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陽
每當(dāng)大片農(nóng)田變成金黃色時,就到了收割的時節(jié)。
最是辛苦在夏收。
自從落實了分田到戶后,村民的種糧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田間管理除蟲施肥一樣不落,喜聞十里稻花香,金色谷穗低下頭,盼得了收成的日子。
夏收之時,也正值暑假之時,孩子們放假在家。大人忙不過來,都要十多歲的孩子來幫忙收割。聽話乖巧懂事的孩子自不用多說,會自覺地跟著大人前去,調(diào)皮任性懶惰的孩子則要大人威逼利誘才勉強跟著去割禾。
分田到戶后,原來生產(chǎn)隊的公共財物如打禾機等是共同使用的,而只有一兩架打禾機就得錯開時間來用,村民們根據(jù)自己家的人工及稻谷的長勢情況商量好打禾機的使用時間,互不影響。
割禾要準(zhǔn)備好收割工具:禾鐮、禾落、禾鍬、籮筐、簸箕、耙子等,還要帶上一壺溫開水。禾落是專門裝稻禾的農(nóng)具,由兩塊四邊形木邊交叉搭成,再由兩條彎曲的竹篾條構(gòu)成,禾鍬就是尖尖的木條,用來插禾桿的。還要戴上割禾的裝備:穿長袖衫穿長褲,一是為了防曬二是為了避免禾葉鋒利的邊割傷三是以免稻禾的毛沾上手臂讓嬌嫩的皮膚發(fā)癢,此外還要戴上竹笠或草帽。
割一畝田往往要三四個大人和一些幫忙的小孩共同完成。不夠人手的,往往就要交換著來做,今天我?guī)湍?,明天你幫我。交換一個上午一個下午或一天,都要根據(jù)自家的情況來定。替人家干活都是不敢偷懶的,彼此已達成了共識。
一行人來到禾田,大人先選一個地方下手,田里沒水干的話一般是在一畝田的中間位置(如果是田里有水,就會在旁邊找一塊干的平地放打禾機),先割開一塊稻禾,空出一片地方,鋪上塑料薄膜,放上打禾機。這時就開始向兩邊割禾了。大人一般先向孩子們示范,雙腿叉開彎著腰弓著身,一手抓著一束稻禾一手拿著禾鐮用力割,割了一束又抓緊另一束割下來,往身體兩邊或前面割,割完了就移步,手抓滿了就把稻禾放到禾落里。小孩子學(xué)著大人的樣也開始割禾了,只是速度慢一點,沒有那么快。
炎熱的夏天,連走路都會出汗,割禾要出力,干了一會兒就會大汗淋漓了,一場割禾下來全身上下都是濕透的,沾在身上怪不舒服的。有帶毛巾的就拿毛巾擦汗,沒有帶毛巾的就用長袖衫抹汗。正是“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呀,個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會倍感如此。
禾落裝滿了,大人就把竹篾條交叉起來用竹鍬從中間插進去,稻禾就不會出來了,再把扁擔(dān)穿進去,一頭一邊,大人蹲下身子用一個肩膀撐著扁擔(dān)站起來,就把一擔(dān)稻禾挑到打禾機兩旁,提起禾落的底把稻禾倒下來堆著。
割完一片地了,打禾機就要同時進行打禾了。一個或兩個大人用一只腳踩著,另一只腳踩地,轉(zhuǎn)動打禾機的齒輪,兩手抓著稻禾放在轉(zhuǎn)動的齒輪上面翻動,谷粒就會脫出來了。谷粒如同在歡快地跳著舞,四濺而飛。大人們就把脫完谷粒的禾稈拋到一邊。谷粒慢慢地聚成了一堆,禾稈也慢慢成了小山堆。一個大人拿幾根禾桿做繩子,抓一把禾桿來扎成人樣,小孩子在不割時就把它們拖到一邊去曬,齊齊地擺成幾排,變成一支隊伍。待禾桿曬干了,大人們再綁好挑回家去做柴火用。
割禾還在繼續(xù)。大人們會埋頭苦干不偷懶,小孩子們則會不時地站起身來,伸伸小懶腰,抹抹汗水,喝喝溫水,再走到田頭看看還有多少沒有割完,預(yù)計一下還要多長時間就可以收割完。還有調(diào)皮的孩子,會把禾田割成個地道樣,彎彎曲曲的,然后在里面鉆來鉆去,大人也不去管他們。
有的孩子也會說割禾彎腰辛苦,就會停下來,跑到打禾機前,站在兩個大人的中間,用一只腳插進去,跟著大人踩起來,打禾機就轉(zhuǎn)得更快了。大人也會乘機笑著表揚一下孩子,小孩子也會更加興奮,踩得更加賣力了。不過,一會兒又說腳累了,不肯再踩了,就去把大人扎好的禾稈移到一邊去曬,休息一會再去割禾了。
堆在打禾機旁的稻禾打完后,用耙子耙一耙,將一些碎禾稈耙開,把稻谷裝到籮筐里,然后又要將打禾機挪挪位,重新鋪上塑料薄膜,這樣就不用挑稻禾太遠,禾桿也可以另起一堆。
最為艱難的是,稻谷已經(jīng)成熟了,可是來了一場風(fēng)雨,硬是把稻禾攤成了睡覺樣,稻谷泡長了時間會發(fā)芽的,不得不要抓緊時間收割了。田是真正的水田,踩在田里腳會深陷其中,腰彎得更低,禾落裝的稻禾更沉,割禾的時間更長,割禾也更累。打禾不能在田里打,要挑回來才能打,工作量也會更大,難度也更大,但農(nóng)民鄉(xiāng)里還是不辭勞苦,享受著豐收帶來的喜悅之情。
幾天下來,原來一大片的金黃就改變了顏色,只剩下排列整齊的無頭無身的真正的光桿隊伍了。
如今,科技騰飛,夏收的割禾打禾已成為了歷史,收割機下田,瞬間一蹴而就,村民鄉(xiāng)里再也不用受夏收之苦了。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用辛勤的汗水農(nóng)耕著,收獲著,養(yǎng)育著下一代,又為我們撐開了一片燦爛的天空。懷戀過去,我們感慨父輩們的生活不易,也就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xué)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