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顏士州
在人們的印象里,桂林是美,桂林是詩,是青羅帶似的碧水,是碧玉簪般的青山,是香得連空氣都膩住了的八月桂花??傊?,是甲天下的好地方。
商代,桂林是中原與嶺南之間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鎮(zhèn),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就是從這里陸續(xù)輸入嶺南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萬兵馬征伐嶺南,由于山高林密,軍隊糧草武器無法運輸,于是秦始皇的部隊在湘江和漓江之間開鑿了34公里的靈渠。正是這條靈渠,將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系起來,從此以后,人們便可以乘船從中國的東部直達南部。漢武帝時桂林被稱為始安縣,東漢改名叫始安侯國,三國至隋仍叫始安縣,到了唐代則改稱為臨桂縣。這時的桂林已是“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市場繁榮、人文薈萃之地了。這一時期是桂林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那時,南方被視為蠻荒之地,朝廷中不少正直的官員被貶謫到桂林,促進了當地民風的文明開化。唐朝的時候,桂林就出了狀元。這時的人們才驀然眼前一亮,發(fā)現懵懵懂懂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桂林,竟然是這么美麗的地方,于是王侯們忙著在這里構筑城池,修建寺廟亭閣。公元7世紀初,在獨秀峰下筑成的長3里的方城及在城外修建的榕城樓,標志著桂林開始向城市發(fā)展。南宋后,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南移,桂林因此得到空前的繁榮,當時刻在鸚鵝山上的《桂林城圖》摩崖石刻,繪制的就是南宋末年桂林的全貌。
桂林的山水自古以來就以它獨有的韻味吸引著歷代名流,造成了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從南朝與謝靈運齊名的大文學家顏良,到散文家柳宗元、詩人李商隱、詞人黃庭堅等文壇大家,都曾先后來到桂林,留下了許多稱頌桂林的詩文墨跡。韓愈的一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算是為桂林山水定了調,宋代李曾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后為桂林山水奠了基。到這時的桂林已是一座全國著名的風景名城了。
初入桂林,首先驚詫的是這里的山。山太多了,疊彩山、伏波山,獨秀峰、象鼻山、月牙山、南溪山,東一座、西一座,玉柱般地撐著桂林城上空那片湛藍湛藍的天。山不高,也不大,亭亭玉立,窈窕而又清雅。展眼望去,仿佛是忽然間一齊從地里冒出來似的,那嫩嫩的綠色,竟使人疑心能掐得出水來。特別是太陽剛露頭時,山上的一抹輕煙,好像是仙女飄飄的羽衣,又如同山水畫家將眼前的畫面淡淡地染上幾筆,使得這些山色,都帶上了一層朦朧的美,縹緲、空靈、清淡、幽雅,完完全全的神仙本色。
桂林山上多石刻,形式多樣,內容也豐富,疊彩山的山壁上就刻有唐代元晦的《疊彩山記》和《四望山記》,宋代朱唏顏的《舫疊彩巖》詩,清袁枚的《游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詩,詩詞山色,相得益彰。在獨秀峰的東麓有一讀書巖,巖如石室,內有天然的石窗、石榻。南朝詩人顏廷之在桂林當太守時,府治在獨秀峰之東,他常在這里讀書,故名讀書巖。顏廷之以文章冠絕當時,與詩人謝靈運齊名,后人并稱顏謝。在獨秀峰下的“五詠堂”里曾刻有顏廷之的名作。
和桂林的山比起來,桂林的水更讓人偏愛。我想象不出青山若無綠水伴,桂林的風景該打多少折扣。桂林的水很多,像桃花江、東江、靈劍溪、南溪、相思江等,水如其名,景色都不賴,只是漓江的名聲太重,這些水也就不大為人所知了。在桂林幾個月,幾乎天天都要去漓江里游泳,甚至雨天、月夜也不落下。游累了就躺在江岸邊的竹筏子上,任江水靜靜地溫柔著身體,放眼四望,天藍藍,水碧碧,山青青,云飄飄,漓江水裊裊婷婷,曲曲彎彎,仿佛是誰在綠色的海洋里浣洗的一練輕紗,飄飄揚揚的掩映在無數的峰巒間。夏日黃昏,漓江邊常有姑娘梳洗,苗條的身影被江水抻的恍恍惚惚,泠泠的笑聲讓人想起了劉三姐甜潤的歌喉,那場面常把游人的眼神從青山綠水中揪過去,真讓人不知是漓江邊的姑娘像漓江呢,還是漓江像漓江邊的姑娘。水至清則無魚,漓江水則清且有魚,打魚的人腳踩竹筏,頭戴竹笠,在山影水影中拋散魚網的形象,倒讓人覺得他們泛舟漓江,不為打魚,只是為了撒網。
當然,要想真正領會桂林山水的底蘊,那是非要乘船游漓江不可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主要分布在從桂林到陽朔80余公里的地界內,夾岸美景,無與倫比,其形其色,莫可名狀。從古到今,詩人說那是一首凝固的詩,畫家說那是一幅神筆也畫不出的畫,地理學家說那是大自然的杰作,音樂家則說那是劉三姐悠揚的歌,而如今,讓我怎樣來形容她呢?
船出桂林不過一刻鐘,就進入了無邊無際的山海之中,澄江似練,蜿蜒于青山間。船行得很平穩(wěn),站在船頭似乎感覺不到船在動,只見無數的奇峰向你緩緩飄來,又漸漸隱去,恍惚間竟不知是船在動,還是山在動,實實在在的“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了。那山,有的像碧蓮,有的似春筍,有的如一群群的禽獸在原野競走。明麗的陽光下,最令人心顫的是那鋪天蓋地的綠。不時而來的微風,吹皺了江水,拂動了青山,那擴展的漣漪,似乎也延伸到了你的心里,沁入了你的脾肺中。站在船頭,久久地凝視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忽又想起了那句“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的詩來。
沿江順流而下,前行不遠,只見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一般,雄偉壯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形容為“削崖屏立”。邊上有一條山間道,通往桃花吐艷、綠竹滴翠的桃源村,但被懸?guī)r絕壁截斷了。人們走到那兒,就要乘渡船。一般的渡船都是橫江而渡的,這里的渡船卻是在江的一邊來回往返,所以叫“半江渡”。
過桃源、揚堤,出二郎峽,迎面而來的便是畫山。在江畔巨大的削壁上,各種顏色的石紋縱橫交錯,構成一幅色彩豐富的圖畫。細看起來,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駿馬。相傳,它們本是天上的神馬,因為被漓江秀麗的山川和豐盛的水草迷住了,就住了下來。有一首民謠道:“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見九匹狀元郎?!笨梢娺@匹匹駿馬并不是容易看清,還需細細辨認才行呢。
再往前行,灘流湍急,碧綠的江水下面,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好像一匹黃布,這里叫黃布灘。兩岸有七座山峰,亭亭玉立,倒影清晰,傳說是七仙女下凡。
沿著兩岸的山峰,沿著水波不興,平滑如鏡的江水順行便到了興坪鎮(zhèn)。鎮(zhèn)上有一株千年古榕,鎮(zhèn)后面有五指山,五峰競秀,十分喜人。
桂林讓我回憶的東西太多了。那總也吃不夠的桂林米粉,一飲三百杯的桂花酒;那光怪陸離的地下溶洞;那漓江邊的鳳尾竹林,騎在水牛背上的牧童等等,都永遠留在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