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濤
父親進入晚年身體一直很好,頭疼傷風都少有,目光清亮有神,走路身板挺直。自打三年前得了一場病,才一天天衰弱下去,先是不大能行走,繼而手寫字不聽使喚,個把月前聲帶又出狀況,言不出音,需湊近了才能勉強聽到。好在記憶力一直不錯,記得子孫輩中十多個人的手機號碼,提起陳年舊事甚至精確到具體日期。所以翻看他半月前口述加比畫,由我最小外甥謄寫在學生作業(yè)本子上的格律詩作,而且每一首都標明寫作時間我是不奇怪的。讓我訝異的是量很少,平生所作區(qū)區(qū)16首而已,并且一多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作業(yè)本藍色的封皮上寫著"順口溜"三個字,外甥解釋說是外公讓這么寫的。父親覺得自己寫的雖然平仄合韻,但是不能妄稱詩,叫“順口溜”勉強夠得上。
父親寫格律詩完全是被逼的。
他作文好,曾是一縣中的“狀元”,初中語文教員張如石老人參加過我們縣抗日組織“臘九”社,是個老革命,寫格律詩也充滿激情,每有新作必尋到他縱論短長(其實,張老的兒子仲祥與父親同班,但他們父子從不談詩)。父親因為家庭出身不好上不了高中,初中畢業(yè)即回鄉(xiāng)做教師——先小學后中學——以后,還經常寫信來聽詢意見,托人送了幾本書讓我父親自學格律詩寫作,如《唐詩選》《宋詩選》《如何寫好格律詩》等。師命難違,父親只好照辦。自己也會尋些書看,一本前后缺頁,父親以白紙當封面并于其上用毛筆端端正正寫上書名的“唐五代詞”,就不知從哪找來的。久而久之,也漸通作詩門道。如石老人愛詩到癡迷地步,心中所想,觸目所見,無甚不可入詩,退休以后回到家鄉(xiāng)生活,趁我父親過暑假,隔段時間就帶著詩稿騎行數公里到我家。夏日上午,白頭黑發(fā)的兩個人各拎一張小板凳攆著場院樹蔭濃密的地方坐,褲腳卷得高高的談詩,一個說到得意處拍著大腿高聲朗語,把頭頂樹上的夏蟬嚇得噤聲,一個則微笑頷首。如石老人也曾送過我一首詩:“聽說湯濤中秀才,登門慶賀樂開懷;愿君他日為師表,培養(yǎng)棟梁建國才”。我高考被一所師范學院錄取,老人家聞訊上門慶賀,送了一個塑料封皮的筆記本和一支金屬筆帽的鋼筆,這首詩寫在筆記本扉頁上,真是直白如話,一遍成誦。
父親的詩可粗分為感時、懷人、詠物和游記四種,懷人詩占了一半,八首。這些詩中有兩首最能反映出父親的做人原則。一首是《重陽登樓》(1996年)一首是《詠水泥電線桿》。父親一輩子克己低調,說話都是輕言輕語的。書教得好(還因此被選調到縣上學校工作,后因我們姐弟多,家庭困難,又申請調回老家),字文俱佳,但從不自夸,遇到人家當面奉承夸獎更是渾身不自在。他認為書教得好是教師本分,字文是小技,不足掛齒。在《重陽登樓》中他寫道“憑欄緩步獨登樓,秋水長天一望收;黃葉隨風空自舞,沉沉稻谷總低頭?!鼻锶~離開枝頭隨風飛舞,看起來很美,風歇之后,零落下塵,最終空歡喜一場。而真正有學識有教養(yǎng)的人低調不張揚,如同顆粒飽滿的稻谷彎腰俯首。
《詠水泥電線桿》寫于1974年秋天。那時他在離家只有四五里遠的一所農村中學任教,心思全放在工作上,吃住在學校,周末才回家。父親課上得好,對學生也好,經常做家訪,記掛學生冷暖,在學生和學生家長中聲望很高。卻遭到一些成分好不學無術的同事嫉恨,制造謠言,搬弄是非。其中一位經常在他面前炫耀自己苦出身,是給地主家扛過活的伙計。父親悲憫這些人無知可笑,所以從不計較,一笑了之。父親從工作起至“文革”結束,二十余年間心情是壓抑苦悶的。但從未意志失落,始終保持做人骨氣,用心教書育人。如同路旁的水泥電線桿,無欲無求,只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和溫暖,不管風吹雨打,兀自昂首挺立。《詠水泥電線桿》寫道:“道邊默立自無求,著意千家送暖流;一眄風吹和雨打,青衣鐵骨不低頭”。這首詩借鑒了郭影秋(此人做過南京大學校長)的《詠竹》:“雪花如掌壓重樓,競艷群芳一旦休;唯有此君多勁節(jié),青袍瘦骨不低頭?!惫@首詩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父親在下雪天或者心情好的時候經常吟誦,也讓我們背默過(父親是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指導子女練字作文,只在我和弟弟念小學時候寫了郭影秋的這首詩以及幾首“憐農”古詩讓我們背默)。
做成熟的稻谷“總低頭”,像電線桿一樣“不低頭”,一俯一仰之間折射出父親樸素內斂的品性和坦蕩堅貞的人格。
父親十分關心政治,工作以后養(yǎng)成讀書看報、收聽廣播習慣,家里有了電視以后,每晚必看中央臺《新聞聯播》,看完才就寢。周恩來去世,就是他從廣播里聽來的。父親聽聞噩耗,一下子從被窩里驚起,百感交集,禁不住淚水漣漣?!拔母铩币詠恚槿水數?,國勢艱厄,周總理苦撐危局,一旦撒手,何人起廢?于是披衣起坐,急就成這首《哭周總理》:“銀漢低垂夜正夤,哀音陣陣入寒衾;心潮起伏愁腸斷,坐對枯燈淚滿襟?!爆F在讀來仍感愁腸百結,哀思綿綿。
周恩來是父親最佩服的兩個政治人物之一,另一人是鄧小平,一般口稱周公和鄧公。周恩來人格高尚,是道德完人。鄧小平則結束“文革”,廢除“成分論”,搞改革開放,振國家于疲敝,于我們小家和國家有功。2008年,父母到深圳我弟弟家過冬,每到休息日,弟弟一家就陪著登蓮花山、筆架山。深圳蓮花山山頂有鄧小平銅像,每一到此,父親流連不去。在深圳市待了個把月回到老家一口氣寫了三首詩,贊頌了鄧批建深圳特區(qū)的功績和深市美景。《游蓮花山》:“攜孫引伴上高坡,一路歡言一路歌;深市風光多壯美,鄧公圈點好山河。”《游筆架山》:“綠樹紅花景色妍,鶯歌雀舞樂堯天;老夫舉步登山道,直上峰巔看大千?!绷⒍?,北地雪飄,江南也已秋色蕭瑟,可南方還是芳草萋萋,生意盎然。在《立冬日蓮花山踏青》,父親寫道“長城內外雪皚皚,吳楚黃花遍地開;更愛蓮花芳草地,頻頻坦步踏青來。”“坦步”旁注曰:“從容不迫行走。”
父親真心希望國家強盛,老百姓能早日過上安寧富足的小康生活。1983年他給那年出生的伯父第一個外孫起名“小康”,寄予了他美好的社會理想。當國家政治和社會風氣出現問題,憂時傷世。1985年10月《感時》里寫道:“議政紛紜論過功,今非昔比眾心同;長城可御胡人亂,難擋蕭蕭腐敗風?!睂戇@首詩時他是縣人大代表,利用參政議政機會,建言獻策,希望黨和政府警惕腐敗,以及腐敗對民心和社會風氣造成的腐蝕。這首詩被如石老人強拿到《大潮吟》(我們縣詩詞協會會刊)第二期發(fā)表,這是我所見到的父親唯一變成鉛印的文字。
父親對自己畢生從事的教師職業(yè)難以割舍。在他2006年9月退休10周年之際,寫下了以下《感言》:“倏忽退休已十年,閑云野鶴任蹁躚;人生若是有來世,重蹈杏壇再著鞭?!苯虝屗业阶鋈说淖饑篮蛢r值。四十余年的教師生涯,教過學生無以確切計算,許多學生功成名就,但他從不主動聯系,更不會開口求人幫忙。相反,一些生活在鄉(xiāng)村的老學生因為子孫輩上學、就業(yè)問題找上門,從不會拒絕,轉而向在外工作的兩個兒子我們兄弟倆求助。我們能力有限,只好再轉托他人,欠下不少人情。他倒是“閑云野鶴”了,我們有時實在“蹁躚”不起來。
做了一輩子鄉(xiāng)村教師,父親對土地對農民有著深厚情感。早年對因為爭訟或饑荒求告上門的村人或親友,不僅傾心而且傾囊相助,全然不顧我們自己家里也不寬裕。鄉(xiāng)人敬重他,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為二,大家尊稱他為“二先生”。父親覺得中國農民太苦,“文革”結束前很長時間生活貧窮沒有尊嚴。在我們小時,抄錄過一些“憐農”詩讓我們背過,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所以,在“文革”結束不久,家鄉(xiāng)植桑種棉,推廣“旱改水”很快取得好收成,農民的日子好過些了,他由衷欣喜。比如這首寫于1977年的《秋獲》:“云淡風輕黃葉飛,荷香魚躍稻粱肥;村頭蠶女披星去,野外棉翁戴月歸?!鳖H有田園意趣。
懷人詩里面較早的一首寫于1974年春天,《致顧正才》。顧正才是我小姨夫,已于十多年前得病離世。我父親工作不久就與他共事,同帶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父親教語文,他教數學(其實他本業(yè)是語文,人稱“活字典”)。兩人教學水平都很高,家庭出身也都不好(小姨夫的父親是國民黨軍官),既是同病相憐,又是惺惺相惜,共住一室,無話不談,互相引為知己。我父親牽線把我最小最美的姨娘嫁給他,同事又成了連襟。后來小姨夫調回家鄉(xiāng)所在的鄰縣工作,那年正月里我母親去看小姨娘,父親讓捎上這首詩給我姨夫,希望久別的老友伴著春風來家做客(小姨夫家在我家南方):“陋室深談已久違,夜闌囈語幾多回;新春凈掃門前雪,但愿南風就地吹?!?/p>
《致顧正才》之外,其他的懷人詩全部寫于近三四年,可能與父親既老且病有關,臥病的人總是敏感而脆弱的。這首《送寒衣》,寫于2015年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當天,寫給我奶奶的,言辭悲切:“孟冬塚上已荒寒,俯首垂哀淚不干;人世陽和天國冷,及時送暖慰娘安?!编l(xiāng)俗:寒衣節(jié)后天氣一日比一日冷,人于此日燒紙祭奠亡人,讓逝者平安越冬,謂之“送寒衣”。父親兄弟四人,由奶奶一手拉扯大(祖父做過保長,新中國成立前逃離家鄉(xiāng),不知所蹤),奶奶是“地主婆”,在“文革”中挨斗跪碎瓦片,吃了不少苦。奶奶過世前十幾年住我家,父親尋醫(yī)問藥,每于床前倒茶遞水,言語溫和恭敬,但他覺得對于奶奶養(yǎng)育之恩自己所有報償不及萬一。
好友故舊或生病或離世,讓他黯然神傷?!吨聲缘嵯壬罚?016年 5月 20日):“驚悉恩公體欠安,舊情新感入眠難;今宵往事知多少,父債應由子報還?!薄皶缘嵯壬毙贞?,與父親共事只有短短三年,但兩人保持了一輩子友誼,陳老師給了我家很多幫助,父親覺得欠了好友好多債,自己老而無用無法酬謝,只好交由兩個兒子報答了。其實,我們能做些什么呢?陳老師一輩子不愿給人添麻煩,給錢給物堅拒不收,我們也就出差順道登門看望一下而已。
《仲祥弟周年寄意》(2015年5月5日):“永別紅塵去遠方,人間天上兩茫茫;高山流水琴音斷,來日與誰話短長?”“仲祥”就是前面提到的如石老人的兒子。十年前,縣里在城中建了一個小區(qū),給離退休教師優(yōu)惠,我們兄弟倆為父母在其中買了一套房,飲食起居由姐姐妹妹們服侍照應。父親由此與也是教了一輩子書的仲祥叔做了鄰居,仲祥叔離世前癱瘓在床四五年,父親只要身體允許,每日必到床前致問。這是寫在仲祥叔離世一周年的日子,在三周年的時候,又寫了更悲涼的《幽夢》:“午夜緣何故地還?瑤臺深鎖噤言談;蒼顏鮮有雙珠淚,病榻頻添幾度寒?!庇浭隽艘粋€夢境,也抒寫了自己好友零落的悲哀。
懷人詩作筆調最明亮輕快的是《致虹女士》(2017年6月):“聯袂華章二度開,蕙心著意惜樗材;悠悠秀水明如鏡,曾照當年儷影來。”“虹女士”是父親讀初中時的同班女同學,本名叫“秀明”,“虹”是其筆名。虹女士作文也好,以與父親并列全縣第一的成績入學,班級寫寫畫畫的事自然少不了他倆。學校的報欄要更換學生習作了,張如石老師到教室把任務布置給他倆,說一人寫一篇,沒等我父親表態(tài),虹搶先說課業(yè)太重,又是期末忙考試,沒時間寫兩篇,只能兩人合寫一篇。這種情形出現過兩次,所以叫“二度開”。文章可能確實寫得不錯,看的人多,在“寫作園地”里被學生翻到卷角,父親說虹的文筆好,“華章”不敢自夸,主要指她寫的部分。父親小時家貧,吃飽飯都成問題,發(fā)育不良,上初一時個子很矮,父親覺得自己是“樗材”,但虹對他很好。他坐教室第二排,虹的座位在他前面,經常大大方方地轉過身與我父親討論習題。有一年學校放暑假,住校生陸續(xù)離校,虹是縣城里的人,走讀生,專門趕到校送我父親一程。學校東面有條大河,河水清澈寧靜。父親回家要順著河堤走很長一段路。虹與父親有說有笑,送出四五里地。完全不在意此舉會引起其他住校生說三道四。“悠悠秀水明如鏡”一句,父親把虹的名字里“秀明”兩個字嵌了進去。初中畢業(yè),父親回鄉(xiāng),前途暗淡。離校前一個年齡稍長的女同學把我父親約出去,說要給他介紹一個女朋友,并且說他肯定很滿意。那位女同學是虹的密友,父親當然知道介紹的是誰,沒等人家名字說出口,就委婉地拒絕了。
父親說那時的他與虹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虹的父親是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在縣里文化館工作,虹上高中以后憑她的成績上個大學沒問題的。正如父親所料,虹高中畢業(yè)順利考上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到一所中專校工作。退休后同學聚會場合父親與虹見過幾次面,每次回來后要開心好幾天。
《中秋夜思兒》(2013年)是送給我的:“月光朗朗照西樓,千里良宵處處幽;起伏心潮難入睡,心隨南雁到常州?!蔽乙彩墙處?,在江蘇常州一所高校工作,父母年老,我給自己下了規(guī)矩:每年回老家陪伴父母不少于六七次,少則一兩日,多則頭十日。一回去父母就問歸期,變著法子讓姐妹給我做愛吃的家鄉(xiāng)菜,有時單位臨時有事,或者孩子無人照管,必催逼著我盡快離家,讓我一切以單位工作和我小家庭幸福為念。送我出門,父親一定要幫我拎包,下樓腳步輕快,后來包拎不動了,拄著拐杖送出小區(qū)大門看著我上車,現在樓下得困難,只能站在陽臺上朝我揮手了。
父親的下一首“順口溜”是什么呢?
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