就匆匆返程,離家那天,剛走出家門十幾步,看到河邊的城墻和那座兒時熟悉的城樓與碼頭,心里一陣彷徨,再也挪不動腳步,回頭想再看一眼家里那棟老屋,淚水已然模糊了我的視線。就這樣,我那次回家花了10天時間,超假3天。
時移世易,幾十年過去,祖國山河巨變。20世紀(jì)80年代,經(jīng)過開挖隧道、修建橋涵、去彎降坡,水泥路面、寬闊平坦的105國道把南昌和贛州連接起來。90年代以后,國家大力抓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南昌通往贛州的高速公路、京九鐵路、新航線相繼開通,各種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一應(yīng)俱全。我的家鄉(xiāng)大余縣也通了高速公路和直達列車,從南昌回老家,一上午就可以抵達。
最近,我又一次乘城際快速列車回贛南探親,當(dāng)列車在峰巒疊翠的群山中風(fēng)馳電掣般行駛的時候,我好興奮!一座座高山、一個個隧道撲面而來,又飛速而去,而列車卻毫無減速的意思,依然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前行進,身處其中真有一種萬馬奔騰、所向披靡的感覺,讓我陶醉、讓我感動,勾起我綿綿思緒。
我想,現(xiàn)在的交通如此方便快捷,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兒再也不會把回家之路視為“畏途”了,他們什么時候想回家,可以說走就走,帶上一家老小,一路風(fēng)光一路歡,再也不用為路難行、票難買犯愁了。在家鄉(xiāng),人們也有更多的時間走親訪友,體驗鄉(xiāng)愁,盡享親情鄉(xiāng)情。昔日千難萬難的回家之路已經(jīng)變成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之路。
說到路,我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走過的,不正是一條比回家之路更為寬廣、更加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富強之路嗎?這條路,從一窮二白開始,經(jīng)歷了解決溫飽、實現(xiàn)小康,如今正通向繁榮富強;這條路,從物質(zhì)、文化生活各個方面給我們帶來比回家之路更多的實惠和滿滿的幸福感、自豪感。撫今追昔,我感恩祖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信心十足,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