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鵬山
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因為這樣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他也反對“以怨報怨”,因為這樣我們就會墮落得與對方一樣——對方對我們的無德行為,不僅導致我們被無德傷害,還導致我們自己無德。所以,孔子的觀點是“以直報怨”——以公正來對待無良之人。
可見,孔子既反對我們對壞人無原則的濫好,也反對我們對壞人的無約束的報復。
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論語·泰伯)
對不仁的人,恨得太過分,是禍亂——我們可以理解為:天下的很多禍亂,是由絕對道德主義者惹出來的。
因為,我們把道德絕對化,就會用絕對化的手段去懲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絕對化的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懲罰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
舉一個例子:53歲的山東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師李建華遭遇入室搶劫,她在身中數(shù)刀的情況下與搶劫者斗智斗勇,最終,那個19歲的搶劫者精神崩潰、癱倒在地,而李建華則撥打了120急救電話,讓他得到及時救治。
這是很感人的事件。
李建華老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體現(xiàn)了人性的高貴和美好。
但是,在媒體報道這件事后,卻出現(xiàn)了爭論,有不少人認為,對這樣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幫助。
一個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這樣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
這種極其殘暴的心態(tài),我看得毛骨悚然,從來不在網(wǎng)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話:“你更是歹徒?。 ?/p>
是的,對不仁之人的極端仇恨和不擇手段的報復,會讓我們墮落,墮落得比我們報復的人更加不仁。
所以,孔子反對用極端的手段對待不仁的人。
孔子做了魯國大司寇,攝行相事,堅決推行“墮三都”,他的學生子路被魯國執(zhí)政季桓子任命為家臣,負責具體執(zhí)行。
可以說,“墮三都”的成敗,關乎孔子在魯國的政治生命。
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伯寮,竟然對季氏說子路的壞話,導致子路丟了職務,對墮三都的失敗以及孔子最終離魯出走都負有相當大的責任。
這樣一個學生,后人把他稱之為“圣門蟊螣”,意思是“孔子門下的害蟲”。
當時,魯國的一個大夫叫子服景伯的,對孔子說:“你的這個學生實在太不像話了,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有力量殺了他,讓他暴尸大街。”
孔子說:“我的道如果能夠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孫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樣呢?”(《論語·憲問》)
孔子斷然拒絕子服景伯以告的殺人建議。
公伯寮不好。
但是,假如我們用殺掉他的方法來對待這樣的人,我們就更不好了。
因為用極端的手段,用殺人的手法來清除異己,還有比這更壞的行為和更壞的人嗎?
為什么孔子不贊成人們用極端方式來履行道德?
為什么孔子反對用極端的手段來實現(xiàn)正義、維護道德?
因為一切極端手段必隱含著對一種價值的破壞。
而且,極端手段所蘊含的破壞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價值。
正義,是有邊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