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紅強
供養(yǎng)人即是出錢開鑿壁畫像的有功人士。供養(yǎng)人是由敦煌王朝的王子,當?shù)氐那蹰L和普通的平民。他們是存在于敦煌絢爛的歷史中人,因此他們的畫像擁有很高的歷史意義。敦煌的石窟差不多每個洞穴都會有供養(yǎng)人的畫像,不僅僅有圖片,旁邊還會有介紹這些供養(yǎng)人的描述,可以讓我們直觀的感受這些人物在歷史朝代的生產(chǎn)生活,這些對于我們都是具有一定的參考性的,對于我們以后研究洞窟和窟主提供了比較完整的素材。
在早期供養(yǎng)者的肖像大多都是佛像,其中大部分都畫在洞穴的下部,靠近地面,其中一些被畫在塔的中心或沿著座位。通常這個時期的供養(yǎng)者像非常小,大約都在在二十厘米左右。在隋唐時期及之后,供養(yǎng)者的肖像就移動到了一個顯眼的地方(南走廊,北墻或主房間),特別在唐朝以后,它不僅僅局限于對宗教表示尊重和虔誠,而且還會表示家族門庭以及宗族的血統(tǒng)的高貴。
供養(yǎng)人可以分為六大類:一、地方官吏。這些是敦煌河西走廊的官員和其他地方上的官員,從大臣到衙門和官僚他們的家人;二、戍守邊疆的戰(zhàn)士。既是當時戍守在敦煌等地的大大小小的官員等;三、寺廟工作人員。比如其中的尼姑、法師、達摩等;四、平民百姓。比如侍從、警衛(wèi)、掌扇、等人;五、少數(shù)民族人物畫像。剛開始的時候畫像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并且畫畫的意義僅僅是向供養(yǎng)者致敬的尊重表達。
從之前的服飾特征來看,主要的造型是上穿衣下穿裙分開或者上衣和裙子連在一起的服飾,造型上的總體的形象是袖子比較寬大,紋飾比較繁華富貴。頭上戴著華麗的冠或著巾帕,腰上系著腰帶,腳上穿著鞋履,婦女則會頭上綰髻,身上披著錦帛。則是受到人文方面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理念和孝道信義的觀念影響,可以看出當時的穿戴風俗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壁畫中人物服飾的穿戴。
1.1 寬袖長袍
在很早之前的男性供養(yǎng)人多數(shù)穿的都是領口相互交織在一起的長袍,而且故事畫中畫的年長者也是穿著皂袍。比如敦煌第二六十八洞穴西墻上的男性供養(yǎng)人所穿的衣服是為漢魏時期的長袍, 也是由漢代的衣裳演變來的。
1.2 大袖裙襦
自漢晉以來,女性的服裝由上身穿的比較短的衣裳和下半身的長裙組成,這算是古代女性的基本服飾了,在上衣的領口和袖口一般都有金色的繪制圖樣或者是用一些刺繡的工藝繪制圖案,甚至有些地方還會用些絲巾來裝飾衣裳,這些裝飾品會讓衣裳的穿著效果更加的華麗。莫高窟一百三十窟,婦女的身體體態(tài)豐韻,珠光寶釵,五彩繽紛,衣裳貴麗,場景宏偉壯觀。
1.3 幞頭靴袍
幞頭靴袍是一種新型的服裝,來自西北各民族的窄頸長袍和隋唐時期的各個國家,這種服飾是廣泛流行的一種百官常服。幞頭又叫做折上巾,大多數(shù)都是用黑紗制成的,到了北周之后,形式基本趨于統(tǒng)一簡單化。
1.4 帔帛
在壁畫中很早之前就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帔帛的出現(xiàn),唐初普遍盛行起來,在初唐時期,女性穿的衣服都是衫裙,而且大多數(shù)都有帔帛。到了唐朝最繁榮的時期,女性的的長帔發(fā)展的越來越優(yōu)雅,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帔帛,比較寬一點,而長度就會比較短;另一類是長帔,橫幅稍窄,長約兩米或更長,被叫為帔巾;上面有清晨或日落這樣的寫意繪畫,也有的是各種版畫和圖案,五色紗羅也是可以制作長帔的。
公元四百多年間,北方統(tǒng)一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后,由于掌權者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國家活動和民族風俗習慣也被相互滲透出現(xiàn)“胡國風俗,雜亂相間”的場景。胡服是我國古代對西北各族的胡人所穿衣裳的統(tǒng)稱。在最早西北的供養(yǎng)人像也是有穿著胡服的,就比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男供養(yǎng)人也是匈奴人,他頭上戴著冠后面垂著巾,還穿有小袖褶和白褲。然而,在唐代,人們經(jīng)常見到的就是衣領很窄、條紋的褲子、軟靴和錦繡華麗的帽子,大部分人還會戴著可以掛載小物品的玉帶。
龜茲人形象特點,把頭發(fā)剪成中分,翻領袍,中間開胸,長劍外面會配有短一點的劍,經(jīng)常穿靴子等。例如,莫高窟的第一百零三窟的龜茲人形象?;佞X的男性供養(yǎng)人多數(shù)是圓領的紅色長衫,把腰帶系在腰間,金色的頭冠,形狀就像盛開的芙蓉花瓣一樣,前面低些后面高點,上面尖一點下面圓一點。而女性供養(yǎng)人則是身穿袖子較窄衣裳,衣領旁會刺著卷草紋的樣式,脖子下的圓領內(nèi)衣會露出來,頭冠的前指一般會上翹,那時的衣服造型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響衣領的結構大多是用刺繡完成的,甚至有的衣服的袖口也用到了類似的工藝,有的地方則鑲有錦緞。裝飾美的風格得到了加強,穿著的效果變得更加優(yōu)雅和高貴。
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的服飾的造型隨著當時漢族風格的變化而改變。同時,由于佛教慢慢的進入中國,佛教的服裝為了適應中華文明而發(fā)生著的改變。在原來的特有的服飾上,吸取其他民族的特色和審美,形成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服飾,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