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灝
少年拜到先生門下時,先生早已名滿天下了。那一年,少年十六歲,先生六十一歲。
少年向來忠厚、懂事,自打聽了先生的教誨之后,于孝敬父母、關(guān)愛兄弟“其為仁之本與”的所謂“孝悌”之道,更加“心有戚戚焉”。一天,少年放學(xué)回家,正看見自己的老爹在瓜田里鋤草,趕快上前去替下老爹,頭也不抬地就干了起來。少年的老爹很高興,正站在田邊摸著胡子笑吟吟地看呢——不曾想,這少年猛一用力,連帶著把幾根瓜苗給斬斷了。少年的老爹勃然大怒!抄起一條大木棍劈頭蓋臉地就打向了少年——好家伙,這孩子,是他親生的嗎?好一個少年!他好像是看出了讀者諸君的疑問,立刻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是親生的!只見他不躲不避,長身玉立——結(jié)果,終于被他老爹打昏在地。過了好一會兒,少年終于慢慢蘇醒,剛剛恢復(fù)神志之后即在第一時間爬起來,趕到父親眼前問候道:剛才兒子做錯了事,有勞父親大人用力揍我,不知有沒有氣到、累到父親?或者,讓父親大人不小心閃了腰?少年看老爹沒言語,便躬身告退,到了屋里的屏風后面彈琴唱歌,讓他那沉默中的老爹放心:爹啊,兒子既沒有被您老人家打傷,也沒有怨您老人家的情緒!您老且放心消消氣吧。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種情況,放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一樣。少年被他親爹打昏在地的事,也同樣,在第一時間就傳到了先生的耳朵里。第二天,少年到先生家上課,在傳達室值日的師兄通知他:俺們先生可說了,今天不讓你進去聽課!少年急得差點大哭——雖說,被老爹打昏在地是確有其事,可我并沒犯什么大錯誤啊,老師為什么要開除我?立刻四處托關(guān)系找人,把被打的經(jīng)過向老師解釋清楚。先生告訴少年:你這孩子,純粹就是個傻小子啊!你難道沒聽說過古代大孝子舜的故事嗎?舜的老爹是個瞎眼睛老頭,因為給舜娶了繼母,又生了另外一個兒子,這三個人就老是合伙想著來害死舜。但是舜這個人,聰明得很——瞎老爹需要服侍時,不離左右,便于聽從使喚;感覺到瞎老爹想要殺他時,立刻逃得無影無蹤。平常時,瞎老爹如果拿個小樹條來教訓(xùn)他,舜便站在那兒,坦然受之;如果瞎老爹拿個大木棒,那就趕快逃之夭夭。這樣多好!對照之下,再看看你昨天的表現(xiàn):你那狂怒老爹手持粗大木棍準備打你,你還不跑!如果他真的失手把你打死了,你就陷你那老爹于不義,這難道不是大不孝嗎?何況,你也是天子之民。你那老爹真要是殺了天子之民,難道就沒有王法來給他治罪嗎?你說說,你在我這里看起來也在認認真真地聽課,你到底都學(xué)到了什么?
先生“鏜鏜鏜鏜”一番話,說得猶如相聲技巧中的“貫口”,其例證精準,邏輯謹嚴,說理透徹,文氣沛然,在少年的心中恰好似平川萬里一聲雷,當下驚醒夢中人!從此,這位反應(yīng)略有些遲緩的少年更加正心誠意、格物致知,跟著先生加倍用功,最終,成為先生的著名高足之一。他,就是那個“吾日三省吾身”世稱“曾子”的曾參。那位先生,自然是我們的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孔圣人。
實際上,曾參的那位“狂怒老爹”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叫曾點。當年,曾點和子路、冉有、公西華等幾個師兄弟陪著孔子說話,孔老師曾問幾位學(xué)生:如果有人了解你們并為你們提供適當?shù)臈l件,各位將會如何大展宏圖呢?那一次,曾點的表現(xiàn)相當出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p>
曾點同學(xué)放下手里的瑟,慢條斯理地說:暮春時節(jié),換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位朋友,再帶上六七個少年,到大河里游泳,到高臺上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兒回家……
這情景!讓孔子他老人家聽了之后深有感觸,長嘆一聲道:我呀,贊同阿點同學(xué)的計劃??!
后世之儒家,多有對此拍案稱絕者:如程顥程明道先生說:“蓋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謝良佐先生則直陳:“學(xué)者不可著一事在胸中,才著些事,便不得其正,且道曾點有甚事?‘列子御風事’近之”;朱熹朱夫子則對此“曾點氣象”注解說:“見道無疑,心不累事,而氣象從容,志尚高遠”……王陽明說得最性情,其詩云“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再一次強調(diào)說:“圣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這句話,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雖是同一意旨,卻在平實的論理中,毫不掩飾地表達出對于曾點同學(xué)的充分肯定與強烈喜愛之情!不過,在我而言,卻總是不合時宜地經(jīng)常糾結(jié)著這樣的問題:曾點同學(xué)如此灑脫放逸之人,為何做了爹之后,對于自己的親生兒子那般狂躁?這樣的老爹身邊長大的孩子,大概,只能是或者更加狂躁,或者非常謹小慎微之人吧?
所以,我讀《論語》、《大學(xué)》時,每每會把曾子想成一位老實的俠客——好像,他老人家跟金庸群俠形象中的郭靖郭大俠,還真是有點相近之處呢。你看,同樣的憨厚、倔強,同樣的有點笨、有點遲鈍,但也是同樣的重情重義、同樣的肯下苦功夫、笨功夫,最后,都學(xué)到了一身高強的本領(lǐng),都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業(yè)。
《論語·里仁》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一天,孔子他老人家對曾參說:阿參??!我所行持和所宣說的“道”,從來都是一以貫之的。你知道嗎?曾參說:是。孔子出去后,有孔門其他弟子來請教曾參說:咱們先生一以貫之的“道”,是什么呢?曾子回答說:“咱們先生的道啊,就是忠恕罷了?!痹鴧⑦@句話,當然不如他自己說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風雅,也不如他自己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深刻,也不如他自己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厚重,更不如他自己說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痛快……但是,卻干脆利落,又意蘊無窮:一個“忠”字,是中正之心,即以中正之心以“盡己”;一個“恕”字,是如如之心,即以如如之心以“推己”。內(nèi)圣外王,盡在此心,可嘆孔門之“道”的心法,最終,卻是讓一個反應(yīng)有點遲鈍的老實人給悟出來了!
相類似的故事,在外國也有:
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xù)不斷?!睍r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
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大迦葉破顏一笑。于是,禪宗之心法,由此以心印心,代代傳承。不過,在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中,大迦葉本是以修“苦行”為第一的,此人慣以露天靜坐、冢間觀尸、樹下補衣為生活常態(tài),結(jié)果,卻是這樣的一個破衣爛衫、蓬頭垢面的弟子,于不聲不響之間傳承了風流蘊藉的禪宗法脈——所以,真正的智慧,又哪里是一般世間的“聰明人”所能認識的呢?
其實,曾參的“老實”或者“傻”,那本來也是“一以貫之”的?!俄n非子》上說:有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要跟著同去。曾參的妻子就騙孩子說:乖孩子聽話在家里,等娘回來給你殺豬吃。后來,曾子的妻子回家后,曾子真的把豬殺了給孩子吃。他的理由很簡單:說話做事,要誠實!
公元前436 年,七十歲的曾參因病臥床不起。這一天,他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這身體發(fā)膚,本是父母所賜,所以我這一生正像《詩經(jīng)》上說的那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表氈?,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孝敬父母的開端?。?/p>
一晃就到了第二年。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參,突然想起身下的席子是魯國的大夫所贈。但是,自己這一生并沒有做到“大夫”這種品級,所以用這樣的席子算是“越禮”了。于是,連忙招呼兒子把席子換下來。結(jié)果,還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這位“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老實俠客,就在自己對自己的糾正之中,悄無聲息地,告別了這個危險而又喧囂的世界……
吳越之地,自來多出好劍。按各種記載和傳說所述,在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劍之中,至少有六柄出于吳越——比如:湛盧、七星、干將、莫邪、魚腸、純鈞等等。所以,一直到漢代,《漢書·地理志》依然記載說“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p>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于“短兵”。因其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均可傷人,擊刺更可透甲,可謂兇險異常,猶如兵器中的王者,故被稱為“百兵之王”。當然,“劍”之所以為“劍”,本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理解。比如《禮記·玉藻》中有“必佩劍”的記載,強調(diào)的是為君子者必須佩帶寶劍;而《禮記·少儀》中,則指出,“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強調(diào)的則是“觀賞君子的服裝、佩劍和車馬,不要談?wù)撍鼈兊膬r格”。可見,佩劍也可以同時是我國古代服飾禮儀中用來界定身份、地位、等級的一個道具。又比如莊子之《說劍》篇則有云:天下之劍,其類有三:曰天子之劍、諸侯之劍,以及路人甲之劍。天子之劍,以高山做劍尖劍刃,以國家做劍柄劍環(huán),以東西南北之四境為劍鞘,以春夏秋冬之四季為劍飾,揮動起來旁若無物,可以匡正諸侯,可以臣服天下;諸侯之劍,以智勇清廉之士為劍尖劍刃,以忠誠豪杰之士為劍柄劍環(huán),此劍之出,恰似高天響雷威震四境,必使萬眾順從;至于普通的路人甲之劍,也就是頭發(fā)蓬亂、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的兩個人,一番爭斗之后,或斬斷脖頸,或剖裂肝肺,與兩只相互爭斗的雞實在沒有什么不同!
諸子百家之中,莊子他老人家既擅想象,又擅形而上,一番劍論果然是高明之至,令當時的趙文王和兩千年之后的讀者們,當下即心馳神往。不過,趙王是趙王,莊子是莊子,若講起吳越之地的“劍事”,那是決不能不提吳越國主錢镠的。
話說一千一百多年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吳越國,定都于杭州,國主姓錢名镠字婆留,此人“侗儻有大度,志氣雄杰,機謀沉遠”(語出《吳越備史》),故蘇軾評價他說:“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身為一國之君,能在一個刀兵四起的亂世里,讓自己的國民永享太平,這就是有厚德于百姓?。?/p>
這位吳越國主與劍的故事,要從一個春天說起——江南的春天,鶯飛草長、雜樹紅英,恰是“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位有厚德的吳越國主錢镠一張丑臉(據(jù)說,錢镠剛生時長相極為丑惡,其父驚恐萬分,欲將其帶到野外扔掉,終被其祖母攔住留在家中,所以他字“婆留”)上滿是溫柔,正手持湖筆對著一張浣花小箋抓耳撓腮、欲語還休,只見他一會兒遙望長天、口中喃喃,一會兒默然有思、情意綿綿,一會兒好像是終于痛下決心、當機立斷——于是,他寫下了中國古代愛情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個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是說給春天的多么甜蜜又多么憂傷的情話呵!似是阻歸——你那里的田野上,花兒開得正好吧?慢慢看,別急著回來;似是盼歸——我這里的花,也開了呀!想你,想你慢慢地回來看我們的花兒吧……這又是多么精彩多么蘊藉的一個象征啊,在迢迢長路的兩端,都是家、都是春天,只要有愛,一生中的離開或者回來,其實都是看陌上花開,緩緩而歸。自然,這九個字,也可以看成是一柄利劍,一柄握在吳越國主錢镠手中,卻可以斬斷那位外出省親的愛人罹留之心的慧劍……
還是這位吳越國主——他與劍的故事,不要太多吧!話說,又是一年春好處,一僧一驢一卷詩,伴著“得得”的驢蹄聲,自自然然如水到渠成一般,徑直就來到了錢镠的大殿里。這一天,錢國主正大宴賓客,但見酒席宴前,一眾文臣武將哄然而飲,幾多社會賢達酒風酣暢,好一派太平盛世、天下大同之場景,讓在場之人無不在心中喟然而嘆:果然是說不盡的花好月圓、賓主盡歡!忽有左右來報:貫休和尚求見!此文暗表,這位貫休和尚,那可是五代十國時期了不起的一位“高”僧!什么?高在哪里?當然不是指他的身高“高”!第一自然是才華高:此僧能詩善書,更擅繪畫,特別是所畫羅漢像,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恰如《宣和畫譜》評說:“狀貌古野,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搞項,黝然若夷獠異類,見者莫不駭矚?!痹谥袊L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第二確實是名望高:此人少時熟讀儒家經(jīng)典,出家后更是深入研習三藏理論,恪守梵行,廣為教內(nèi)諸大德長老所稱道。特別是這位高僧大慈大悲,心心念念不忘民生之多艱,曾為憤怒譴責貪官污吏欺壓百姓的暴行作詩一首《酷吏詞》,在社會各界產(chǎn)生較大影響。錢國主一聽,大喜:立刻命左右延請“高僧”上殿供養(yǎng)。這位高僧貫休倒也不客氣,且即席賦詩一首《獻錢尚父》:“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痹妼懙煤艿皿w,既表揚了老錢,又絲毫不露諂媚之相,一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更是奪人眼目。老錢一看,大喜,更兼激起了一番開疆擴土、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安排親信手下找貫休商量:法師啊,能不能托您老人家的佛手佛口,把那詩中的“十四州”改成“四十州”呢?但是——貫休既為“高僧”,那當然也不是蓋的,只聽到老和尚斷然回答:“州既難添,詩亦難改?!比绱?,這斬釘截鐵的八個字,或者也可以可看做一柄握在貫休手中,卻可以斬斷吳越國主乃至世人各種名韁利鎖的禪門“空性”之劍吧?
實際上,對我而言,在那些流傳千載的吳越“劍事”中,最讓人心儀最讓人神往的,當屬吳國公子季札空掛在徐君墓地的孤松之上、默默無語卻又說盡了世事的那柄無名佩劍。說那佩劍無名,自然,是指那柄劍并沒有像“湛盧、七星、干將、莫邪”等名劍一樣,有一個明確而響亮的名號,有一段悲壯而泣血的故事;但是,那柄無名佩劍透出劍鞘的鋒芒,無疑,卻照徹了兩千五百年的時光,讓一個人的名字和他的美德,同時閃閃發(fā)亮——在距今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受命出使各國的吳國公子季札,于某年某月某日在徐國與徐君初次相見。兩個溫文爾雅的男人,兩塊溫潤潔凈的美玉,光華相映,言笑晏晏。但是,細心的吳國公子季札還是非常強烈地感覺到:眼前這位徐君,對于自己的佩劍愛之甚切!本來,君子有通財之誼,當此情境之下,那季公子解劍相贈于徐君更是好朋友之間的題中應(yīng)有之意。但是,出使的任務(wù)尚未完成,作為“禮器”的佩劍實在是不能離身,所以吳公子只好在心中暗下決定:等完成了在剩下幾個國家的出使任務(wù)之后,回到徐國時,一定以劍相贈!可惜,那位好客知禮也愛劍的徐君,卻等不到那一天了——當吳公子季札完成出訪任務(wù)后再次經(jīng)過徐國時,他沒有看到好朋友徐君春陽一般的笑臉,卻只看到空曠的墓園里徐君那孤零零的墓碑,只看到墓碑旁邊更加孤零零的松樹,還有,那吹過墓園的肅殺的風聲中,夾雜著徐君家人們壓抑不住的悲傷的哭泣聲……季札緩步上前虔誠地下拜,久久地,不能起身。終于,他站了起來,解下劍,掛在了墓旁的松樹上。左右不解,他輕輕地告訴他們:那次與徐君相談時,已決心回來后,就把劍贈給他了。徐君雖然不在了,我季札,在心里對他的承諾,永遠都在!他回頭,又望了一眼掛在松樹上的劍,徑直走了,走著走著,他把自己走成了一柄劍,一柄身劍合一的,君子之劍。
吳越之地,自來多出好劍,也多出造劍的名匠,也多出擅劍的英雄??墒?,從吳公子季札,再到吳越國主錢镠,再到方外之人貫休老和尚,若從他們與劍的故事在歷史上所產(chǎn)生的名望看,要說他們都是擅劍之人,恐怕必定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吧?但是,偏偏是這樣三個毫不相似之人,卻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說似乎是非常相像的道理:比如,吳公子之于劍,是用以演繹如何忠于自己的承諾;比如,吳越國主之于劍,是用于演繹如何忠于自己的情感;比如,貫休老和尚之于劍,是用于演繹如何忠于自己的慈悲……千經(jīng)萬論,殊途同歸,他們共同的“劍”,其實都是一個“誠”字,所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少年時,愛讀古龍小說《七種武器》。當長生劍、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環(huán)、離別鉤、霸王槍和箱子等等一一上場,直到最后,戲劇性的故事結(jié)局揭示出這七種武器不同的象征意義時,我們對于“笑、自信心、誠實、仇恨、謙虛團結(jié)、勇氣、不放棄”的理解,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進而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更為大膽的結(jié)論:七種武器,其實也是一種武器,這個武器,叫作“誠”!因為,“不誠無物”!
如此,則吳公子的“劍”,也未必真是“劍”了。但是,不明白這道理的人如果也這樣說,那可要小心!小心這句話也鋒利如劍,你稍不小心,恐怕就會割下你的舌頭呢……
風吹夾谷山,巖石聳立,花草默然。有鶯啼,自史書的冊頁間傳出,或婉轉(zhuǎn)妙好,或聲若金石,或清越,或隱約……此即明清兩朝著名的贛榆八景之“夾谷啼鶯”。然,方志又載:“啼不必鶯,風微石罅鶯聲也”——歷史和文化皆如此,“形而上者謂之道”,而“道”之“用”、“道”之“相”者,則千變?nèi)f化、千差萬別矣!故,風過巖隙亦如黃鶯啼囀,此為一山之有聲?抑為一鳥之有聲?端在萬人之有心也。
有心之人繼續(xù)往山上走,可走到兩千五百多年前,是為“定公十年”:魯定公十年即公元前500 年,魯國國君魯定公與齊國國君齊景公會盟于此。會者,合也,聚也。盟者,日月為證,歃血誓也。齊魯兩國,本來就是真正的兄弟之邦,兩國國君的先祖,一為周公旦,一為姜子牙。一相一將,曾因為同一個革命目標在同一個戰(zhàn)壕結(jié)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也曾因為不同的執(zhí)政理念開誠布公而留下了著名的為政之論:
說的是周朝初年周天子大分封時,周公封地為魯國,姜子牙封地為齊國。周公問姜太公,“何以治齊?”姜太公曰:“尊賢而尚功?!敝芄犃苏f:那樣的話,你這個封國后世必定會有篡位的臣子啊。姜太公又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姜太公聽了說:那樣的話,你這個封國后世國君的力量,必定會越來越弱了啊。
歷史證明:這兩位古圣先賢所說的話,都應(yīng)驗了!后來,齊國果真不出周公旦之所料,最終被大臣田氏(田和)篡位;魯國也果真不出姜太公之所料,王族勢力日漸衰微,大權(quán)最終旁落“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手。歷史還證明了:當“崇尚功業(yè)”和“敬愛親族”分別成為兩個封國各自堅持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針時,就已經(jīng)決定了這兩位異姓兄弟的后代子孫們,再也不能真正做到兄弟相待、和平相處了——“三觀”不同,或者更進一步說是文化不同,又豈能讓兩個貴為一國之君的同樣驕傲之人,明知道自己是“雞同鴨講”,還可以“尿到一個壺里”去?
所以,夾谷會盟,固然是兩個諸侯國之間一次神圣的政治結(jié)盟,其實亦不異于兩個各有所需的生意人之間心中有數(shù)卻又都故作正經(jīng)的一次共同的政治投資。這之前,齊景公的部隊剛剛打敗了強大的晉國,并奪取了晉國東部的戰(zhàn)略要地夷儀(今山東聊城);而魯定公也因任命孔子為魯國中都宰(首都市長),從而使魯國由首都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影響和推動著全國走向大治。于是,就有了《史記·孔子世家》之如是記:
夏,齊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勢危齊?!蹦耸故垢骠敒楹脮?,會于夾谷。
魯定公十年的那個夏天,紅塵喧囂,蟬聲零亂。更加零亂的,是世道人心!當齊國的干部群眾,上上下下都還沉浸在大破晉國、掠人土地的快樂與自豪之中歡歌笑語時,突然,有個叫作黎鉏的大夫用他那好像是廢鐵拖行在廢鐵之上發(fā)出的那種冰冷、尖利、銹蝕、刺耳的“嘶嘶”的、“滋滋”的聲音說道:鄰居魯國,終于起用圣人孔子來治理國家了,他們長此以往地發(fā)展下去,可是會對我們齊國大有威脅?。?/p>
只允許自己強大甚至稱霸,而自己之外的其他國家強大了,就一定會對周圍的國家乃至遠到八竿子打不著的國家產(chǎn)生威脅!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我和過去的兩千五百多年之間以及當代的很多人一樣,仍然搞不清這里面的推演方式和邏輯順序。但是,當我縱觀當今世界形勢,再把這古今的情況對照了一下之后,不由得在心中豁然有悟:原來有些國家的“政治家”們,難不成都是在齊國大夫黎鉏那里認祖歸宗的?
禮崩樂壞啊,正是在那樣一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現(xiàn)在,終于輪到我們的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孔圣人登場說話了。關(guān)于齊魯會盟,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和小人打交道,就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所以,魯國必須帶軍隊。進入了會盟程序以后,在“奏四方之樂”時,齊國方面有所謂“四方”之民,頭戴羽毛冠,身披獸皮衣,手執(zhí)矛、戟、劍、盾等武器喧鬧著一擁而上??鬃右豢?,場面如此混亂,魯君難免會有危險。立刻快步登臺,揚起衣袖一揮,侃侃而談:兩國國君為了相互交好才來此相會,為什么在這里演奏如此缺少文化的舞樂?管事官員在哪里?趕快傳令,叫他們下去!彼時彼境,讓齊景公心里慚愧萬分。接著,當會盟程序進行到“奏宮中之樂”的階段時,齊國方面又安排了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前來表演,猶如鬧劇一般。于是,孔子再次急急跑來,高聲喝道:如此莊重的場合,卻安排了如此不著調(diào)的家伙們前來胡鬧以忽悠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立刻執(zhí)行!說話間,這群不知好歹的家伙身首異處了。
曾有孔子的學(xué)生問老師說:“子行三軍,則誰與?”這話,非常接近于似是而非地暗示孔子之無勇也。曾有齊國官員對齊景公說:“孔丘知禮而無勇”,這話,根本就是大張旗鼓地直指孔子之無勇也。然而,公元前500 年的那個夏天,夾谷山上,草木森森,在嘈雜的聲音和混亂的人群之中,一個聲音在聲音之中清亮起來,一個身影在人群之中高大起來——是的,那是孔子的聲音,那是孔子的身影。齊景公面對此情此景,慚愧、恐懼、敬佩……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好不難堪!回國后,立刻召開國務(wù)院常務(wù)會議,義正詞嚴地訓(xùn)斥自己的大臣們說:人家魯國的孔子,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你們再看看你們各位,一個賽過一個都是拿一些下三爛的辦法教我。唉,實在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最后,他專門責令相關(guān)部門:退還以前從魯國所侵奪的鄆、汶陽、龜陰等三處土地,希望以此來表達向魯國道歉和悔過的誠意。
誰說孔子“知禮而無勇”?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又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公元前500 年的那個夏天,夾谷山上,草木森森,孔子在齊魯會盟之處撥開刀叢劍樹、按下喧囂噪音,他登階、說話,急迫而從容,典雅而武勇——那是一種文化之勇,德行之勇!它勇得文質(zhì)彬彬,勇得理直氣壯,勇得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勇得僅憑數(shù)語而得到了鄆、汶陽和龜陰三城!
風吹夾谷山。吹過齊國,吹過魯國,吹過齊景公,吹過魯定公,吹過孔子,吹過一群當時所謂文明世界的人們,吹過當時所謂尚未開化的野蠻人群……風,一直吹到今天,吹到我們的臉上,吹到我們的心上。今天的人們,可以忘掉2500 年前所有當時的與會者,卻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都能夠說出:當年,圣人孔子來過這里——在《周易》中,“風”為“巽卦”之象,其卦德為“入”,即無處不至;其意為謙順,為教化,為以德服人,為以文化人。風當然還會繼續(xù)吹,會吹過我們,吹過我們的后人,吹過我們后人的后人……但是夾谷山會永遠站在這里,但是孔子會永遠站在這里,但是風,也會永遠吹過這里,永遠,繼續(xù)吹!
夾谷山海拔304 米,既不高,也不險,那齊魯會盟處更是處在山腰,且為一小片平地。不過,要說是真正能夠在這里立足、觀景,依我看,卻也殊為不易!遙想齊魯會盟的場景,它早已被風,吹成天外的云煙;傾聽夾谷啼鶯的聲音,它一直被風,放在我們的耳邊。那夾谷啼鶯,說的當然不是一只鶯,或者其他的一只什么鳥!實際上,它說的從來都是一個人和一座山的故事——當一個人發(fā)出了光耀千古的文化的聲音、自己的聲音,他的所立之處,就連石頭,也會被賦予靈魂,會被賦予活潑而又熱烈的生命。
故事發(fā)生在大約一千年以前,說是某縣破獲了一起刑事案件,社會影響非常大,相關(guān)情況甚至傳到了省里各位領(lǐng)導(dǎo)的耳朵里。用那誰的話說叫作:“領(lǐng)導(dǎo)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其中,特別有一位分管紀檢監(jiān)察和財政工作的省領(lǐng)導(dǎo),向來以“嚴刑峻法”的主張為世人所熟知、以“鐵面無私”的形象為百姓所傳誦,更是在多種場合直接指示說:這樣的犯罪分子,死有余辜!這種話,站在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的立場,當然是聽了解氣、解恨、解了心結(jié)。但是,按今天的“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訴訟原則來看,那個罪犯其實罪不至死。然而,有重要領(lǐng)導(dǎo)已經(jīng)發(fā)話,有相關(guān)百姓群情激憤,即使各級官員個個心中有數(shù),可又有哪個官員敢于站出來提問說:“這案子,好像不應(yīng)該這樣判決吧?”須知,那位省領(lǐng)導(dǎo)的一項重要本職工作可是“監(jiān)察地方官吏”?。?/p>
事態(tài)發(fā)展到這里,不得不說,有些基層干部的素質(zhì)還真是高——就在那案發(fā)地所在縣里,還真有那么一位副縣級的領(lǐng)導(dǎo),一層一層地逐一向上級領(lǐng)導(dǎo)反映情況,有理有據(jù)地提出了這個案犯罪不當死的主張。最后,一直反映到那位表態(tài)領(lǐng)導(dǎo)的耳朵里。表態(tài)的省領(lǐng)導(dǎo)當然不以為然,反映情況的縣領(lǐng)導(dǎo)在這種形勢下當然人微言輕,但是,這位副縣級領(lǐng)導(dǎo)甚有血性,當他聽說可能無法改變已經(jīng)內(nèi)定的判決結(jié)果時,一面果斷提出辭職,一面在各種場合以及個人的qq、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發(fā)布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這樣的官還能當嗎?通過違反法度的殺人來討好個別上級官員和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進而操控輿論并為自己贏得良好的政聲,這樣的事,我堅決不干!要說那位省領(lǐng)導(dǎo),也是一條好漢,他聽到了一些別有用心的小人傳過來的這句話后,仔細把這句話想了又想,再把整個案情和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又想了又想,并沒有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堅持一錯到底,而是實事求是地說:對呀,此人果然是罪不至死,確不該殺!后來,不僅那位罪犯得到了公正地判決,而且堅持依法辦案的那位副縣級領(lǐng)導(dǎo)也得到了提拔,被安排到另外一個縣做了縣長。
這故事,見于《宋史·道學(xué)(一)》:那位舉止光風霽月的副省級領(lǐng)導(dǎo),叫作王逵;那位敢于堅持原則的副縣級領(lǐng)導(dǎo),叫作周敦頤。
一般情況下,現(xiàn)在六十歲以內(nèi)年紀的中國人,絕大多數(shù)應(yīng)該都在二十歲以前就會知道周敦頤其人了。他的那篇《愛蓮說》不足一百五十字,卻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寫出了蓮的風骨、蓮的氣節(jié),突顯了這“花之君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在東方文化中,蓮花,確實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佛教中有所謂“花開見佛”之說,這里“開”的“花”即指蓮花。這當然不是說,看見蓮花開了,就可以看見佛!而是一種比喻,比喻一個人如果發(fā)現(xiàn)了自己固有的蓮花一樣的心性,真正做到生于污泥而不污且不懼,出于污泥而不染且不喜,不以假作真、不以虛為實,事來即應(yīng)、事去即無,出離于生死煩惱之外的清凈智慧,那也就是見到了自己的佛性了。所以,佛教故事中講:釋迦牟尼的母親,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就叫作“目如青蓮花”。而釋迦牟尼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xiàn)了八種瑞相之一,就是池塘之中長出了大如車輪的白蓮花。接著,在大蓮花的根上再次生出1000 朵小蓮花,每朵小蓮花上面都端坐了一個小娃娃。不僅如此,小釋迦牟尼剛出生后即能周行七步,步步生蓮,朵朵蓮花光華燦燦,動人心神。于是,寺院里很多佛、菩薩的座位均以蓮花為臺,故佛座稱為“蓮座”或“蓮臺”;《阿彌陀經(jīng)》描寫西方極樂世界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币虼宋鞣綐O樂世界又被稱作“蓮邦”或“蓮剎”(因“剎”為梵語,即凈土之意,以蓮花為往生之所托,故稱“蓮剎”);念佛之人可稱為結(jié)“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nèi),如在母胎之中;佛教認為人的胸中有八葉心蓮花,故又把心稱為“蓮宮”,喻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均為清凈無雜之義;佛教又把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又把善于解說佛法,稱為“舌上生蓮”;至于佛經(jīng)之《妙法蓮花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同樣是以蓮花為喻,取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并存的特點,象征佛“法身、報身、化身”的“三身同駐”和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chuàng)立了我國最早的佛教結(jié)社,稱為“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故又稱“蓮宗”。
但是,在中國古代詩歌里,由于“蓮”字也通“憐”字音,所以多有借“蓮花”之名寫“憐愛”之實的詩句,借以表達對愛人的情感。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薄吧徸印闭?,“憐子”也,亦即愛你也!實寫勞動,虛寫愛情和思念,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寫出語意雙關(guān)的實質(zhì)內(nèi)容,把一個女子對自己所愛男子那深情的愛戀和刻骨的相思寫得言近旨遠、無限纏綿。又如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這個“蓮”字,從音通于“憐愛”之“憐”,進而至于以此“憐”字來代指心中的那個“他”,看似隱隱約約、曲曲折折,實為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如此,則蓮花的形象,又給人以婉轉(zhuǎn)而低回、一往而情深的深切感懷。
是神圣而又神秘的宗教教義和宗教情感的載體,也是溫暖而又溫婉的人間美意和人間至愛的歸旨,“蓮”之為用也,豈不大歟?那么,問題來了——以此“蓮花”為“花之君子”者,為什么是周敦頤?史載:周敦頤十五歲時,父親病逝。他只好跟著母親奔波兩個多月,前往衡陽投靠身為龍圖閣學(xué)士的舅舅鄭向。舅舅鄭向見自己的外甥好學(xué)上進、聰慧仁孝,且酷愛白蓮,便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所在地)構(gòu)亭植蓮,供周敦頤在此亭中悟道參學(xué)。周敦頤二十一歲時,按照當時朝中通例,鄭向依據(jù)官銜可得到朝廷的恩蔭推薦家中的一名子弟出來做一名小官。向來愛外甥如子的舅舅,把這個機會交給了他,從此周敦頤正式出仕。到了二十八歲上,周敦頤開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也正是在這個崗位上,周敦頤與王逵相遇,兩個人上演了宋代道學(xué)史上著名的“不畏強權(quán),不惜犧牲政治前途也要維護法律尊嚴”的一幕。實際上,當周敦頤應(yīng)朋友所邀共同游玩聚會后,興之所至寫下傳世之作《愛蓮說》時,已經(jīng)四十八歲了。再過了九年之后,他就病死于廬山濂溪書堂。由此一生觀之,可知其一路走來所見所聞所經(jīng)所歷,仍然是光明永遠大于黑暗,真理最終一定勝利。如此,也就堅實奠定了其思想上充分信服君子人格的生活基礎(chǔ)。
同時,周敦頤苦心孤詣、精研六經(jīng)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決定了其在蓮花身上看到君子之風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其代表作《通書》中,他提出了“定”、“主”、“立”三字訣:定者,“定之以中正仁義”也,即把自己的心志固定在“中”、“正”、“仁”、“義”四個字上,這實際上就是宋儒所說的“存天理”;主者,“主靜”、“慎動”也,即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符合規(guī)矩,這實際上就是宋儒所說的“滅人欲”;立者,“修辭立其誠”也,這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所以,周敦頤又有《題蓮》詩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四句話講得無非是三個字,即“定”、“主”、“立”也!
有一次,周敦頤曾問佛印了元禪師: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元曰:“疑則別參?!鳖U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元曰:“滿目青山一任看。”頤豁然有省。一日,忽見窗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p>
說的正是周敦頤周濂溪先生曾經(jīng)請教了元禪師說:形而上的“道”,究竟是什么?那位了元禪師作答說:滿目青山一任看。后來,濂溪先生忽見窗前綠草青青矣,一下子就完全明白了:這個形而上的“道”啊,卻原來:“與自家意思一般”。
這“自家意思”,既是周敦頤的意思,也是了元禪師的意思,既是“滿目青山”的意思,也是“綠草青青”的意思,當然,也同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的意思!這“意思”到底是啥“意思”?或者,湖南學(xué)者王闿運能說得明白:民國初年,王闿運到江浙講學(xué),當?shù)厥咳瞬灰詾橐?。王闿運當即作了一副對聯(lián):“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蔽业膶W(xué)問呀,從南方來,那本是周敦頤周濂溪先生的一脈傳承;且看那大江東去匯入大海,也無非是湖南的湘江水余波而已!
這副對聯(lián),現(xiàn)在還掛在岳麓書院濂溪祠。其實,那也就相當于掛了一篇《愛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