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芻論吳江與水的關系

2019-11-14 12:11李平英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18期
關鍵詞:太湖大運河

李平英

摘 要:吳江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南接浙江。水域面積約占全區(qū)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吳江河道縱橫,水系發(fā)達,湖蕩星羅棋布,被譽為“魚米之鄉(xiāng)”。吳江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水鄉(xiāng)古鎮(zhèn)文化、千年運河文化、蠶桑絲綢文化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

關鍵詞:吳淞江;太湖;大運河;水鄉(xiāng)文化

吳江,是太湖東岸的一顆明珠。境內河港交織,湖蕩密布,京杭大運河和爛溪縱穿南北,太浦河和頔塘橫貫東西,分湖、同里湖、鶯脰湖、元蕩、三白蕩、麻漾、長漾等大小數(shù)百個湖泊如星星點綴在沃野上、城鄉(xiāng)間。全區(qū)水面積共達300余平方公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鄉(xiāng)澤國。

1 一個因水而來的名字

自古以來,吳江就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得名便來自吳淞江這條河流。吳淞江是現(xiàn)今大上海的一條母親河,古稱松江或吳江,是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它的起始點就在吳江城北的瓜涇口。多年來,這里一直作為測量太湖、吳淞江水位的一個基準點。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橫扇街道菀坪社區(qū)),北至瓜涇口,都是吳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進水口逐漸北移,便以垂虹橋為要口。歷史上歷代名人對吳淞江及江邊松江亭、垂虹橋、釣雪灘、華嚴塔、鱸鄉(xiāng)亭等吟詠詩詞,留下許多名篇。詩人杜甫就在《戲題畫山水圖歌》中寫下了“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著名詩句,而吳淞江的歷史遠比這些名篇還要悠久?!秴窃酱呵铩分杏涊d:“……于是吳悉兵屯于江北,越軍于江南……明日,將戰(zhàn)于江……越王追奔攻吳,兵入江陽松陵……”,其中的“江”指的就是吳淞江,而“松陵”就是指現(xiàn)在的吳江區(qū)松陵鎮(zhèn)。后梁開平三年(909),吳越王錢镠請割吳縣北地、嘉興北境置縣,其名就取吳淞江古名之一的吳江。

吳江縣(市、區(qū))名來源于水,其集鎮(zhèn)也多因水而名。盛澤、震澤、汾湖、桃源、廟港……這些地名的字面帶著水;同里亦名同川,黎里亦名黎川……這些地名的別稱也帶著水;梅堰、金家壩、南麻(“麻”指麻漾)等地名亦關聯(lián)著水;平望取自“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橫扇意為“沿橫港有上下二扇”,這些地名寓意中帶著水。

2 一座千橋臥波的小城

吳江與水在“名”上是如此的緊密,在“實”上更是如膠似漆。許多鎮(zhèn)不僅河流眾多,而且湖蕩密布。走進古鎮(zhèn)同里,隨處可見河流與橋梁。十多條河流將鎮(zhèn)分為七座島嶼,鎮(zhèn)的四周有同里湖、九里湖等湖泊,環(huán)繞滋養(yǎng)著古鎮(zhèn)。街道依水路而建,彎曲盤繞,頗有意境。鎮(zhèn)中人家依水而居,小舟悠悠繞繞地從窗外搖過,構成一幅自然天成的水鄉(xiāng)村居圖。站在鎮(zhèn)郊的湖岸上縱目望去,波光渺渺,煙云茫茫,蘆葦青青,白帆點點,耳畔飄來陣陣漁歌。放眼水巷深處,人們或把盞品茗,或隔河拉家常,或相對而坐剝蓮心、剪雞頭米。市河之中,不時搖過賣紅菱、賣河鮮的小船,河浜里游著追逐嬉鬧的紅掌白鵝……

“水多橋也多”,清乾隆時吳江有“橋梁數(shù)千”,如今在一泓泓碧水上尚浮臥著200余座拱形、梁式古石橋,或飛越于河港、橫跨于街面,或盤旋于要津、點綴于園林,與水一起展現(xiàn)著一幅幅旖旎雋麗的風景圖。走進古鎮(zhèn)黎里,只見一座座小石橋躺臥在碧水河上,把小河兩岸的人家連在一起。橋的用料材質各異,造型結構也不盡相同。有紫石、青石砌的,有花崗巖壘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綠樹叢中的;橋連著橋,橋中有橋……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透過橋洞而望,只見洞外有天,水天相映,岸上人家炊煙裊裊,一派詩意盎然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

3 一部2000多年的太湖歷史

吳江的母親湖當推碧波萬頃的太湖了。自古以來,吳江與太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西部重鎮(zhèn)震澤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稱,現(xiàn)今松陵、橫扇、七都等地均瀕臨太湖,湖岸線長達50余千米。在吳江沿太湖地區(qū),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对浇^書》云:“太湖周回三萬六千頃,《禹貢》之震澤?!毕鄠鳟斈甏笥碇嗡甲咴诮裉饔?,現(xiàn)古鎮(zhèn)震澤尚存一座紀念大禹治水的古橋——禹跡橋,橋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國東吳赤烏年間的慈云寺塔,構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拱橋塔影”景觀。現(xiàn)七都、廟港一帶在吳越春秋時,先屬吳國,后屬越國,因此,首當其沖成為吳越爭霸的戰(zhàn)場。吳、越5次水上大戰(zhàn)均與七都、廟港有關,至今,七都鎮(zhèn)廟港社區(qū)尚有一個名為“吳越戰(zhàn)”的自然村。從吳江博物館館藏的銅矛、銅戈、青銅劍等春秋時的兵器中也可看出,當時吳江沿太湖地區(qū)七都、廟港、橫扇、松陵等地確是吳越相爭的主要戰(zhàn)場。

如今,吳越爭霸的硝煙早已散盡,邁步吳江沿岸的太湖地區(qū),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飄溢著純樸民風的古村落。松陵的南厙村,河水清澈見底,港岸上的青磚街道與廊棚貼著斑駁的石駁岸連綿逶迤著;橫扇的四都村,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銀杏高高聳立,遮蔭面積近700平方米,撐起一把“綠色保護傘”;平望的溪港村,那條承載著當年范蠡遣軍、兵士拋擲韭菜這一古老傳說的小溪正挨著民居,馱著小橋,舔著水田,汩汩向前。

4 一條千年流淌的母親河

在吳江眾多的河流中,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京杭大運河可算是母親河。大運河吳江段正線自松陵鎮(zhèn)劉河浜口起,南至麻溪出口止,全長40.8千米,流經松陵、同里、平望、盛澤等4鎮(zhèn)。千百年來“衣被天下”的吳江絲綢就是通過以大運河為中心的水路運往四面八方。同時大運河吳江段兩岸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在吳江城區(qū)南側,沿大運河西岸至今逶迤著一條長長的古纖道,以前全長約4.5千米(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其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宋慶歷八年(1048)增石修筑,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復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吳江有關部門組織能工巧匠,用統(tǒng)一的舊青石對九里石塘進行局部修繕,兩段計長1.8千米,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點。

大運河在穿過平望鎮(zhèn)往東南去時,經過江南名湖鶯脰湖。鶯脰湖相傳為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所游五湖之一,湖中小島——平波臺四周景色十分宜人,包括張志和、顏真卿、張先、楊萬里、清高宗在內的歷代名人途經平望無不吟詩、填詞、作賦。清代作家吳敬梓在著名小說《儒林外史》里更是將鶯脰湖的夜景描述得出神入化。鶯脰湖東北側大運河畔有江南名剎小九華寺,該寺為我國近現(xiàn)代名僧太虛法師的出家之地,在佛教界擁有特殊的地位。在大運河與頔塘交匯處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古石拱橋,名叫安德橋,為京杭大運河的文物遺存。該橋跨度大、橋孔高,氣勢雄偉,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曾詠有“亂港交穿市,高橋過得桅”的詩句。站在古運河東岸隔河望向安德橋,只見一方橋孔把古鎮(zhèn)人家盡攬腹中。與安德橋遙遙相望的是平望鎮(zhèn)北跨京杭大運河的安民橋,此橋也是京杭大運河的文物遺存,重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至今已歷近400年,依舊巍然屹立著。

瀕臨大運河的黃家溪、新杭等市早在明代就是絲綢生產和集散中心,由于清咸豐年間戰(zhàn)亂等原因遭到毀壞,其地位便由離運河稍遠的盛澤所替代。但在黃家溪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可作為吳江絲綢歷史和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雇傭關系的實物佐證的古橋——泰安橋。從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起,受人雇織的人每天早晨立于此橋上,待人雇織,名曰“走橋”,又曰“找做”,此風俗一直沿續(xù)到清末。由此,泰安橋也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 一種永恒傳承的水鄉(xiāng)文化

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記載,吳江的水與歷代名人緊緊相連著。震澤鎮(zhèn)的蠡澤湖相傳大禹曾在此治水,力斬黑龍,故原名斬龍?zhí)?又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西施在湖畔隱居,遂改名為蠡澤湖;松陵三里橋東,在梁陳年間曾筑有一室,名為聽江軒,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就是在這里撰下了與《說文解字》并重的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西起浙江湖州、東至吳江交通樞紐平望鎮(zhèn)的頔塘,原名荻塘,因唐代蘇州刺史于頔修繕塘岸而改名……吳江的水與歷代名人所留下的名作佳篇更是息息相關。從東晉大司馬東曹掾張翰的“三千里兮家未歸,吳江水兮鱸正肥”到北宋龍圖閣直學士陳堯佐的“平波渺渺煙蒼蒼”“扁舟系岸不忍去”;從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到南宋詩人姜夔的“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無一不是在水上潑墨著彩,無一不是在水上妙筆生花。

吳江的水也給人們帶來了精湛的藝術。沿著市河兩岸的石駁岸,經流水數(shù)百年的沖刷、浸潤,仍舊堅實、整齊。石駁岸上鑲嵌著系船石,上面的雕刻精致細巧,栩栩如生,或“筆(必)錠(定)如意”或“瓶(平)笙(升)三戟(級)”,又或“犀角雙勝”,寓意“接連勝利”……讓人目不暇接,賞玩不厭。

吳江的水以她特有的靈氣和風韻,滋潤、裝點著鱸鄉(xiāng)大地,與小橋、人家一起組合成一幅出神入化的江南風景畫。

猜你喜歡
太湖大運河
運河、繁花、稻花香,賴在北太湖挺好
美哉,大運河
美麗的地方
“書香通州”全民閱讀啟動
太湖邊的橘子
贊東太湖
大運河
大運河的柳
在太湖里坐船
太湖“開漁”迎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