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族山神文化是藏族民間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之一,是至今為止保留較為完整的集體表象,象征著藏民族的文化記憶。阿尼瑪卿山神在安多藏區(qū)的地位很高,其形成、演化過程伴隨著藏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具有多種文化背景,又有不同時代的層層積淀。藏族同胞對神威深信不疑,并且阿尼瑪卿與格薩爾的關系十分緊密,它的神威更是擁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就成為了朝拜之地。每逢朝拜時間,香客絡繹不絕,尤其藏歷“馬年”更是達到幾十萬人。香客們攜帶簡單的行裝、炊具、食物,頂風冒雨、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以頑強的毅力繞山一周,才算是盡了虔誠的膜拜之心,達到消除罪孽,靈魂升華的目的。完整的轉(zhuǎn)山儀式分為前期準備、山前煨桑、轉(zhuǎn)山。有些神山在山頂還會有煨桑臺進行煨桑儀式,每個神山的轉(zhuǎn)山過程大同小異。藏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阿尼瑪卿雪山的敬仰和虔誠以獲得雪山眾神的保佑。
一、轉(zhuǎn)山準備階段
煨桑的過程:首先信徒要將煨桑物品一次擺放在煨桑臺上,最下面鋪上一層厚厚的柏樹樹枝助燃、一次往上是食物類(水果、干果、糖、酸奶),然后是桑資、再放水、牛奶,最上面放酥油,用風馬助燃將柏樹樹枝點燃。開始冒煙后,信徒開始圍繞煨桑臺念贊詞(贊雪山、贊格薩爾等),不時揮舞風馬旗、吹響海螺、并把風馬拋撒在空中。整個過程需要20分鐘。
煨桑主要是將祭品點燃后燒出煙,以煙的形式祭祀神靈。煨桑還是一種凈化行為,它會把存在的每一格污點和穢物都排除干凈;還有一種意思是祭祀獻供,祭祀神靈,通過獻供祭品,祈求神靈保護。民間有一種說法,祭祀過程中產(chǎn)生的“香氣”,可以到達云霄,直達天上神靈的住所,通過潔凈的煙將貢品獻給神佛,想要祈求神靈能夠保護眾生,保佑自己。愉悅神靈是祭祀煨桑的主要目的,希望神靈都被自己所依靠,幫助自己“解決”難題。在詢問過程中家里不斷提醒我不能觸碰煨桑物品和煨桑臺,從而反映出在煨桑過程中女性是禁止靠近的,信徒的妻子在到達目的地以后,并沒有離開過汽車,一直都是在遠遠的觀望。
風馬有印在紙上的紙質(zhì)風馬和印在五彩經(jīng)幡上風馬兩種,紙質(zhì)“風馬”要拋在空中,有風的天氣為宜,經(jīng)幡“風馬”掛在山崖間,山中、樹上或立、插與家中房頂之上。紙質(zhì)“風馬”一般為白底黑色圖案,現(xiàn)在也有以五色紙印成的,紙質(zhì)“風馬”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祭祀品,一種對山神、地域保護神等進行祭祀祈禱活動時祭獻拋撒的祭祀品。
撒風馬的環(huán)節(jié)在煨桑和轉(zhuǎn)山過程中都不可缺少。撒風馬過程中,你要口中不停地念一些經(jīng)文,念完后并將風馬拋撒在空中,念經(jīng)與拋撒兩個動作需要同時進行。風馬在風的作用下隨風飄揚。但在一般情況下風馬不會有女性來拋撒。家人雖沒有明文禁止我不許碰風馬,但我只看到男性在煨桑,以及男性在放風馬。只是在未成年的小孩當中,這種性別分工不是很明顯,煨桑以及撒風馬誰都可以進行。
二、轉(zhuǎn)山過程
轉(zhuǎn)山分為沿省道大轉(zhuǎn)和距離雪山較近的山路兩種轉(zhuǎn)法:按省道轉(zhuǎn)山,全程距離增加,但交通方便僅需3-4天就能完成,路途中困難較少。但在途中遇到寺院需下車朝拜。因公路距離雪山較遠,想要親臨雪山轉(zhuǎn)山的信徒會選擇下車步行。公路周圍有許多人徒步或者磕長頭轉(zhuǎn)山,每個人會背著自己的行李。在車內(nèi)只是減少了天氣的影響以及不耗體力、但其他環(huán)節(jié)不會減少。徒步轉(zhuǎn)山時,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人會撿一些石頭壘一個石堆的現(xiàn)象,并且不在少數(shù),它會出現(xiàn)在路邊、會出現(xiàn)在山坡、會出現(xiàn)在煨桑臺等等,這些石堆意味貢品,敬給神圣的阿尼瑪卿雪山,祈禱阿尼瑪卿雪山保佑萬物眾生吉祥幸福。雪山前的斜坡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堆,都是眾多轉(zhuǎn)山者和信徒們的寄托、祝福和希望。轉(zhuǎn)山方向是以順時針方向轉(zhuǎn),苯教因為其宗教文化會選擇逆時針轉(zhuǎn)山。起點不固定,但當?shù)厝硕紩匝┥洁l(xiāng)為轉(zhuǎn)山的起點。繞山一圈視為完成。徒步轉(zhuǎn)山的人最多需要一周的時間可以完成,磕長頭的信徒則需要1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轉(zhuǎn)山期間還需要掛經(jīng)幡、磕長頭、誦經(jīng)、放瑪尼石。
在大圈的轉(zhuǎn)山路線:從雪山鄉(xiāng)出發(fā),到達白塔煨桑、朝拜整裝以后就可以出發(fā)了,接著到達察那卡多、枯毛(如果是徒步轉(zhuǎn)山的人會選擇在這兒休息,第二天再出發(fā))達木喬亞口、木哇多哇(一天的步行行程)到達給日格(一天的步行行程),到格日寺(下大武)是一天的行程,接著轉(zhuǎn)換方向走到知亥代埡口會遇到營地,可以休息,最后一天可以走到白塔視為轉(zhuǎn)山一周。
三、轉(zhuǎn)山儀式的人類學解讀
(1)過渡功能
讓人們釋放焦慮,是所有宗教儀式的目的之一,這也是從心里壓力中解脫出來的途徑。宗教在心理上給予人們一定的希望,讓他們有能力從這些“被攪亂的生活”中走出來。藏族民間的祭祀行為能充分體現(xiàn)藏族人對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靈的崇拜以及依止,人們在完成祭祀活動以后,會明顯的感受到心理上對未知的恐懼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并且從中產(chǎn)生了安全感,獲得自信。正是因為民間祭祀行為在人們心理方面發(fā)揮的能動作用,滿足了人體心理需要,所以人們才會周而復始的重復這些行為。費爾巴哈認為,獻祭就是為了贖罪,宗教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祭祀中,祭祀的根源是依賴感,因為人類自身存在的恐懼、懷疑,通過祭祀達到自我滿足、自信的目的。
范蓋內(nèi)普的過渡禮儀理論[1]認為:人生禮儀與時間通過禮儀都由分離、閾限與聚合三部分構(gòu)成,人們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關儀式以后,就實現(xiàn)了新舊不同性質(zhì)的轉(zhuǎn)化。在參加轉(zhuǎn)山儀式前人們脫離群眾從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一個固定點脫離想要與神靈溝通;轉(zhuǎn)山儀式時,人們處于社會之外、感覺之中;轉(zhuǎn)山儀式后人們返回成為新的人,通常比原來擁有差異。人們對于神山的崇拜、依賴,以及通過朝拜以后的心理變化是十分明顯的。其實有很多訪談者提到,當自己遇到困難、經(jīng)歷磨難,或者家中親人需要幫助,在自己最脆弱的時候,他們會想到神靈,他們認為神靈會給予他們無限的勇氣及動力,在轉(zhuǎn)山完成、朝拜完成、煨桑完成以后,人們的心理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會體現(xiàn)的表面上,而是信徒們在今后的處事方式、行動力上有很大的改變。舉個例子,在小時候遇到重要的考試,早起第一件事一定是要去佛堂磕頭念經(jīng),然后在吃早飯的時候家里人會說,你已經(jīng)認真復習過,考試只要將自己的知道的都寫出來,神靈一定會幫助你度過這次考試的。每一次在心里都會覺得有神靈陪伴我一起面對,都會給予我很大的幫助。
(2)整合功能
社會整合:杜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包含兩個部分,崇拜的對象和獻祭儀式。在兩者中間,儀式顯得更為重要,它是展示集體力量和喚起集體記憶的重要場所。藏族民間祭祀文化體系的社會功能表現(xiàn)在能夠增強并鞏固了集體的團結(jié)和認同感,還能滿足集體的需要。祭祀行為可以凝聚社會力量。并且,通過祭祀可以消除人們消極的狀態(tài),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寄托,在平和的狀態(tài)下人們少了欲望的沖動,也減少了危害社會正常秩序的沖動,由此可見,祭祀行為可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通過儀式使家族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內(nèi)部更加團結(jié)。在整個果洛社會運行過程中,通過儀式幫助個人的需求滿足,減少社會沖突及尖銳矛盾的發(fā)生,推動社會良性運轉(zhuǎn)。
文化整合:藏族民間祭祀是民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需求。祭祀活動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祭祀活動,人們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在實踐中文化獲得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在果洛社會文化中,文化由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調(diào)和趨于一體化,尤其是當?shù)氐母袼_爾文化以及阿尼瑪卿雪山山神文化,它不僅僅是作為宗教文化來傳承,山神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阿尼瑪卿雪山文化通過轉(zhuǎn)山儀式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更多的人開始知道山神文化、開始感受它的魅力,開始保護它、想辦法傳承它,只要儀式能夠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繼承下來。人們才會有學習的機會、研究機會,文化才會更加鮮活。儀式在發(fā)展,文化在傳承,阿尼瑪卿山神文化就不會逐漸消失。
【注 釋】
范蓋內(nèi)普 《過渡禮儀》 商務出版社 2010
【參考文獻】
[1] 才貝.阿尼瑪卿山神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6),3-12,66-85.
[2] 邢海寧.果洛藏族社會[M].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3] 才貝.論阿尼瑪卿山神的來源和流變[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4)
[4] 仁增多杰.從阿尼瑪卿論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形態(tài)[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5] 杜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2)
[6] 萬代吉.藏族民間祭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 辛存文.雪域名山阿尼瑪卿傳[J].中國土族,2002
[8] 劉亞玲.朝圣與轉(zhuǎn)山-丹巴藏族轉(zhuǎn)山考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
[9] 才貝.試探阿尼瑪卿山神與格薩爾王的關系[J].青藏高原論壇,2013.1.(3)
作者簡介:曲桑卓瑪(1996-),女,藏族,青海貴德、碩士、民族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成都市、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