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語言、地方文化等細微差異,豫南皮影戲根據(jù)其地理位置劃分為東、西兩路皮影戲。同為豫南地區(qū)的民間藝術(shù)注定了它們會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都扎根本土文化土壤,也必定會開出不一樣的花朵。本文擬從東、西路皮影戲的代表潢川皮影戲與羅山皮影戲著手,分五方面進行闡述,以求更加深入、清晰的展示豫南皮影戲這一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關(guān)鍵詞:道具;唱腔;劇目;伴奏樂器;社會功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豫南東、西路皮影戲異同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KYJJ61)。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孕育了許許多多絢麗奪目的文化瑰寶,皮影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顆。它雖不像京劇那樣光彩奪目,但也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皮影戲”這一名稱來源有“影子之嬉”的說法,它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形式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出了絢麗的花朵,如浙江有“皮囝囝”,福建、臺灣有“皮猴戲”,四川、青海有“燈影戲”,河北有“驢皮影”。中部地區(qū)的皮影戲藝術(shù)發(fā)展的也相當蓬勃,特別是在豫南地區(qū),作為豫南的“羅山皮影戲”就在2008年被選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豫南皮影戲,俗稱“皮摔”,由于唱詞、唱腔音樂和影子造型等元素帶有地方文化符號,因此獨具地方魅力。
1 道具制作
潢川皮影戲是東路皮影戲的代表,舊稱“全神戲”,江湖俗稱“高棚生意”。該地區(qū)的影人主要使用牛皮或羊皮鏤刻彩繪而成的側(cè)面剪影,分帽、頭、身三部分按照9:3:1的比例制作出許多不同的影片。演出時根據(jù)人物形象來進行連綴拼裝稱高約60厘米的影人,有男女身、文武身之分。
西路皮影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羅山皮影戲,其影人材質(zhì)同東路類似,是牛皮、驢皮材質(zhì)。影人形象頗具當?shù)厝说纳硖匦?,制作流程精細。一張毫無生氣的牛皮、驢皮在匠人們“下料、錘鍛-過稿、鏤刻-上色、固色-連綴”等制作步驟下,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羅山皮影戲初流入時為高約90厘米的水影子,現(xiàn)今使用的為高約60厘米的二水影子。
2 唱腔音樂
潢川皮影戲?qū)贃|路皮影,它的唱腔有著古“弋陽腔”的特點,一領(lǐng)眾和,聲腔高亢悠揚、激越嘹亮。旋律為民族五聲調(diào)式,以徵調(diào)式為主,宮調(diào)式次之,另有部分羽調(diào)式、商調(diào)式。音樂為板腔體音樂,多為一板一眼,2/4拍節(jié)奏,速度多為中速?!端木渑谱印肥墙巧幕境?,輔以較為自由的無板無眼類唱腔,通用十二條大律,六條寬律,三條窄律。唱詞是活口詞,以五字、七字句式為主。其唱腔可以依據(jù)角色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聲腔。東路皮影戲原始唱腔較為單一,在演出中對表達故事情節(ji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藝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良,后來加入了花籃戲、咳子戲等地方小戲劇的部分唱腔加以補充,大大豐富了其唱腔音樂。
西路的羅山皮影戲音樂借鑒了很多豫南鄂北的民歌、小調(diào)元素,唱腔明亮秀麗、婉轉(zhuǎn)悠揚,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音樂由人聲唱腔,嗩吶幫腔,胡琴、鑼鼓等打擊樂伴奏,緊密配合,協(xié)作完成。其唱腔音樂是以板腔體為主,輔以曲牌體的混合音樂形式。多為一板一眼,節(jié)奏有快有慢,以民族“徵”調(diào)式為主。
東、西路皮影戲在唱腔音樂方面呈現(xiàn)了許多相似的地方,如均以板腔體為主,調(diào)式均以民族“徵”調(diào)式為主等。同時他們也各具特色,在幫腔樂器方面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東路主要以人聲幫腔,而西路則以嗩吶幫腔。
3 演出劇目
潢川皮影戲的劇目分大部書、單本戲、雜出三大類。其中大部書也叫連臺戲、連本戲,現(xiàn)存有一百多部,是指同一個劇目根據(jù)不同的劇情需分幾十場次演出,如《紂書》50本、《岳飛傳》60本等;單本戲也叫草本紅、單場戲,既一個劇目只需一場演出即可完成全部劇情?,F(xiàn)存單本戲約800多出;雜出也叫墊臺戲,整出戲由一個或兩個丑角完成,一人唱俗稱“獨角戲”,兩人唱俗稱“對臉子戲”,演出體裁有快板、民間小調(diào)、折子戲等。
羅山皮影戲劇目繁多、內(nèi)容豐富,多取材于演義、歷史神話、古典名著等。常演的傳統(tǒng)戲 49 本、達200多個劇目,常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封神演義》、《龍鳳配》、《楊家將》等。解放后,藝人們又創(chuàng)作和移植了許多紅色現(xiàn)代劇目,達30多個,如《紅色的種子》、《林海雪原》等。
4 伴奏樂器
潢川皮影戲伴奏樂器主要是司鼓、大鑼、手镲、小鏜鑼,由3人組成樂隊伴奏,同時還有一件比較特殊的“樂器”-人聲進行幫腔。東路皮影戲發(fā)展的過程中對打擊樂器進行了豐富,加入了邊鼓、小鑼、手板。開打時以鑼鼓伴奏,伴以呼喊、拍驚木,有時為渲染氛圍,還會加入跺腳聲。
羅山皮影戲的伴奏樂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嗩吶幫腔”,用在除過門外的其他板式中,一般在唱段最后一句的最后兩小節(jié)進入,配合其他打擊樂器進行幫腔演奏。第二類是司鼓、大鑼、大釵、小鑼、馬鑼、小釵、板鼓、書鼓、手板等打擊樂器。其中司鼓在整個樂隊中擔任著總指揮的角色,由一個經(jīng)驗豐富、對劇目熟悉的藝人演奏。其余樂器分別有四個人演奏,除小鑼和馬騾各由一人演奏外,其余樂器由另外兩人根據(jù)不同的需要來選取演奏。整場音樂由司鼓指揮,嗩吶幫腔,其余樂器協(xié)同演奏,完成音樂的起承轉(zhuǎn)合、強弱對比,從而配合前臺演員為之伴奏。
5 社會功用
在皮影戲的社會功用方面,東、西路皮影達到了高度的一致,即皮影戲通神、娛人的功效。通神的功效從豫南地區(qū)流傳的皮影起源傳說就可以看出。相傳貞觀年間,李世民閑暇無事與宮中戲班一起演戲玩耍,娘娘郁悶無聊便和宮女們用絹布、絲綢剪成人像,演起“紙人戲”。有次演出時,娘娘和宮女們將太子忘在了戲箱中,待想起時太子已經(jīng)憋死了。由于太子是在戲箱里死去的,待皮影戲傳至民間時,藝人們將他奉為“老郎神”,時至今日,藝人們每年都要燒香供奉“老郎神”,以求其能保佑演出順利。通神的功用還可以從民間請皮影戲的目的之一“還愿”看出。在中國幾千年的農(nóng)耕社會中,在人們樸素的觀念中認為皮影能通神,侍奉好神靈就能帶來好運。于是當人們遇到逢兇化吉、喜慶如意的事情時,認為是神靈相助,于是就會請皮影戲表演,以達到通神表達虔誠與感謝的目的。此時演出多唱神戲,這也是民間皮影戲最初的主要功效。
一個影人,三根操縱桿,一幅三、四平米的白紗布屏幕,四周圍以幕布,皮影藝人唱、念、說、打,就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施展渾身解數(shù),縱橫穿梭于古今,自由馳騁于東南西北。東、西路皮影戲同為豫南皮影戲,有著剪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就注定了他們血脈相連。同時又由于他們扎根不同的土壤,讓它們在后期的成長過程中又各具特色。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才是我們傳承發(fā)展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必行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M],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年.
[2]潢川縣文化志編輯室,潢川縣文化志[M],1987年.
[3]信陽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信陽市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委員會,信陽書(下)[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
沈薔薇(1984-),女,河南潢川人,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