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多多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但這看似平常的緬懷逝者的方式,卻成了陳捷和父母心中的一個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陳捷的父母就移民澳大利亞。久居國外的老兩口牽掛著故土和逝去的親人,每年清明,只要身體允許,全家老小便會趕回來掃墓。
但隨著歲月流逝,父母的身體不再硬朗,每次回國飛行23個小時吃不消。陳捷心疼父母,卻又深知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回國祭祖,他很為難,開始想方設法把爺爺奶奶的骨灰?guī)У桨拇罄麃啞H欢?,爺爺奶奶去世多年,且不說骨灰難以取出,即便取出也很難通過海關檢查。
2015年1月,陳捷偶然結識了69歲的韓國人金日南。金日南曾將父親的遺骸取出,把骨灰做成了一罐形同寶石的珠子,他說:“看到那一顆顆藍綠色的珠子,就想到了父親,想到與他共度的美好時光。”
如此獨特的石頭,新鮮的制造工藝,立馬勾起了陳捷的好奇心。
與美國相關創(chuàng)始人進行溝通后,陳捷又馬不停蹄地趕去此項技術比較成熟的韓國調研考察。當時,此項技術并不被看好,但他堅持要帶著這塊“石頭”在中國扎根:“這是一塊有生命的石頭,它承載了太多的親情,鏈接了太多無法重來的時光,值得去做?!?/p>
回到上海,陳捷馬上調研市場。他邀請了600多名50歲以上的上海市民座談,調查他們對晶石殯葬的接受程度,意外得知80%的受調研者都很接受。
2016年7月,陳捷成立上海安善文化交流中心,把項目取名“生命晶石”。骨灰通過特殊技術處理后,可形成100~300顆晶石,放入琉璃罐中保存。顧客還可將晶石制成飾品,隨身攜帶。
孫建是此項目的第一個顧客。一年前,他的父親突然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孫建很悲傷,一直無法釋懷,因為沒能滿足父親生前想要出去看看的愿望而深深自責。父親過世兩天后,孫建找到陳捷:“把父親的骨灰做成生命晶石,我不僅能隨時祭拜父親,還能帶他到處走走看看,也算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p>
經(jīng)過近一個小時的制作,129顆灰白色的晶石放在了孫建面前。感受著無氧高溫處理后晶石殘留的余熱,他很激動。他還選出兩顆晶石制作成掛墜,準備旅游時帶著,同父親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
上海安善文化交流中心還迎來了一個最小的生命。8個月大的孩子遭受了多種病魔的打擊,不幸夭折,父母找到陳捷,希望把孩子骨灰做成晶石。小小的晶石佩戴在母親的脖子上,藏著深深的愛與眷戀。
現(xiàn)在有很多失獨父母和空巢老人,為了打發(fā)孤獨或轉移思親之苦,愛上了寵物??蓪櫸锷虝海芏嗬先嗽谕词蹖櫤笠粫r難以平復情緒而抑郁生病。2018年4月,陳捷與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合作,在這里,顧客不但可以預約為親人制作晶石,也可以為愛寵定制晶石,把它們再次帶回家,將愛延續(xù)。
定制生命晶石的顧客越來越多。無論是顧客的親人還是愛寵,在陳捷眼里,都應該受到同等尊重。捧著那一罐承載著生命的石頭走出來時,他的心里是溫暖的;看到顧客露出欣慰的笑容時,他的心里是甜蜜的。他說:“每份生命晶石都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xù),更是愛的另一種延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