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燕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里,火柴是生活中離不開的物件兒。憑本限量供應的年代,火柴漲價1分錢就能引發(fā)“搶購風”。而小小火柴盒上那些美麗的“火花”,不知令多少人夢寐以求……
北京昔日唯一的火柴廠
火柴是舶來品,上了歲數(shù)的人稱其為“洋火”,在老北京話里叫作“取燈兒”。
史料記載,北京地區(qū)的火柴工業(yè),創(chuàng)始于1904年的丹鳳火柴公司。1918年,這家公司與天津華昌火柴公司合并,成為丹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后來改名為“丹華火柴公司北京廠”。
新中國成立后,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丹華火柴公司北平廠(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廠名也改為“丹華火柴公司北平廠”),實行公私合營,改叫“丹華火柴廠”。1951年,丹華火柴廠從崇文門外后池遷至永定門外安樂林南里,一年后,改名為“北京市火柴廠”。1956年,厚生火柴廠并入。從那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北京市火柴廠成了北京地區(qū)唯一一家火柴廠。(《北京地區(qū)的火柴工業(yè)》,2002年第4期《火柴工業(yè)》)
在過去,生產(chǎn)火柴除旋片、切梗、排梗和卸梗幾個工序采用機器外,其余工序如鋸木、曬梗、運梗、沾油、沾藥、烘干、糊盒、裝盒、包封裝箱等都是通過手工。即便是使用機器的工序,也多是靠人力驅(qū)動,需要付出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而生產(chǎn)效率卻很低,質(zhì)量也出現(xiàn)不少問題。
《北京日報》1954年10月16日2版曾刊發(fā)讀者來信《北京市火柴廠應積極設法改進產(chǎn)品質(zhì)量》,集中反映了北京市火柴廠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問題。比如,有的火柴頭不齊、歪偏,有的火柴頭太小,引不著火柴桿;火柴盒上涂的赤磷稠稀度不勻,黏著不牢,常常一盒火柴只用了一半,赤磷面就被磨擦破了,剩下的一半火柴沒法使用。
此后,北京市火柴廠開展了技術革新,舊的工藝、設備和廠房陸續(xù)得到改進或改造,逐步實行了新工藝和生產(chǎn)機械化、半自動化。1955年前后,該廠開始采用電鋸、烘梗機、沾油沾藥機,排梗、卸梗機也改為電力傳動。1964年,該廠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機械化糊盒(木盒)和包裝車間。1968年,該廠成功仿制火柴自動連續(xù)機,此后自制和購置了多臺連續(xù)機,進一步實現(xiàn)了火柴(頭梗)制造的自動化。上世紀80年代,該廠建成了新的糊盒(紙盒)車間,采用當時最新型的高速糊盒設備,生產(chǎn)技術水平躋身國內(nèi)先進行列。
在火柴還是生活必需品的那些年,北京市火柴廠以生產(chǎn)普通火柴為主,旨在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同時,也會生產(chǎn)一些精美的高檔火柴、無硫芳香火柴、生日喜慶火柴等,用于供應旅游點和各大賓館、飯店。此外,北京市火柴廠還會生產(chǎn)一些抗風火柴、防水火柴、長?;鸩竦忍胤N專用火柴。
曾經(jīng)時尚的“火花”
在使用火柴的年代,收集“火花”(火柴盒上的圖案)是一種時尚的愛好。《北京日報》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報紙上,有不少關于“火花”的內(nèi)容,有一些讀者特意將精美的“火花”寄到報社,希望將漂亮的“火花”與廣大讀者分享。
1958年3月30日,《北京日報》3版刊發(fā)《人造衛(wèi)星的“火花”》,向讀者介紹了兩張?zhí)K聯(lián)友人送給我國讀者存禮的“火花”:一張火花的左角上標明了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的日期,中間是“紅色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圖案,下面的一行字是“蘇聯(lián)科學的榮譽”;另一張是小狗萊伊卡——第一個衛(wèi)星旅行家。
1958年,北京市火柴廠推出了以北京風光、鳥類與花卉為題材的三大套(每套12枚)風格各異、設計印刷精良的“火花”,開創(chuàng)了大套藝術“火花”之先河,提高了“火花”的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成為收藏珍品。1959年,為迎接第一屆全運會,北京市火柴廠特制了“火花”,共10種圖案,都套印著我國運動健兒的雄姿,并有“北京火柴”等字樣。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期間,北京市火柴廠又制作了一批以北京風光和人民大會堂為商標圖案的高檔火柴,受到美國客人的好評。后來,北京市火柴廠的美工人員還繪制出了“水滸人物”“園林風光”“出土文物”“古建筑群”“盔頭臉譜”“林中百獸”和“紅樓夢十二金釵”等不同題材的圖案,火花愛好者尤其鐘愛。
改革開放后,“火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廣告宣傳。據(jù)《北京日報》1980年3月21日2版《北京火柴廠一批廣告火柴上市》的記載,當時市場上最普通的火柴發(fā)生了變化,這些火柴盒正面印繪著各種汽車圖案:有輕捷靈巧的“上?!薄胺苼喬亍迸菩∨P車;有寬敞舒適的“解放”牌大轎車、“日野”牌旅行車;背面印有這些出租汽車的服務項目、出車地點、聯(lián)系電話等。原來,這是北京市火柴廠為北京汽車出租公司生產(chǎn)的廣告火柴,此舉改變了過去普通火柴盒貼標單調(diào)的狀況,也為工商業(yè)廣告開辟了新天地。
漲價1分錢掀起“搶購風”
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北京有很多日用品都需要憑本供應,包括火柴。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場上出現(xiàn)過火柴供應緊張的情況。
據(jù)《北京日報》1984年10月5日3版《普通火柴為何供不應求》的報道,那時候,兩分錢一盒的普通火柴憑本供應,雖然4分錢、6分錢一盒的高檔火柴日趨增多,火柴供求還是出現(xiàn)矛盾。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當時的北京是一座擁有900多萬人口的城市,一個吸煙者每個月一般需要普通火柴10盒左右;一個五口之家燒水做飯每個月需要用六七盒火柴。按當時本市的火柴銷售量計算,全市一年大約需要4億盒。北京生產(chǎn)火柴的僅北京市火柴廠一家,該廠擁有固定資產(chǎn)不過420萬元,職工940人,年產(chǎn)火柴4.07億盒,其中受群眾歡迎的普通火柴3.7億盒,基本上能滿足北京城鄉(xiāng)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費。但是,那時候北京的流動人口開始增多,加之外地火柴紛紛提價,火柴外流量很大,致使北京市場的火柴需求量增加過快,產(chǎn)銷之間、供求之間出現(xiàn)矛盾。
火柴供應緊張還有一個原因——原材料價格上漲。數(shù)據(jù)顯示,1982年比1979年生產(chǎn)火柴的原材料價格上升6.5%,其中木材上調(diào)了54.5%,燃料動力價格上調(diào)了11.9%。
為了保障老百姓生活,北京的火柴在零售價不變、原材料上漲的情況下,一度堅持著“每盒兩分”的價格,只能限量供應。直到1985年,每盒火柴才漲價1分錢。聽說消息后,京城竟在漲價前掀起了一陣“搶購風”。
據(jù)《北京日報》1991年6月15日6版《價改風云》記載,1985年,一位老人一下子搶購了整整一大抽屜火柴。幾個月后進入雨季,火柴都返了潮,劃也劃不著,連送人都拿不出手。那會兒,像她這樣的人不少,一聽說火柴要漲價,瘋狂往家買,眼瞅著柜臺前排起一條條長龍,別人幾大包地搶購,個個心里都著急。
后來,伴隨著火柴廠加緊生產(chǎn)、提升火柴質(zhì)量等舉措的實施,以及百姓對漲價逐漸接受,這場搶購風波才慢慢平息。
傳統(tǒng)火柴風光不再
時代在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新型點火器具逐漸興起,傳統(tǒng)火柴走向沒落。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出現(xiàn)了電子火柴。據(jù)《北京日報》1984年1月4日1版《電子火柴制成投放市場》的報道,當時有一種型號為“DH-1”的新型點火器具投放市場,屬國內(nèi)首創(chuàng)。它不同于靠手指動力產(chǎn)生電壓的電子打火槍,是直接從電源獲取電壓,可以點燃煤氣、液化石油氣、沼氣、電石氣、汽油爐或燈。而且,這種電子火柴能點火10萬次以上,相當于1000盒火柴,只消耗2分錢電費,其售價卻只有2.7元。
當時,科研人員還在努力研發(fā)一種組合式塑料氣體打火機,以期替代需要消耗木材的傳統(tǒng)火柴。這種打火機每個0.5元,可點燃1500次以上,與使用火柴的價格基本相當。
上世紀90年代,一些鄉(xiāng)鎮(zhèn)火柴企業(yè)異軍突起,使得火柴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產(chǎn)品大量滯銷積壓。與此同時,各種電子爐具迅速進入居民的廚房,煤氣爐實現(xiàn)了電子點火,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火柴的使用率大為減少。
今日,傳統(tǒng)火柴風光不再,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老物件兒。(資料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