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奇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浙江余杭人。他出生于書香世家,受祖父章鑒、父親章濬在漢學上的影響,少時起便熟讀儒家經典,漢學造詣精深。后入門杭州“詁經精舍”深造七年,師從經學大師俞越,古學造詣無人能出其右。他學貫古今中外,成就恢弘博大,既是學界巨擘,又是有學問的革命家。詁經精舍是樸學大師阮元創(chuàng)辦的著名書院,章太炎之父章濬曾在此任職監(jiān)院,協(xié)助山長俞樾打點庶務。因此章太炎對詁經精舍也多有耳聞,希望自己將來也能肄業(yè)于此。二十歲時,章太炎前往杭州拜師,多次請求俞樾準許自己進入詁經精舍求學,但未被允許。后俞樾以《禮記》《孝經》兩問考察章太炎,章太炎對答如流,俞樾感念其學識過人,破例將其收入門下。
俞樾是承續(xù)顧炎武、戴震、王念孫、王引之一脈的樸學大師,在章太炎求學詁經精舍的八年中,對其進行了嚴格系統(tǒng)的古文經學訓練,章太炎也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在老師的指導下精研學術,練就了深厚的經學功底。正如《禮記·學記》有言:“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彼谠b經精舍完成的《膏蘭室札記》,對先秦諸子和儒家典籍逐條考釋,取材之廣,考證之精,同代學者中少有企及。他的課藝同樣完成的很出色, 對 《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經典文字音義的詮釋,受到業(yè)師俞樾的贊賞,并收入俞樾所編的《詁經精舍課藝》第七集,課藝刊行時俞樾還親自為他作序,表達了對其學術水準的肯定。這一方面是章太炎“精研故訓,博考事實“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俞樾嚴謹?shù)闹螌W方法對他的深刻影響。
甲午戰(zhàn)爭清廷的慘敗震驚了沉潛于學海中的章太炎,他有感國家危亡,思欲以辦報喚醒沉默的國人。當時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時務報》,他便應邀前往擔任撰述,但恩師俞樾卻對此“頗不懌”,他不顧恩師的勸阻,執(zhí)意赴上海任職,結束了在詁經精舍的8年苦讀。章太炎雖然離開了詁經精舍,但在情感和學術上卻從未背離過詁經精舍,他投身時政以救國圖強,是時代的召喚,也是自身安身立命的需要。維新變法失敗后,清廷四處緝捕進步人士,風波平息之后,章太炎回到上海,但清廷的爪牙仍在暗中查探,出于安全考慮,他返回浙江老家避難,雖然與外界的聯(lián)系有限,但他仍時刻牽掛國內的政治斗爭。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聯(lián)合流產后,他在浙江老家短暫躲避風聲后,重新回到上?;顒?。當時美國基督教會在蘇州籌辦東吳大學,經友人吳君遂的介紹,章太炎赴東吳大學應聘做了中文教員。在這里發(fā)生了一件對他影響至深的事。
在東吳大學任教期間,他曾去拜訪寓居蘇州的業(yè)師俞樾先生,老先生三年前辭去詁經精舍山長一職,閑居于此頤養(yǎng)天年。按理說,師徒相聚本該把酒言歡,但恩師俞樾卻因政見不同,對章太炎 “督敕甚厲”,責備他反清的行為是 “不忠不孝”,公開撰文指斥他辱罵皇帝是不忠,背井離鄉(xiāng)遠赴海外游歷是不孝,痛斥他“不忠不孝,非人類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頗有《荀子·大略》中所謂“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納,朝士大夫遇諸涂而不與言”的意味在內。章太炎則與老師據(jù)理力爭,他從師承關系上指出,俞樾授學于自己的經術其淵源在顧炎武,顧炎武為民族大義不屈于清廷,自己也應該像其一樣忠守民族大義。俞先生怒不可遏,章太炎恐氣壞恩師身體,遂不再辯白?;丶抑髮懽鳌吨x本師》以明其志。至此,章太炎與恩師決絕。
對俞樾而言,無論是從器物上摸索富強之路的洋務運動,還是從政治改革上探求新變之氣的維新運動,只要沒有觸及清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都是勉強可以意允的。但忤逆師意而投身反清革命,則是其斷然不能接受的。而后便有了對章太炎“不忠不孝”的痛斥:飽讀詩書,不思進言卻熱衷于指責朝廷,辱罵皇上,散播排滿言論,這是不忠;不愿于科場求名,可學東漢的梁鴻、韓康等逸士歸隱山林,而章太炎卻遠赴日本、臺灣置身“亂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遠離師門且不顧父母的墳墓,這是不孝,“不忠不孝”,非人所為,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通緝排抑。
俞樾如此厲斥章太炎,實有其難言之隱,章太炎從學以來,各方表現(xiàn)都極為優(yōu)異,是難得一遇的奇才,深得俞的賞識,若假以時日,必為治學魁杰。但璞玉尚需琢磨,章太炎就因急心于救世而出走,這不僅有可能過早地中斷他“為往圣繼絕學”的精進學路,以俞樾對章太炎的了解,年輕氣盛的章太炎很可能會在不可避免的論戰(zhàn)中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終致非議,且委身革命,無異于自斷前程,古往今來為此而身死命隕者亦不在少數(shù)。因此,他對章太炎的責罵,一則出于持政立場的不同,一則出于對有才之士的愛惜。惟愿呵斥之下能讓步入危途的章太炎懸崖勒馬,于時未晚,但有備而來的章太炎明顯沒有順從師意的心思。
在講求尊師重道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章太炎的謝絕恩師無異于大逆不道,但他的這一行徑卻贏得了時人的理解與同情。與恩師決絕后,他前往拜謁孫詒讓,孫詒讓對他袒護有加,“他日為兩浙經師之望,發(fā)中國音韻、訓詁之微,讓字出一頭地,有敢因汝本師而摧子者,我必全力衛(wèi)子?!闭绿诪閳远龆鴮幵浮氨杜稀北編煟A得了孫詒讓的同情,也贏得了革命黨人的另眼相看,這大概是出乎其師之料的。
坦而言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章太炎謝本師,確有其不得不“謝”的苦衷,在西風勁吹,歐化四起的近世,章太炎希望在遍通經史的基礎上達到致用于世的目的,有感國危的他不僅深耕于史籍中尋求治亂之策,甚至還親身參與到被俞樾視為洪水猛獸的革命實踐中。章太炎雖然因政見相左而和俞樾斷絕關系,但其內心對恩師的尊敬卻終其一生不曾削減。之所以在政見上不念舊情叛絕恩師,一方面是他堅持本心,以明反清到底的決心,另一方面可能他深知自己從事的反清事業(yè)危難重重,稍有不慎就會有倒懸之危,恐累及恩師,因而出此下策曲以愛護。正如唐弢先生所言:“他之所以‘謝本師’,是因為自己要革命,而俞曲園卻反對他革命。從師弟關系上說,前者的確有應該被‘謝’的缺點,后者也的確有非‘謝’不可的苦衷?!釔畚釒煟嵊葠壅胬怼?。‘愛吾師’是為了‘愛真理’,‘愛真理’也正所以‘愛吾師’。 ”
孔子提出 “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韓愈在《師說》里承襲了這種觀點,主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種相輔相成的師道觀在與恩師斷絕關系的章太炎身上并沒有半分弱化。章太炎雖然與恩師決絕,但內心卻一直保持著對其師俞樾的尊重。他的謝本師,謝的只是師生間在政治立場上的異趨,而不是拋棄老師的學行和師生之間的情誼。文載道在《談菿漢微言》中稱,章太炎喜好臧否人物,對于嫌隙在身的人往往不介意以最辛辣的口吻予以譏諷,甚至對揶揄俞樾的梁啟超拳腳相向,于俞樾、譚獻二人卻始終報以最尊敬的態(tài)度。他飲水思源,編寫《俞先生傳》,對恩師的治學、為人大加贊頌。孫詒讓魂歸道山后,他作《瑞安孫先生傷辭》,仍不忘恩師栽培之功,以“遠不負德清師,近不負先生”自勉。陳存仁在《師事國學大師章太炎》中記載,章太炎晚年重訪曲園,親自到俞樾故居祭拜恩師,在“春在堂”前行三跪九叩之禮,足見其尊師敬道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