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鵬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宋人在這首《立冬》詩中寫到了“還借自家小火爐”,意思是約幾個朋友來家里吟詩作賦,不過要大家自帶小爐取暖。在古代,造型迷你的小爐可謂用途廣泛,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暖手暖腳。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道具——包裹著布套的小銅爐,有的爐身還配有提把,可以拎起。據(jù)考證,手爐的出現(xiàn)是受到了火盆使用的影響,逐漸演變而來。據(jù)記載,隋唐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使用銅制的手爐了。
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中,就有類似的手爐。古代的一些手爐做工精致、造型多樣,有圓形、方形、瓜棱形、六角形等等,有的還會在爐體上進行鏨刻裝飾,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為器物增添著情趣。
有手爐自然也有腳爐,腳爐比手爐更大,爐火也更旺些,古人在冬天讀書或坐轎時都能用腳爐取暖?!都t樓夢》第九回中寫到了寶玉去學堂,其中就有“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的描述。
如今,冬天的家用取暖設(shè)備可謂種類繁多,不過,古人用的爐子也是林林總總,不落下風?;馉t自然是威力強大的取暖器,古代的火爐造型多樣,材質(zhì)不一?;适矣玫幕馉t除了夠大夠熱外,工藝上也尤為講究。如明朝時,景泰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火爐的制作也會使用景泰藍工藝,在南京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景泰藍云龍紋瑞獸火爐,堪稱那個時期的爐中精品。清代的琺瑯工藝也被用在爐子上,琺瑯爐的制作工藝精細,紋飾往往華而不縟。
其實在古代,為了填飽冬天里大大小小的爐子,古人在燃料方面自然也怠慢不得。據(jù)記載,明清兩代都曾設(shè)有專門負責皇室供暖的機構(gòu),如“惜薪司”,它是明四司之一,掌管宮內(nèi)薪炭,北京還曾有同名的胡同。清代則有“薪庫”,掌供內(nèi)廷所需的薪炭和煤。有數(shù)據(jù)顯示,乾隆時期清宮每日供應木炭的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寒冷的冬夜,貴為皇帝,除了用火爐外還有別的御寒方式嗎?尤其是在偌大的紫禁城里。
其實在明朝時,宮廷里就有了“地暖”、“火墻”,所謂的“地暖”其實稱為地炕。冬天去過北方農(nóng)村的人可能見過火炕,用磚和土坯砌成,上面鋪席,炕內(nèi)中空,有孔道與煙囪和爐灶相通,白天和夜晚皆可燒火取暖,炕面異常溫暖。
地炕的原理與火炕基本相同,就是將宮內(nèi)的一些地下挖空成溝,砌有煙道,出煙口和灶皆設(shè)在室外,煙經(jīng)地下回旋后散出,這樣室內(nèi)不受煙熏火燎,而熱氣順著地下流動,讓地面升溫。由于這種地暖要在地下施工,大型的宮殿建筑實施起來難度太高,要避免其沉降,所以故宮內(nèi)也僅在養(yǎng)心殿、坤寧宮等處建了“地暖”。
養(yǎng)心殿西暖閣就是乾隆皇帝冬天的一處御寒居所,位于西暖閣的三希堂原名溫室,是乾隆皇帝的書房,僅約4.8平方米,很容易聚暖。
而“火墻”的歷史則更為悠久,考古學家曾在秦朝的宮殿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其雛形。明清宮殿中配有空心的火墻用于室內(nèi)升溫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