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衛(wèi).信陽師范學院.河南信陽.411500
徐溥是明代中期的內(nèi)閣首輔。他于景泰五年(1454)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歷經(jī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至弘治十一年(1498)致仕。徐溥仕宦時間比較長,前后44年,經(jīng)歷也比較豐富。尤其在孝宗朝,他擔任內(nèi)閣首輔,采取“鎮(zhèn)之以靜”的政治策略,對孝宗朝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目前學術界對徐溥的專門研究還不夠,這與徐溥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而且徐溥有自己的文集,即《謙齋文錄》,相關史書也對他有所記載。所以本文將對徐溥的政治理念進行探討,嘗試理解明代士大夫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明代中期的政局。
明朝自建國之初,就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朱元璋更是極力倡導儒學。此后近三百年,儒學一直持續(xù)發(fā)展。雖然期間在思想文化上有三教合流的傾向,但儒學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而明朝士大夫大多以儒者自居,徐溥也不例外。弘治五年(1492),孝宗下詔,要求大臣們撰寫三清樂章。三清樂章是道家的俗曲之音,用于祭天之儀。徐溥認為三清乃是道家妄說,他堅持“臣等誦習儒書,若邪說俚曲尤所不習。且初設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者,實欲其謀議政事,講論經(jīng)史,培養(yǎng)本原,弼正闕失,非欲其阿諛順旨,以取容悅也?!痹谛熹邉裰G之下,孝宗打消了撰寫三清樂章的想法。
明朝國祚近300年,歷經(jīng)十六帝,能勤于政事的卻不多。太祖艱難創(chuàng)業(yè),勵精圖治;成祖起兵靖難,開拓進??;至仁宗、宣宗皆守成之主,也能勤于政事。之后可稱頌者,勉強只有孝宗了。
孝宗在位十八年,前期勤勉圖治。但是自弘治八年(1495)后,孝宗逐漸懈怠了。“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章奏批答不時斷決,或稽留數(shù)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滯,有妨政體。經(jīng)筵進講,每歲不過數(shù)日,正士疏遠,邪說得行?!贝藭r的政治形勢很明顯有一些問題:大臣向皇帝奏事,一天只能一次,除了早晨上朝之外,大臣們根本見不到孝宗皇帝,那么,有緊急的政事也不能及時傳達,或者章奏留在孝宗那里,幾個月都沒有答復。政事得不到解決,社會問題必然出現(xiàn)。像徐溥這樣勤于政事的士大夫如何能夠容忍?所以以徐溥為首的大臣們極力勸諫孝宗,規(guī)勸孝宗勤于政事。
論中國歷史上宦官勢力的強盛,筆者認為唐與明最為突出。明代宦官與明朝的政治息息相關,有時候甚至能左右朝政。如英宗朝王振、憲宗朝汪直、武宗朝劉瑾,皆是一時權傾朝野的宦官,他們誤導君主,禍亂朝政。明太祖在建國之初就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規(guī)矩。無奈后世子孫多不遵守,以至于宦官橫行。
孝宗剛繼位之初,鑒于宦官勢力的上升,曾革除了許多太監(jiān)的官職,原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李華就是其中之一。對于官員的升遷也做了明文規(guī)定:“凡百除授升遷,俱是合于衙門題奏請旨,未有自內(nèi)傳出者?!钡呛胫挝迥辏?492)卻發(fā)生了一件與之相背的事:李華因幫昌國公張巒選了一塊墓地,孝宗就認為他有功,要恢復他的官職。而且直接由宦官傳旨任命,不由政府部門按程序任命。徐溥等大臣聽說之后,無不驚駭。徐溥認為這樣做是在破壞法度,后患無窮?!靶议T一開,則引例希求者無所不至矣。”徐溥并沒有否認李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然而獎勵大臣也不能破壞法度。況且當時只是選擇了一塊墓地,并沒有建成,因此徐溥認為:“待工完之日量與賞賜為宜?!倍易钪匾氖巧w官員應該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根據(jù)政府衙門程序升遷。
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徐溥作為明代中期的內(nèi)閣首輔,也重視人才,愛護人才,縱然有些人才會犯一些錯誤,但徐溥“輒為掩覆”,他說“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當朝中官員遇到危難時,徐溥總是盡全力營救。弘治九年(1496),岷王不守法度,劉遜對他加以約束。不料岷王向孝宗彈劾劉遜。孝宗信以為真,于是準備抓捕劉遜。給事中龐灃、監(jiān)察御史劉紳上奏章諫阻。孝宗不聽,令錦衣衛(wèi)將他們抓捕。面對群議洶洶的形勢,內(nèi)外臣民莫不擔憂。徐溥與李東陽力救之,他諫言:“官本欲為國而概治之,其如盡忠何?”孝宗于是釋放了劉遜等人。劉遜是地方官員,任職期間頗有政績。龐灃、劉紳都是言官,敢于直言。如果他們此次受到懲罰,可以想象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朝堂之上誰還敢直言?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患往往潛伏在太平之中。一個人能在太平之時察覺潛在的禍患,對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居安思危,這是難能可貴的,需要有深遠的眼光。
弘治八年(1495),孝宗視朝漸晏,徐溥言:“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視之,雖若無事,然工役繁興,科斂百出,士馬罷敝,閭閻困窮,愁嘆之聲上干和氣,致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木興妖,四方奏報殆無虛月,將來之患灼然可憂?!睆男熹叩难哉撝形覀兛梢园l(fā)現(xiàn)當時的明朝是處于太平之世的,從孝宗繼位以來近10年,可謂是君臣共治,國家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但時間長了,上自孝宗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逐漸滋生了享樂奢侈的風氣,人文氣象為之一變。這對于當時也許并沒有多大危害,一般的士大夫也不一定能察覺到。但數(shù)年之后,必將禍患無窮,只有具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察覺,看到未來的國家狀況,并對此提出合理的建議。徐溥希望孝宗“心唐虞三代制治之心,兢兢焉。戒敕天命而無時少殆,無微少忽?!?/p>
徐溥為官四十余年,尤其他在內(nèi)閣的十一年中,堅持并落實了他的“正心”理念:尊儒抑道、勤于政事、慎守法度、重視人才、居安思危。正是在這些政治理念之下,弘治群臣兢兢業(yè)業(yè),君臣共治,所以才形成了明代中期“孝宗中興”的局面。史書對于孝宗朝的評價是比較高的,其中雖有濫美之詞,但也反映出當時的朝政是比較清明的。很顯然,以徐溥為首的士大夫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