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宋徽宗有一個年號叫“宣和”,有人將“宣和”二字拆開重組,成了“一旦宋亡”,不祥。還有人將“宣”拆解為“一家有二日”,后來金兵入侵,徽宗退位為太上皇,欽宗接棒,應了“一家有二日”之讖。古代年號讖語之說,是真正的預言嗎?
年號常會選用吉祥字
自漢武帝到清末宣統(tǒng),在這2000余年的時間里,中國一直都使用皇帝年號紀年。
明朝之前,每一任皇帝通常都換過幾次年號。從明王朝開始,一位皇帝在位年間,都只使用一個年號。但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明朝的朱祈鎮(zhèn),用了兩個年號——“正統(tǒng)”“天順”。
因為朱祈鎮(zhèn)當過兩任皇帝,當?shù)谝蝗位实蹠r,年號為“正統(tǒng)”。正統(tǒng)十四年,在土木堡之變中,朱祈鎮(zhèn)被瓦剌所掠,明臣擁立朱祈鈺繼位,改元“景泰”。后來朱祈鎮(zhèn)又被迎回,發(fā)動了奪門之變,奪回皇位,后改元“天順”。
還有一個例外是清代的同治帝。他原來是打算用“祺祥”為年號的,但沒有正式啟用,因慈禧扳倒了肅順集團,后改用“同治”年號。
一般而言,年號并無特別的政治含義,但也有例外。比如,“同治”的年號便暗含太后與皇帝同治天下的意思。不管有沒有政治含義,年號一般都會選用吉祥字。
年號可以通過拆字進行別解
漢字是一種神奇的文字,除了字面意思之外,還可以通過拆字進行別解。比如,北宋熙寧北年,宋神宗決定改元,大臣擬定“平成”“美成”“豐亨”三個年號。
從字面看,這些都是吉祥字,但神宗對這三個年號都不滿意,因為“平成”的“成”字拆開來,便是“一人負戈”;“美成”拆開來則是“犬羊負戈”;“豐亨”的“亨”有一個“了”字,是“為子不成”之象。比較之后,神宗最后確定新年號為“元豐”。
因為年號的用字可以拆字別解,所以許多年號都被人拆開來重新解釋。還以北宋為例來說,宋太宗繼位,改元“太平興國”。有人說,“太平”拆開來就是“一人六十”,后來宋太宗果然在六十歲時便去世了。
再如,宋仁宗的第一個年號是“天圣”,有人運用拆字法,將“天圣”理解為“二人圣”;天圣末年,改元“明道”,又有人拆字解釋:“明”字為“日月并”。這兩個年號正好表示當時皇太后垂簾聽政,與皇帝為“二人圣”“日月并”。
北宋最后一個年號叫“靖康”。有人說:將“靖康”二字拆開來,就是“立十二月康”。果然,宋欽宗建元“靖康”一年后(大約十二個月)被掠北國,康王趙構繼位,正好應了“立十二月康”之驗。
北宋之亡,被認為咎在宋徽宗。宋徽宗有一個年號叫“崇寧”,當時鑄造崇寧錢,錢面上的“崇寧”二字為蔡京書寫,“蔡京書崇字,自山字一筆下,寧字去心”(寧字繁體為寧)。于是坊間傳言,這么個寫法,是“有意破宋,無心寧國”,不祥。
宋徽宗還有一個年號叫“宣和”,又有人將“宣和”二字拆開重組,成了“一旦宋亡”,更不祥。還有人將“宣”拆解為“一家有二日”,后來金兵入侵,徽宗退位為太上皇,欽宗接棒,應了“一家有二日”之讖。
年號讖語,并不是真正的預言
除宋朝外,這種將皇帝年號當讖語解釋的例子還有很多。清代梁章鉅的《浪跡三談》與徐時棟的《煙嶼樓筆記》收錄了不少例子。
東晉元帝(司馬睿)建元“永昌”,南齊廢帝(蕭昭業(yè))建元“隆昌”,明朝光宗年號“泰昌”,年號都有一個“昌”字。“昌”是吉祥字,但運用拆字法,昌為“二日之象”,不祥。而前面這幾個以“昌”字為年號的皇帝,全都在位不足一年,便換了新君,可謂是“天有二日”。
西梁末帝(蕭琮)年號“廣運”,歸順了隋朝;石晉少帝(石重貴)年號“開運”,投降于契丹;宋代的吳曦、李順造反,曾用年號“轉運”與“應運”,下場都是兵敗被誅。后人解釋說,“運(運)”字作年號,不吉,因為拆開來為“軍走”,“故其君皆為軍所走也”。
高洋建立齊朝(史稱北齊)后,建元“天?!?。有好事者拆字解釋為:天為“一大”,保為“人只十”,合起來的意思是:“一大人只十”,預示這位皇帝只能當十年。后來高洋果真“及期而崩”。
北齊第五任皇帝高緯,年號“隆化”,投降了北周,未久被周武帝宇文邕賜死。人們說,“隆化”二字連寫(豎寫),便是“降死”,果然投降而死。
宇文邕有年號“宣政”,如果拆開重組,便是“宇文亡日”。宇文邕果然在改元“宣政”之年逝去。
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宇文闡,年號“大象”,有人將“大象”拆字重組,解成“天子冢”。后宇文闡被迫禪位于楊堅,不久又被楊堅派人害死。
楊堅建立的隋朝,傳到隋煬帝,改元“大業(yè)”。識者認為這個年號很不吉利,拆開來重新組合,就是“大苦來”(業(yè)字繁體為“業(yè)”),即苦日子要來了。而隋煬帝“不負眾望”,最終將“大業(yè)”搞成了“大苦來”。
其實,年號讖語之說,說穿了也不神秘,不過是后人根據(jù)發(fā)生過的史實作出“馬后炮”的解釋罷了,并不是真正的預言。這些政治預言“應驗”的背后是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