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對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來說,有好的功底和拳架,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大家憑借強大的毅力和恒心在向著那個理想的彼岸而努力而披星戴月找感覺、找狀態(tài)。我慶幸7年來的堅持,既強身健體,又收獲滿滿精神愉悅,我備感高興。
我初練太極拳時入耳最多的幾句話就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等,聽著這些神一樣的跨越自己專業(yè)的深奧詞語,剛剛起步的我只有懵懂,感覺到很陌生、很遙遠,但能隱約體會其中的博大和精深,對太極大師們油然而生敬意,仰慕不已。努力練習幾年后,到熟練了楊式太極拳和劍、陳式太極拳和劍的時候,我才慢慢地理解“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的含義。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是修煉要領(lǐng),氣沉丹田既是修煉要領(lǐng),也是修煉目的。達到氣沉丹田境界,非短日之功,須持之以恒,還須深刻領(lǐng)會修煉要領(lǐng)。在練功日記里,我就記下了自己的感受:前天晚上讓家人拿大師兄發(fā)的練功照片給我糾錯,把姿勢糾正后,今天我就有從腳底、兩條后腿至脊柱及頸椎整個人麻酥酥的感覺,才感到自己真正會站樁了,頸椎舒服多了,膝蓋也輕了,才深切體會到什么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現(xiàn)在我練功時常能感到全身通透,脊柱微顫,腳底有電流,手指勞宮跳,腰部兩個小球輪流跳動……我認為這就是“氣”在身體內(nèi)流動。
何謂氣?查新華詞典,“氣”指某種氣體、空氣、精神狀態(tài)、發(fā)怒或使人生氣、氣味,中醫(yī)指人體的某種癥狀或人體的機能或原動力。顯然,太極拳所說的“氣沉丹田”中的“氣”與氣體、空氣的意思接近。人體所需空氣通過呼吸系統(tǒng)從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經(jīng)氣管、支氣管輸送到下呼吸道,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太極拳講究的“氣”是如何到達體內(nèi)丹田,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起伏蕩漾,怎樣才能做到氣沉丹田呢?這個問題曾讓我迷惑了很長一段時間,聽了名師的講解也只是似懂非懂,直到一天早晨站樁40分鐘后,我感覺從百會穴到會陰穴就像一個空了的竹筒,下丹田用非常慢的頻率跳了跳,站完后腳底也跳,午休時再做功,整個身體忙壞了,十個手指像小球在跳,手指跳,勞宮跳,下丹田跳,腳底跳,連命門也湊熱鬧,這才讓我豁然開朗……
查百度百科,“炁”同“氣”,中醫(yī)指構(gòu)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機能,也同“道”。說到“道”,那則是道家所說的“道”,百度百科對“道”有多種解說,而最后一句歸結(jié)為“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吹竭@個解釋我想到了太極的陰陽魚,那也是對道最典型的解釋,“一陰一陽謂之道”,雖然其含義豐富多彩,而其中包含了太極內(nèi)部能量的大小變化,也就包含了“炁”的成分。
加深了對“氣”的理解后,我不自覺地將氣沉丹田想成“霖”沉丹田?,F(xiàn)在無論站樁,還是行拳,我都能深切感覺到“霖”的存在,深刻領(lǐng)會到“道”等同于“霖”,如此更讓我著迷于站樁,著迷于行拳,站樁時能看到和感到拳頭握不住、手掌變成肉掌,感覺到霖貫入了手指、腳趾的末梢?,F(xiàn)在只要身體放松,我就能進入太極的狀態(tài),那全身麻酥酥如電流般穿梭于身體的“燕”,不僅沉到了丹田,甚至沉到了涌泉。我在一則練功日記中總結(jié)道:這幾天氣感十足,腳底發(fā)燙,十指及勞宮穴還有小腹微跳,站樁時微汗,腳心一整天發(fā)燙,偶爾感到脊柱發(fā)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