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通往天上的路
夾著兩行撐天的古樹;
煙樣的烏鴉在高天飛,
鐘聲幽幽向著北風追;
我要去,到那白云層里,
那兒是蒼空,不是平地。
大海,我望見你的邊岸,
山,我登在你峰頭呼喊……
劫風吹沒千載的城廓,
何處再有鳳毛與麟角?
我要去,到那白云層里,
那兒是蒼空,不是平地。
賞析
雞鳴寺位于南京解放門內的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原為同泰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是佛教圣地,后因雷擊起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同泰寺故址重建寺院,題額為“雞鳴寺”。詩人陳夢家的這首《雞鳴寺的野路》著重抒發(fā)了詩人在去雞鳴寺途中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心中久久蓄積的一個意念——脫離塵世的煩惱,尋找一個清靜無為的天國。
詩的第一節(jié)以情馭景,詩人抓住在“雞鳴寺的野路”上見到的實景進行描述。雞鳴寺坐落在地勢較高的雞鳴山上,所以這條“野路”的走勢是由低向高,詩人因而想象這是一條通往天上的路。雞鳴寺是佛家弟子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寺院里的僧侶在此脫離了人生的苦海,與世無爭,清心寡欲,詩人也就自然地把這條路看成是通往天國的路。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緒滲透進了這條野路,古樹是“撐天的”,烏鴉在“高天飛”,鐘聲也向著“北風追”,這一切都使人們把視力投向高天,希望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也能脫離“平地”,“到那白云層里”,到那“蒼空”里。
詩的第二節(jié)因情寫景,是詩人的想像,是虛寫。大海是望不到邊岸的,山是永遠也登不完的,因此,大海、山,便成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的代稱。詩人自認為自己歷經人間坎坷,目睹人類文明的象征——千年的古城隨著時間的風風雨雨而頹敗?,F(xiàn)實與歷史都令詩人失望,只有那佛家的一片凈地還猶如天國一樣是人們的歸宿。
詩中主要表現(xiàn)的情緒就是“我要去,到那白云層里,/那兒是蒼空,不是平地”。詩人利用“蒼空”和“平地”這兩個天然的對照,寫“蒼空”,寫“平地”,兩節(jié)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結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