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戩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官學院,四川成都 610213)
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逐漸出現緩和的時期,日本政府為了挽救其壟斷企業(yè),在投降之前政府就隱藏了大量的軍需物資,之后用來向黑市拋售,以牟取暴利。戰(zhàn)前日本的大財閥在生產、流通、金融等各個領域,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在美軍接管日本后,日本政府對市場和經濟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方針,開始將經濟轉向“去軍事化”,分解大財閥,釋放大量資金。在美國扶持和日本政府的努力雙重作用下,日本經濟一點一點地擺脫泥沼并開始復蘇。
1955年是日本經濟開始高速增長的開端,同一年的9月份,日本加入關稅貿總協總(也就是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1964年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12條款國升至第八條款國,同年又成為經合組織成員。在貿易和資本自由化進程中,日本充分利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所能提供的保障條款和優(yōu)惠政策,采取一系列貿易、產業(yè)政策,趨利避害,不僅有效地緩解了實行開放經濟后對日本經濟的沖擊,還避免了經濟的劇烈震蕩,而且成功地促進了產業(yè)結構的迅速轉變,加速了經濟的發(fā)展,真正實現騰飛。
高速發(fā)展之后,日本經濟整體開始呈現出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很快,美國引起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結構造成的巨大沖擊,是日本經濟發(fā)展趨向平穩(wěn)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經濟增長幅度開始放緩,整體呈現平穩(wěn)狀態(tài)。
眼睜睜看著日本成功崛,美國人的心情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說白了就是擔憂日本“功高蓋主”。上世紀70年代,美國由于越南戰(zhàn)爭和中東戰(zhàn)爭而焦頭爛額的時候,日本正悄悄地與美國展開了經濟戰(zhàn)。正如尼克松所言,日本、西歐是美國的盟友,但他們同時又是美同的敵人。日本在經濟的各個領域和美國的激烈競爭從此開始。
很快,中美建交的消息晨驚了日本朝野,這件日本人稱為“尼克松沖擊”的大事件,在此之前他們竟毫不知情。除此之外,美國正式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并且對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附加稅。面對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沖擊。這使首相佐藤榮作感到措手不及,為了解決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美簽定了“廣場協議”。從1985年到1987年,東京地價平均上升300%。幣值上升使得日本金融泡沐破裂,國內物價暴漲,勞動力成本急劇攀升,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
進入90年代后,日本經濟仍然深深地陷在泥潭里。曾經的日本,經濟趕超英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但當絢麗的泡沫破滅之后,日本經濟開始一蹶不振,從此走上了漫漫低迷期。當其他國家經濟大發(fā)展的時候,日本仍然在補房地產泡沫破滅給社會砸出的大窟窿。直到2010年,日本保持了40多年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被中國所取代。
日本本土是出了名的自然資源匱乏,在技術上也曾與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后,日本避免了經濟轉軌的劇烈震蕩且獲得了較大的利益。主要表現在:
(1)擴大國內經濟發(fā)展緊缺的原原材料、制成品以及技術設備的進口,降低了國內生產成本,打破了經濟發(fā)展的“瓶頸”。
(2)引進了競爭機制,強化了市場的作用,促進了國內企業(yè)改善經營,提高產品競爭力。
(3)糾正了國內價格體系扭曲,緩和了外部經濟的沖擊。
(4)擴大了國外市場,推動了國際分工,實現了資源在國民經濟部門間的有效配置,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日本的經濟總量翻了一翻。196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更是超過了西德,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日本在造船、電視機、半導體等工業(yè)產品的數量上都超過了美、蘇和西德,居世界首位。
此外,日本政府還大力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使日本傳統社會漸漸轉變成為創(chuàng)新型社會。創(chuàng)新型社會使得每個人發(fā)明家的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例如筆記本電腦、IC卡、光纖等還有在我國社會最受歡迎和最為普遍的二維碼,類似這樣誕生自日本并通用于世界的發(fā)明數不勝數,且大多數都來自民間創(chuàng)意。另外,低成本的日本產品離不開廉價的勞動力。
在40年后回望,中國經濟在此期間的騰飛讓世界側目。中國在1978年時的經濟規(guī)模僅為3679億元人民幣,而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82.7萬億元,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全球經濟的增長率貢獻突出。
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的首要目標是“脫貧”,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的首要成果就是“脫貧”?;赝?978年,當時中國人均GDP還不到亞洲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有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當時只有3.1%.左右的人口不是貧困人口,如今只有3%的人尚未脫貧,40年期間切切實實地實現了兩個3%的互換。
民以食為天。通過包產到戶的形式,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廣大農村甚至城市人都還在為吃飽飯而奮斗,“脫貧”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與我國國情相似的印度到現在還沒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印度的人口基數大但是始終無法超越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技術取得的巨大進步。改革開放之前,雖然我國初步建立起配套的工業(yè)體系,有了兩彈一星,但科學技術無論以基礎科學的研究到高科技都與世界有以代為單位的差距。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期間,我國自行制造的航母、無人機、隱形戰(zhàn)機、世界上類型最全的導彈、美國都公開承認無法欄截的新超音速導彈等。讓別國不敢輕易挑釁,以前海洋上沒有實力,只能忍聲吞氣,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在海洋上也有了發(fā)言權。
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威望得到提高。國際地位隨著強大的綜合國力提高而提升。國際威望也提升,這還得力于我圖一貫的平等、互利、不干涉別國內政,守信重諾和經濟互惠政策。與美國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與日本建立戰(zhàn)略互惠關系;與非律賓建立和平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合作關系:與朝鮮建立傳統友好各作關系、與越南、老撾、絢甸建立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一句話,沒人會認為沒有能力的人可以或者值得依靠。只有別人認為在你身上有利可圖才會靠近你。
縱觀日本改革開放的歷史,回望中國的改革歷程,可以驚奇的發(fā)現頗有相似之處。在改革之前,二者都是民生繚亂,人民群眾食不飽,穿不暖,然后國家通過施行強制性手段控制經濟;日本當時施行生活物資供給制,中國當時施行計劃經濟制;中日改革的最初目的都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改革開始后都有得到美國相應的援助,區(qū)別就在于美國對日本為間接援助,對中國當時間接或直接援助;改革期間對外對內都簽定了不同程度上的法律性條約或文件;具體實際措施上都大力提倡和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化教育并且到最后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綜上所述,分析日本近現代經濟發(fā)展情況可知,日本一直以來都在國際上有著較強影響力,雖然當前日本經濟發(fā)展發(fā)生了下滑跡象,但是在歷史上所取獲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他國家在經濟發(fā)展中可以學習與借鑒。二戰(zhàn)后日本經濟發(fā)展進入了巔峰,逐漸漸躋身于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是國際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大奇跡。
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經濟發(fā)展也進入了穩(wěn)步增長的階段,雖然世界經濟整體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但是我國仍以國民生產總值持續(xù)增漲的自信狀態(tài)不斷前進,在經濟上超過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為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應該根據日本發(fā)展經濟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取長補短。要根據我國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不懈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