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一次,一位喜愛攝影的朋友問我:“你在晚風中見過盛開的荷花嗎?”“見過啊?!蔽也患偎妓鞯鼗貞?。朋友笑著說:“大多數(shù)荷花在正午之后就逐漸合攏了,晚間是不會開放的。”這是一個經(jīng)??钢鄼C去記錄美景的人,他的話令人信服。
雖然我從小就生活在荷塘邊上,但對于荷花什么時候開放、花瓣什么時候合攏確實沒有進行過細致的觀察。沒有觀察,只是想當然,肯定會出錯誤。
攝影、繪畫需要觀察生活,寫作亦如此。但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花在文字技巧上的工夫多,花在觀察上的工夫少。反映在作文里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模式感濃郁,生活的原汁原味少;應試技巧熟練,真正和生活水乳交融的文字少;即便寫人記事的素材不斷翻新,但打動人心的情感少。
怎樣去觀察呢?
為什么強調(diào)“像嬰兒般”?因為嬰兒沒有從書本上學來的經(jīng)驗——那些經(jīng)驗是別人的觀察和認知,嬰兒的經(jīng)驗是通過自己探索、觀察、感受得來的。嬰兒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奇的,因為這份好奇心,才會有許多屬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你是否對周圍的一草一木感覺過新奇?你是否發(fā)現(xiàn)過身邊熟悉的地方蘊藏著陌生?
草木初發(fā)時節(jié),許多植物新發(fā)的葉芽并非一般人認為的綠色,而是呈現(xiàn)暗紅色、乳黃色,或者紅中帶著青色;春末時節(jié),百花凋零,風一吹,有的花瓣散落一地,有的謝了花瓣,花蕊也還保留著最初圍攏在一起的形狀……總之,許多“在場”的發(fā)現(xiàn),絕不是憑借間接經(jīng)驗就能想象出來的。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留意細節(jié),你會大有收獲。
眾所周知,環(huán)境是人物生存的土壤,是必不可少的寫作要素。情節(jié)的推進、人物性格的體現(xiàn)、場景氣氛的營造,無不有賴于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
如何去觀察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必須打開自己的感官,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深入其中。越深入,越能有所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時節(jié)各放散出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外鄉(xiāng)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p>
這是一段精彩的環(huán)境描寫,有聽覺,有嗅覺,有觸覺,有人物的心理。讓人感覺到,雖然已經(jīng)黃昏時分,但空氣中還殘留著白天的熱鬧氣息,雀子、杜鵑、泥土、甲蟲都熱烈勃發(fā),只有翠翠心里懷著寂寞惆悵。翠翠內(nèi)心騷動不安的愛情情愫,通過景物對比和環(huán)境烘托,生動地體現(xiàn)了出來。
可以說,沈從文先生如果不曾在湘西生活過,不曾打開感官仔仔細細地觀察過生活,那么空氣中的各種氣味、渡口的聲音,以及翠翠心中生發(fā)的“薄薄的凄涼”,這樣的神來之筆是不會有的。
名家的作品都很重視作品的獨到性,尤其是在人物描寫方面。初中生寫人物,若能經(jīng)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這個人”和其他人的不同,那是最好不過的。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經(jīng)長期指導莫泊桑寫作,他說:“當你走過一位坐在門口的雜貨商的面前,一位吸著煙斗的守門人的面前,一個馬車站前時,請你畫出這雜貨商和這守門人的姿態(tài),用形象化的手法描繪他們包藏著道德本性的身體外貌,使得我不會把他們和其他雜貨商、其他守門人混同起來,還請你只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和它前前后后50匹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注意到,福樓拜對莫泊桑的要求就是觀察要細致,要能發(fā)現(xiàn)所描寫對象的特點。怎樣才是細致呢?就是從整體到局部都要觀察到,注意人物的身份、職業(yè),還要從人物外顯的動作之中,去推敲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揣摩人物“坐在門口”“吸著煙斗”時的心理活動。這樣從整體到局部,由表及里地觀察、描寫,從而將這一個雜貨商、這個守門人與其他雜貨商和看門人區(qū)分開來。
細微之處見精神,唯有細致入微,才能更好地感知、發(fā)現(xiàn)個性化的東西,使得筆下的文字形象精彩,有細節(jié),有味道。
同學們,請平時注意觀察、學會觀察吧,你的文章將因此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