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健
楊四平始終以學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中,直到《楊四平短詩選》的出版,才讓他被學者光環(huán)所遮蔽的詩人身份顯露出來。他的詩,有對自我的認知和思索、有對親人的懷戀與珍愛、有對已逝詩人的緬懷和致敬,也有對歷史的凝視與反思。
在《江南的南》中,詩人沿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往回望去,感覺到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始終在掌握著、牽引著他;面對游移不定的命運,詩人將自己的靈魂幻化為一只天門山頂默想的鷹,并報之以冷靜的思索與諦聽:“我的鷹停留在江南的南上/滿眼渾濁 靜聽濤聲?!痹娙穗m然注意到“日漸破敗”的身體(《夢境》)和愈發(fā)粗糙的生活(《向往》),但并沒有過分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沒有對之報以暴力與沖決,而總是以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為自己找到足以慰藉心靈的快樂。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向往的不是“太陽的熾熱”而是“星光的微溫”(《夢境》)。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很多當代詩人筆下的破壞性意象,楊四平詩歌的意象常常是成熟和完滿的,一些成熟到極致的形容詞或許可以理解為詩人精神世界的成熟與知足。
以人文景觀為線索,緬懷經(jīng)典詩人、凝視與反思歷史,在楊四平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長期的學術研究和廣博的知識積累,使得這方面的詩作,呈現(xiàn)出強烈的學者意識與文化意識。在《查灣的太陽——給海子》中,他以海子詩歌中的一系列經(jīng)典意象為線索,在感性的抒情與理性的思辨中,完成了一次與海子的詩學對話,融入了自身對海子詩歌、海子詩歌精神的獨到見解。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楊四平脫下社會身份的外衣,還原為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女兒的父親,以及對親人的追憶與眷戀,對親情的珍惜與滿足。對父親經(jīng)久不息的追思是楊四平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人之處。學者楊四平的詩歌寫作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人生的詩意表達。學者與詩人身份的交織交融,使得他的詩自始至終充盈著一種文人的典雅。許多詩歌都閃現(xiàn)出精致打磨的光彩,洋溢著濃厚的文人氣息,在感性的詩情中滲透著詩人學者的理性、智慧與責任,體現(xiàn)出一種沉靜的詩情。但這種沉靜似乎不是有意為之,而是一種底氣,是詩人終年與詩為伴、以詩為業(yè)、“安‘詩’樂道”后自然而然所收到的效果。我相信,無論是詩歌研究還是詩歌創(chuàng)作,“詩”已然深深烙進了楊四平的生命,在歲月的溫潤下,散發(fā)出愈發(fā)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