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強
10月31日,央行公布的一組數(shù)據(jù),刺激了資本市場的神經(jīng)——截至9月底,境外機構(gòu)和個人(下稱“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dá)到17685.54億元,已連續(xù)4個月走高。
受此消息影響,11月1日,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一掃前三日的頹勢,分別以0.99%和1.73%的漲幅報收。
2019年4月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首次突破1.70萬億元大關(guān),達(dá)到17033.73億元。但隨后因為市場陷入深幅調(diào)整——上市公司總市值在5月份縮水3.23萬億元(據(jù)Wind資訊),至5月底,外資持股市值降至15118.59億元。
不過,進入6月,外資持股市值又逐漸提高,6月底達(dá)到16473億元,7月底為16551.40億元,8月底為16903.14億元,至9月底,一舉超過4月,再度站在1.70萬億元之上。
由于截至9月底的A股總市值為54.58萬億元,仍未超過4月底的水平(55.53萬億元),因此,6月至9月外資持股市值的不斷提高——外資持股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由5月底的2.89%上升至9月底的3.24%,曾一度引起輿論發(fā)出外資正在“抄底”或者“搶籌”的驚呼。
然而,如果投資者對外資持股市值做進一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外資持股市值不斷提高的基本事實之下,掩蓋了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例如QFII之間存在多空分歧,且在其投資行為上,短期特征似乎越來越明顯。
根據(jù)Wind資訊,截至9月30日,在A股上市公司中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共有59家,上半年末則有64家,一季度末有70家。換句話說,一季度末以來,已有11家QFII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而且這種退出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個季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現(xiàn)象既可能是減持了部分股份,以至于持股數(shù)量不足以使其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也可能是清倉。
在歷史上,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最多時達(dá)到95家,時間是2015年上半年末。其后有所減少,2015年年底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在75家至87家之間波動,至2018年年底降至69家。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3年一季度末,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第一次達(dá)到60家之后,再未低于這個數(shù)字,直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
若對2018年年初以來的情況做進一步考察,則會發(fā)現(xiàn),至少有兩家QFII自2018年第二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至少有5家QFII自2018年第四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至少有6家QFII自2019年第一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且再未登上此類名單。
至于QFII重倉股市值(即QFII作為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持倉市值),2013-2018年各年年底依次是995.27億元、1673.1億元、1072.71億元、1188.43億元、1443.83億元和1098.8億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別是1562.72億元、1604.69億元和1562.63億元。
2015年上半年末,即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達(dá)到95家的時候,QFII重倉股市值為1637.41億元。
也就是說,與2015年上半年末相比,在2019年第三季度末,盡管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減少了36家,減幅達(dá)到37.89%,但QFII重倉股市值并未顯著下降,僅減少74.78億元而已,降幅為4.57%。
尤其是,與2015年至2018年各年年底相比,盡管2019三季度末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家數(shù)更少,但QFII重倉股市值卻明顯要高出很多。
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可以說明QFII之間對A股的多空分歧比較明顯,換句話說,看空A股的QFII家數(shù)雖然有所增加(體現(xiàn)為退出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越來越多),但那些看多A股的QFII則更加堅定(體現(xiàn)為持股市值卻更多)。
例如,2018年年底,挪威中央銀行登上25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市值為47.27億元,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它已登上30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市值達(dá)到60.39億元。
如前述,QFII在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并不一定意味著清倉,更不意味著它已經(jīng)撤出中國,可能只是有所減持,以至于所持股份不足以使其成為十大流通股股東,而通過減持套現(xiàn)的資金,也可能已經(jīng)投資于其他股票,同樣因為其持股數(shù)量不夠,才未被上市公司披露。
正因為如此,登上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明顯變少(2019年三季度末比年初減少了10家)、同期外資持有A股市值卻明顯增加的事實(根據(jù)央行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9月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dá)到17685.54億元,比年初增加了6168.19億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外資的投資行為呈現(xiàn)出短期化的特征(相較于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小股東的投資行為無疑更具有短期化特征)。
不過,由于監(jiān)管機構(gòu)目前只定期公布“境外機構(gòu)和個人持有境內(nèi)人民幣金融資產(chǎn)情況”,而未單獨公布QFII持有境內(nèi)人民幣金融資產(chǎn)情況,因此,投資者無法通過對比QFII重倉股市值及同期QFII持倉總市值的增減變動去進一步分析QFII投資行為特征的變化。
2019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張新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提供的數(shù)據(jù)是,截至8月末,“合格境外投資者持有A股總市值6822億元人民幣……約占全部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的41%?!逼溆?9%則主要由陸股通即所謂“北上資金”持有。
但上述比例關(guān)系并非固定的,而是處于變動之中。事實上,自陸股通制度施行以來,QFII所占比重總體上處于下降趨勢。
陸股通是滬股通與深股通的合稱,是外資通過滬(深)港交易所互聯(lián)通道買賣A股的制度,這一制度始于2014年11月。拋開陸股通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外資”不論,根據(jù)Wind資訊,截至11月6日,陸股通資金累計流入8775.70億元,其中滬股通流入4818.90億元,深股通流入3956.81億元。
Wind資訊同時顯示,截至9月30日,陸股通已成為894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市值合計11174.48億元,而在年初,則是640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市值合計6011.13億元。
2014年至2017年的各年年底,陸股通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A股家數(shù)依次為56家、134家、188家及313家,持股市值依次為604.21億元、898.97億元、1439.27億元及4583.65億元。
不過,由于陸股通是由不同境外機構(gòu)和個人構(gòu)成,因此,行為特征相較于QFII更為復(fù)雜。
下面來說說外資重倉行業(yè)的情況。
根據(jù)Wind,截至9月30日,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yè)中,QFII持有證券數(shù)量最多的三大行業(yè)是電子、醫(yī)藥生物及化工行業(yè),在33家電子公司、32家醫(yī)藥生物公司以及23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可以看到QFII的身影。
若以持倉市值論,則同期三大重倉行業(yè)是銀行、醫(yī)藥生物和家用電器,持倉市值依次為444.27億元、219.79億元和184.74億元。
年初的情況是,QFII持有證券數(shù)量最多的三大行業(yè)分別是化工、醫(yī)藥生物和電子,分別是25家化工公司、24家醫(yī)藥生物公司以及17家電子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同期持倉市值最大的三大行業(yè)是銀行、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持倉市值依次為338.25億元、138.25億元和129.78億元。
陸股通方面,截至9月30日,持有證券數(shù)量最多的三大行業(yè)是醫(yī)藥生物、電子和化工,在95家醫(yī)藥生物公司、75家電子公司以及55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可以看到陸股通的身影。若以市值論,則同期陸股通三大重倉行業(yè)是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和醫(yī)藥生物,持倉市值依次為2272.84億元、1164.17億元和111.28億元。
年初的情況是,陸股通持有證券數(shù)量最多的三大行業(yè)是醫(yī)藥生物、電子和化工,是65家醫(yī)藥生物公司、52家電子公司以及42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若以市值論,則同期三大重倉行業(yè)是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和非銀金融,持倉市值依次是1268.83億元、639.90億元和578.88億元。
因此,綜合起來看,截至9月30日,外資(QFII及陸股通皆包含在內(nèi))重倉行業(yè)主要是銀行、醫(yī)藥生物、電子、家用電器、化工及食品飲料等6大行業(yè)。
而在上述6大行業(yè)中,外資三季度明顯加大倉位的三大行業(yè)是醫(yī)藥生物、銀行和電子,持倉市值分別增加了265.42億元、170.01億元和146.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