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河
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董卿問作家王蒙:“您總說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那么能不能說說到底是怎么個‘不可救藥’呀?”
王蒙笑了笑,依然是那種不慌不忙的語氣:“那我就先給你講兩個小故事吧。1963年12月下旬,29歲的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主動申請舉家遷往烏魯木齊。我?guī)缀跏莾羯沓鼍?,但那兩條小金魚我沒舍得丟下,而且是連魚缸一塊帶著的。我擔心到新疆后再也看不到北京的金魚了,那多無趣呀!”
王蒙停頓了一會兒,接著又講了一個故事:“1965年,我又從烏魯木齊直接下到邊疆地區(qū)伊犁的農(nóng)村巴彥岱。當時,我住的是一個老農(nóng)家里約六平方米大小的小庫房。房間里有些雜物,墻上掛著一個面籮、九把掃帚,還有一張未經(jīng)鞣制的牛皮。牛皮發(fā)出陣陣怪味,我想,光有牛皮的味道還不足以體現(xiàn)新疆的特點啊,就去市場買了一塊羊毛氈鋪在矮炕上,這樣牛羊膻味便配齊了。然后,我就饒有興致地環(huán)顧著這間充滿新疆特點的小屋,又發(fā)現(xiàn)門有點斜,門楣處還露著一條三角形的大縫。結(jié)果三天后,這條大縫居然引來一對燕子在此安家,整天嘰嘰喳喳,歡聲笑語不斷。后來我仔細一聽,這原來是一對小夫妻。于是,我再進屋時便盡量放輕腳步,怕驚擾了人家談情說愛!哈哈!”
見王蒙說到這里,自己也忍不住樂起來的樣子,董卿嫣然一笑,說:“果然是不可救藥。”
其實當年王蒙雖是主動申請舉家遷往新疆,但實際上就是下放。而從1963年到1979年,長達16年的新疆生活,他也正是靠著這種樂觀的心態(tài)熬過來的。后來,有外國記者在采訪時問他:“16年的磨難,你為什么沒自殺?為什么沒毀滅?為什么沒垮掉?”
他當時就回了這樣一句話:“因為我是一個樂觀的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自譽為“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的王蒙,其實并非天生就是個樂觀派,更絕非沒心沒肺地傻樂,而恰恰是歷經(jīng)生活的磨難后悟透了紅塵。正如他自己所言:一個人要有大境界、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