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剛?cè)A
想起城外的石獅巖,我便想到那一泓甘冽的泉水。
石獅巖距我居住的漳州城約五里地。在閩南,百姓會把山石林立的某座寺稱作巖,于是漳州周邊盡是“巖”。巖寺始建于唐代,遠望如一頭蹲伏的石獅,也稱石獅山,由于地處城南,所以古稱南巖山。唐無隱禪師、衍如禪師曾在此講佛傳經(jīng)。巖上有泉自石隙中涌出,水質(zhì)甘純,終年不竭。
泉水好像天生就是用來泡茶的,“茶圣”陸羽特別強調(diào)了煮茶選水的重要性,在其所著《茶經(jīng)》中對不同的水源進行品質(zhì)細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認為山水第一,江水次之,井水排三。就如同他對煮茶之水溫亦是講究細分,如同當今所倡之“精細化”,茶圣認為煮茶水溫將開未開為宜,而用滾燙之水泡茶則“老而不可食也”。直至今日,無論有否受古人之煮茶之水選取影響,前來石獅巖取水的山下居民日漸增多。其景象有如杭州的虎跑泉,虎跑泉名重天下,水質(zhì)優(yōu)良,甘美爽口,歷代游人無不以一品虎跑甘泉之水沖泡的西湖龍井為人生一大快事。我曾在虎跑泉前看著杭州市民肩扛手提裝水之桶排隊等候之狀,其實這也已經(jīng)成了虎跑名寺的人文一景。
我先是騎車,后開車上石獅巖,當時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取水。因此,從心靈上講石獅巖離我很近,它已經(jīng)成了我某段生活的一部分。我取水用來泡茶,泡出的茶會喝茶的人說“這水很軟,能回甜”,因為有這樣的鼓勵,我便很認真地來此載水,用礦泉水桶裝,每次都至少裝上兩桶,用葡萄酒的軟木塞堵上桶口后剛好適于運輸。
在泉眼處的巖壁上,寺院雕刻一手持凈瓶觀音,泉水涓涓從瓶口流出,流入專為這一泓甘泉修建的蓄水池。后來,像我這樣目標單一、奔甘泉而來的市民越來越多了。再后來,香客看到此景后,下山前,也將喝完的礦泉水瓶裝些泉水回去,于是裝水隊伍又擴大了許多。有香客自備了些舀水的塑料水瓢,舀水的隊伍里也有人自覺地“貢獻” 塑料水瓢,離開時又自覺蓋好水池的護棚,取水口周邊也少見遺留物,因為自覺的市民在把泉水載走的同時,也主動清潔了水池周邊的衛(wèi)生。后來,載水的人多了,便要排隊,順著水池大家自覺用桶排序,趁著等水的時機,我便多了一些更從容的時間打量和探訪這甘露凝集的名泉之地。離泉不遠,便是那尊千年石獅。我更愿意在等待的時辰里在石獅前駐足停留,與那張口卻又一言不發(fā)的千年石獅對話。石獅孤獨地站在一巨石前,長年的日曬雨淋,讓它的身上多了一層與光陰有關(guān)的顏色。我們把所有因長時間氧化而形成的顏色轉(zhuǎn)換親切地說成“包漿”,它的身上就有這樣充滿著感動的“包漿”,有著另一種精魂和魅力的光澤。石獅身披障泥束帶,張口怒目,威武崢嶸,地上有幾炷燃盡的香。石獅的造型雄健質(zhì)樸,借助花崗巖石質(zhì)的樸素質(zhì)地,在束帶處施以雕琢,雕處又多以陰線刻畫,整體造型渾然天成、簡練粗獷、古拙厚重,面貌生動。
因為沒有預(yù)設(shè)的前題,所以可以更從容地關(guān)注和打量,甚至?xí)肫鹋c它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傳說。相傳早年的石獅會出米,每天的出米量剛好夠山上的住持老和尚和他的小徒弟兩人的一天食用。后來小沙彌性急,自作主張挖大出米口,想讓它多出點米,結(jié)果石獅卻再不出米了。而離石獅不遠處,便是那株樹齡500年的大樹,是明朝高僧容樸實禪師種下的。樹高10多米,樹干筆直粗壯,枝繁葉茂,看似兩株,實則一株,有一個共同的根系,兩根樹干并肩緊依,如同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伴侶。許多年輕戀人在這里雙手合十許愿,也要如同這株站直了的古樹一樣琴瑟和鳴、相敬到老。這樣的情景很容易讓人動起“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想法。
這些都是讓漳州人口耳相傳了世世代代的故事,貪多嫌少是小和尚留給我們的警示,對于身外之物的多與少,夠了就好。但往往我們在“夠”字上定性不足,手忙腳亂。住的房子多大才算夠?身邊的錢財多少才算夠?只要把“夠”的量審視到位了,其他的問題不也就迎刃而解了?!皥?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合歡樹”給我們的啟迪,在平淡中堅守,在堅守中偕老,真實的愛情有時不需要太多的佐料,能在平淡中持久本身就是一種傳奇。
石獅巖的故事在世代相傳中存在,一定是有其生命力的原動能,讓人反省也引人深思。作用就像時下手機里喝不完的心靈雞湯,但圍繞著石獅巖的這些故事傳情卻不煽情。如果,哪天我們的宣傳工作也能適時地插入一則則生動有趣的身邊故事、古城傳說,那正能量的傳播一定更入腦入心,功效也就更持久。
用泉水煮茶,茶香水軟,那是茶與水的機緣善合。不辭勞頓,問泉于名山,山下居民得到的何止是一壺甘甜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