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卿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句老生常談的話,雖只側(cè)重閱讀過程,但是我想把它放入閱讀經(jīng)歷來理解:讀完許老師的文章,觸動到我的,是讀書——這個“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歷程,讀書多了,格局也寬廣了。
我認為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不刻意、不功利,與書交往,緣起于生活而“一發(fā)不可收拾”。
禍兮福兮,“文化大革命”期間,百書禁忌,許老師卻因為成分問題被安排到圖書館這個遠離“革命”中心旋渦之地,意外打磨了文學功底。讀書成癮,恰恰也是從此契機始。緣起于社會局勢,在“多讀書禁忌”的“夾縫下”才得以更加珍惜閱讀的時光,正是閱讀興之所至不刻意的體現(xiàn)。
人民日報的文章《讀書“三境”》談到“有我之境”,把閱讀當作人生困頓的避風港灣,也就是現(xiàn)實物質(zhì)的需要。如果說閱讀的契機是時局造就,那么真正讓作者沉潛下來,“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更多是書中豐蘊文字精神的力量。以退為進,站在問題之外看問題,文字就是一座座豐碑,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借鑒,以他人之鏡正己衣冠,興味所致,漸漸,作者早已跳脫“紅旗招展”的局限,也不再需要轉(zhuǎn)移注意力式的保護,讀書漸成習慣。而這一過程轉(zhuǎn)變,像是乘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沿途有《三國演義》,也有《史記》。
讀書的長征路,走到今天,早已不再是泥濘不堪了。但顯然,今人為功利而閱讀的成分大大提升。為考試,為工作,為了知識進階從而帶來的社會進階。要知道,缺少一份興趣,便失掉一份向往,沒有獨特的思考,只能剩下盲目套板循規(guī)蹈矩。
書籍本就是生活化的,讀書本就是日常性的,貫穿人的一生的,唯此,才能作為氣質(zhì)涵養(yǎng)源,成為人生需要和精神向往。從這種意義上看,《讀書的長征》是對功利化閱讀的鞭笞,對青少年的成長啟示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