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宇
紅海灘頭,灘紅勝火;沙鷗翔集,仙羽喚歌。
葦浪如煙,迷蒙澹宕;葭花似雪,輕舞飛揚。
眼前的詩情與畫境似乎鉤動了這位已過古稀之齡的漁家人的心弦,于是,一則“紅海灘”的美麗傳說便娓娓道來。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只家眷船上的女兒要出嫁了,當媽的從艙底翻出件褪色的舊兜兜,把它和染布的樹皮一起放進鍋里煮,兜兜變得像新的一樣了。她收起兜兜,把染兜兜用的紅色的樹皮水潑灑到船邊的海灘上。從此以后,被潑灑上水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紅色的小苗,日久天長,長遍了海灘,這就是紅海灘的來歷”……
“漁雁”故事多,后裔苦追尋
講故事的老人叫劉則亭,2009年成為“古漁雁”民間故事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而這則故事便是漁家人口耳相傳的“古漁雁”民間故事中的一則。
“‘漁雁是對漂泊在河海匯流處大片灘涂上的漁民群體的稱呼,這些數(shù)以萬計的漁民群體,世世代代按照春秋季候像鴻雁一樣北飛南歸,成群結(jié)隊地往來于遼東灣之間的水陸兩線,故而他們把自己形象地稱為‘漁雁,或分別稱為‘水雁與‘陸雁”。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漁雁”的往來路線,劉則亭還為我們展示了1971年繪制的兩張圖,圖上清晰地標注出了“漁雁”們遷徙過程中的每一個落腳點,這是他采訪了十幾位老“漁雁”后的成果。
碼頭上、漁船中,歇腳處、入夢時,“漁雁”們總會講一些故事,而這些故事隨著船櫓的劃動,仿佛在時空的縫隙中穿梭,帶走了舟行海上的那份顛簸與寂寞。
“漁雁”故事包羅萬象,既有炎帝造篷、黃帝造船、蚩尤造舵的神話與傳說,也有二界溝當?shù)氐娘L土人情與習俗禁忌,更有打檣、拉篷、捕魚的知識,當然也少不了“文蛤天下第一鮮”的佳肴與美味。有的故事大氣磅礴,聽“夏?!倍抑腥A疆域之廣大;有的故事短小精悍,聆“秦網(wǎng)”之舊聞可悉我炎黃子孫之聰敏?!瓣懷恪钡男燎趧谧鹘逯鴤鞑ィ八恪钡闹腔劢Y(jié)晶賴此而流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眲t亭便是以收集、整理“漁雁”故事為樂事的人。他的祖輩便是“水雁”,很早就在遼河口二界溝一帶打漁為生。外祖父邵樹本是個講“漁雁”故事的能手,年幼的劉則亭總是纏在外祖父身邊,若是不聽到姥爺講故事便不肯罷休。而母親邵汝蘭也總會在照顧劉則亭的時候給他講上幾則小故事??此撇唤?jīng)意,卻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劉則亭的未來成長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是親人,因扭秧歌而走丟的“陸雁”李文祥、指揮木匠排風船的趙連山,負責補網(wǎng)的“網(wǎng)董”楊瑞芳、老船長楊茂勇的父親楊文瑞,還有那些伙友都曾給劉則亭講述過“漁雁”故事,于是,伴著陣陣夾挾著咸味的海風,“蚩尤造霧鐘”“算盤是張網(wǎng)”“火是一種漁具”等諸多故事便在劉則亭的心中銘刻。談起這些給他講過故事的老人,劉則亭的心中總是充滿著感激。
對劉則亭而言,支持他走下去的動力還有那份不負“漁雁”先人的沉甸甸的責任感、使命感與一顆守得住清寂的內(nèi)心。他像鐵錨一樣深深地扎入“漁雁”的海洋,去搜尋著有關(guān)“漁雁”的一切。因為劉則亭知道,在“四仙結(jié)拜”的長發(fā)福網(wǎng)鋪舊址之上,在鳳凰飛來拜瘦鳥的漁鄉(xiāng)文苑之中,“漁眼”“漁漢”“漁頭”“漁王” 這些“漁雁”曾經(jīng)的領頭者們在注視著他,注視著他為這個群體所做出的一切,老一輩的“漁雁”們在默默地祈盼著,祈盼著他能夠讓這個群體在歲月之中留下片語只言。
在長發(fā)福網(wǎng)鋪舊址,掛著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那些都已成為追尋那段逝去的如煙往事的珍貴資料。而照片的拍攝者便是劉則亭的賢妻邵秀榮,她也是“漁雁”的女兒?!叭壘喓V畺|,兩筱無猜志亦同”,她為丈夫?qū)Α皾O雁”的至情感動著,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幫助丈夫整理“漁雁”故事的工作中,用著因幫助二界溝解決地界糾紛而獎勵的那臺牡丹牌120照相機,拍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漁雁”照片。
搜集“漁雁”故事并非易事,而每一個故事的收集過程,總讓劉則亭感慨萬分。為了“引”到一則“漁雁”故事,劉則亭夫婦為老“漁雁”買藥、洗被子,誠心終于打動了老人,于是,“四仙結(jié)拜”的故事結(jié)尾又綴上了一顆珍珠;為了繪制一張“漁雁”開辟的漁場與陸上網(wǎng)鋪的地圖,劉則亭夫婦用小推車推著楊文瑞,老“漁雁”每走一處就告訴劉則亭這個地方曾經(jīng)的名字,有多大面積,有幾間房子;為了撿到能夠見證“漁雁”習俗的“碎碎(歲歲)平安”,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翻了多少遍“灰崗子”。
終于,浪花飛越,濤聲乍起,《漁家的傳說》《遼東灣的傳說》《漁家風物民俗史話》若巨桅露出海面。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漁雁”終于激起層層漣漪。
先人言已逝,往事物猶存
“漁雁”故事不能只停留于紙面,總要有實物的憑借和依托。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與籌備,遼河口“古漁雁”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于2006年成立了,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欣然為其題寫?zhàn)^名。
“老母生三皇,三皇生五帝,五帝生萬物”,這是“漁雁”故事對大千世界由來的解釋,伏羲、女媧、海上老母的塑像陳列在博物館之中。徜徉于17間展室,200多口錨靜默無語,300多根檣木整齊擺放,20多塊壓艙石形狀各異,70多張展板將“漁雁”舊影展現(xiàn),還有那二界溝僅存的兩艘檣張網(wǎng)木船,撼人心魄,“七飛八跑十二屬”盡在其中,雖然買船沒花費多少,可是把船運到現(xiàn)在的位置卻著實下了大力氣。輕聲慢步,似乎,漁家婚事之“添喜”盛景如在目前,魚皮鼓唱詞回蕩耳畔,“漁雁”先人的不朽史詩正一點點拉開帷幕。
像其他的博物館一樣,漁家小院中的鐵錨也少不了要除銹,劉則亭采用的方法便是他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將其用伏天的雨“穿”再上油。劉則亭解釋說:“所謂用伏天的雨‘穿的意思,就是把生銹的鐵錨露天放置四至五年,用伏天下的雨淋,這樣可以洗堿,然后再把錨拿進屋內(nèi)上機油。鐵錨就再也不生銹,也不會‘出汗了。”而在閑暇時,院中每一件網(wǎng)具的來歷與附著其上的故事總是讓劉則亭津津樂道,如今的他已能講述1200則與“漁雁”相關(guān)的故事。
常年的耳濡與目染,劉則亭的女婿劉志華、外孫女賈鈺焓也能為遠道而來的參觀者講上幾則“漁雁”故事了,他們也成為“漁雁”故事的薪火傳人,1000余卷“漁雁”文化檔案的整理少不了他們的汗水。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一個事物的命運總是與時代密切相關(guān),“漁雁”又怎能例外?歷史巨輪的旋轉(zhuǎn)終讓我們與“漁雁”相揖作別。日升日落,潮去潮來。如今,只能透過棚下結(jié)著蛛絲的檣張網(wǎng)木船想見“漁雁”曾經(jīng)搏擊海上的生活與操勞,還有片片青花海碗碎瓷與銹跡斑斑的鐵錨,去想見那一個個平凡的生命收獲后的歡笑,去聆聽那一段段激昂嘹亮的號子。然而,它們承載著的“漁雁”故事卻并未消逝,就像海邊的沙灘一樣,縱然反復為潮汐滌蕩,也總會留下后來人的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