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微,黃彥媚,陳 剛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上海200062
有關“電流的磁效應”知識,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奧斯特實驗為基礎來講授的。筆者認為,在高中階段講解“電流的磁效應”時,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之外,也可以著眼于科學方法的教學和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筆者建議,不妨在高中采用比較新奇的磁力小火車實驗進行“電流的磁效應”的探究性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后面安培力、電磁感應等一系列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做好鋪墊,并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磁力小火車”是一個有趣的裝置,它是將兩個扁圓柱形的磁鐵片分別吸在電池的兩極,再把電池放進銅線圈內(如圖1、圖2),松手后,電池開始運動,快速穿過線圈,從另一端沖出后停下。
教師可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上述演示實驗,也將此實驗作為后續(xù)的教學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圖1 磁力小火車立體結構圖
圖2 磁力小火車成品圖
設計意圖:選用與奧斯特實驗不同的新穎教學材料,可以避免學生的機械記憶,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出問題】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幫助學生明確要研究的問題。教師進行上述演示實驗后,可提出問題:為什么電池會在銅線圈里運動呢?
【猜想與假設】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幫助學生猜測出研究對象或屬性的影響因素。教師引導學生假設與猜測:
生:電池從靜止開始運動,運動狀態(tài)改變,說明受到了力的作用。
師:那使電池開始運動的力可能是什么力呢?
生1:電池是沿水平方向開始運動的,說明其受到水平方向的力。
生2:電池在水平方向上好像沒有接觸到物體,所以這個力應該是非接觸力。
生3:非接觸力一般有重力和磁力,重力是豎直方向上的,所以使電池開始運動的力可能是磁力。而且水平方向上,電池兩極也吸了磁鐵。
【規(guī)劃研究方案】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研究的方案。在上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得出猜想:使電池開始運動的力可能是磁力。在本環(huán)節(jié)學生應該可以想到遵循差異法來規(guī)劃方案,即改變電池受力情況,再觀察和分析電池的運動狀態(tài)變化。
師:那你們能用什么方案驗證是不是磁力使電池開始運動的呢?
生:需要做兩次實驗,第一次電池受到磁力,第二次電池不受磁力,但其他變量要保持一致。如果第一次電池運動而第二次不動,則說明是磁力使電池開始運動的。
【設計并進行實驗】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用于研究問題的實驗。
由于在課堂教學中提供了基本的實驗裝置,如:銅線圈、電池、兩個扁圓柱形的磁鐵片、兩個扁圓柱形的銅片(無磁性)等,也就是測量的技能都是確定的,在此基礎上可遵循設計實驗通用策略來設計實驗(見表1)。
表1 設計實驗通用策略的運用
確定好實驗步驟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兩次實驗結果。
【獲得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差異法(見表2)獲得子結論:是磁力使電池開始運動的。
表2 運用差異法獲得子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指引下,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獲得子結論,為接下來結論1的獲得奠定基礎,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
【提出問題】
師:在初中階段,我們經過學習已經知道,放入磁場的磁體會受到磁力的作用。吸了磁鐵的電池受到磁力,說明周圍存在磁場。那周圍的磁場是從哪里來的呢?
【猜想與假設】
此時,學生因不具備相關知識,很難做出假設與猜測,只能瞎猜。因而,教師可呈現如下演示實驗,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與歸納。
師:同學們注意觀察,我把吸了磁鐵的電池放在線圈外,它會運動嗎?
生:不會。
師:那一端放在線圈內,一端放在線圈外呢?
生:不會。
師:那兩端都放在線圈內呢?
生:會,電池動起來了。
師:那電池穿過線圈,從線圈另一端沖出后,電池還會運動嗎?
生:電池停下來了,不再運動。
師:上面這幾種情況有什么特點?
生:只有電池整個進入線圈,兩端都接觸到線圈后,電池才會開始運動。
師:這種情況有什么特殊性?
生:電池的正負極通過線圈被連起來了!
師: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電池的正極通過導電的磁鐵和銅線圈,與電池的負極相連,形成了回路,線圈中產生了電流。
師:現在你們猜測周圍的磁場可能是從哪里來的呢?
生:可能是電流產生的磁場。
【規(guī)劃研究方案】
得出猜想后,學生同樣可以想到遵循差異法來規(guī)劃方案,即改變回路的通電情況,再觀察和分析電池的運動狀態(tài)變化。
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想,因為我們剛才沒有對實驗進行嚴格的控制。你們能用什么方案驗證這一猜想呢?
生:需要做兩次實驗,第一次線圈中有電流,第二次線圈中無電流,但其他變量要保持一致。如果第一次電池運動而第二次不動,則說明是電流產生了磁場。
【設計并進行實驗】
與科學探究1類似,可遵循設計實驗通用策略,在“確定每次實驗中的條件”子環(huán)節(jié)中,第一次選用電量充足的新電池,第二次選擇電量耗盡的舊電池。
確定好實驗步驟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兩次實驗結果。
【獲得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差異法獲得結論1: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其邏輯過程與表2類似。
設計意圖:聯系前面所得的子結論,引導學生經歷第二次科學探究,讓學生結合實驗現象及子結論進行邏輯推理,獲得結論1。此外,讓學生經歷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鏈獲得結論的過程,目的是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結論2也可通過與上述類似的科學探究,運用共變法(見表3)和演繹推理獲得,此處不再贅述。
表3 運用共變法獲得結論2
以兩端吸有磁鐵片的電池為研究對象,將實驗現象作為小前提進行演繹推理 (如表4、表5)。
表4 演繹推理1
表5 演繹推理2
通過上述演繹推理可知,電池運動方向改變說明磁場方向改變,而通過科學探究已得出,電池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因此可以歸納得到結論2:通電導線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
考慮到課時等因素的限制,若讓學生完整經歷三個科學探究難度較大,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個讓學生完整經歷,另兩個進行演示實驗,這也使教學更有彈性。
物理教學中的實驗來源不應局限于教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做到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或創(chuàng)造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新穎素材[1]。本文所選用的磁力小火車材料簡單、制作簡易、趣味性強、效果明顯,能充分展現電磁驅動現象。在“電流的磁效應”課堂教學中利用其搭建起“思維”的橋梁,引導學生經歷完整且有條理的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帶著頭腦來探究”,而非“帶著雙手來探究”,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