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閱讀分享:說起“高考”,歷史悠久。在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而要想實現(xiàn)“仕”的目標,就需要寒窗苦讀,然后參加科考,由生員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一朝中舉,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且可為國效力,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說到曾鞏,我們便想到他是“唐宋八代家”之一,從他的漫漫高考路中,我們了解宋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雖不是“學霸”級別的人物,但他們的才華都被時間證明。(特約教師: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第七中學?景毛毛)
說曾鞏是神童一點也不為過,史稱他“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shù)萬言,脫口輒誦”。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并結為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
有這樣的才華,在高考的道路上應該一帆風順吧?非也,這位曾大人直到39歲才考中進士,老復讀生了。那么,曾鞏為什么屢試不第,奔四了才中進士呢?史書說因其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歷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他身為長子,只好輟學回歸故里,盡心侍奉繼母。說白了就是答題路數(shù)不對,沒中。后來,家里又出了事兒,耽誤了學業(yè)。
快到不惑之年時,曾鞏才中進士。這在中國科舉史上是最具傳奇意義的一年,即嘉祐二年(1057年),這一回的進士錄取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知名文化大咖最多的一屆:名家蘇軾、蘇轍,理學代表人士程顥、程頤、張載……那一年科舉,曾鞏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與他們家的一幫人并肩作戰(zhàn),結果是“一門六進士”: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都與他同屆進士。要是范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一次考試就會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齊了。
這場考試還有個小意外。蘇軾進入考場,一看考卷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是“賞罰要厚道”。蘇軾讀書,也是為了應試,他自己后來說過:“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睂τ趹嚱浀洌呀浵喈斁?。而且他知道,主考官歐陽修老師最痛恨華麗花哨的文風,他主張寫文章要淺顯明白,用平實的文字表達深遠的思想,所以,今天的作文絕對不能寫得華麗麗。
結果,歐陽老師一看考卷,覺得自己在文化上后繼有人,歡天喜地說了句:“這后生有出息?!辈粌H讓主考官歡喜,還讓主考官覺得是他的衣缽繼承人。這時,副改卷官梅堯臣在旁邊加了一句:“這考生的文字好像孟子?!表氈?,孟子是歐陽修的偶像,更得加分了。不過,歐陽考官又是個清廉怕嫌疑的人,擔心這個考生是他的學生曾鞏,猶豫一下,就給了二等,排在了后面。后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這歐陽先生舉賢避親,結果誤傷了東坡先生??!
這一科的舉子們共有9人官至宰相,像大名鼎鼎的呂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呂惠卿,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協(xié)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政策,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干家。這些名人在這科的名次都不是很高,前三名是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這些“學霸”分數(shù)雖高,卻都籍籍無名。
白丁儒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