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 當代詩人、作家,1951年在北京市廣播事業(yè)局工作時,參加了西北土改工作。
1951年,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參加三大運動(抗美援朝運動、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和土改運動)籌備委員會”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土改工作團。我參加的,大概算是第二期,全國一共31個團,3658人。
我們西北土改工作團于1951年10月25日從北京坐火車出發(fā),此行延續(xù)到次年新春方回,前后三個多月。
頭一站到西安,停了幾天聽當地領導的報告。在這之前,已經學習過中共中央西北局領導彭德懷、習仲勛以及馬明方在1950年有關西北工作情況,特別是有關西北和陜西省土改工作計劃和任務的報告等文件。從西安出發(fā),那時候鐵路才修還沒修通,只能走西(安)蘭(州)公路。我所在的西北土改工作團一團,在蘭州又分了隊,我屬皋蘭工作隊。11月5日在蘭州聽了甘肅省委書記的報告,11月10日在皋蘭聽了縣委書記的報告。我們工作隊分赴皋蘭的源泰區(qū)和水川區(qū)。
水川區(qū)靠黃河邊,是全縣的好地方。全區(qū)共九個鄉(xiāng),我被分在五鄉(xiāng)白茨灘,星散著好幾個自然村,有226戶,1440人,農業(yè)人口1430人,土地4256.27畝,人均2.98畝。地主8戶,富農2戶,中農58戶,貧農104戶,雇農27戶。鄉(xiāng)長張守家為貧農,農會主任曾富河為雇農。
我們北京來的三個人,政務院的朱明,中央戲劇學院的葛崇嫻,還有我,跟三位地方干部組成一個工作組,搭配工作。
我們11月16日進村,先合后分。一開始通過鄉(xiāng)村干部會、農代會、青婦代會、農會會員大會、村民大會宣布土改,按照統一的宣傳大綱,向群眾宣講政策。
工作組跟群眾見過面,就分頭下各村去摸底,訪貧問苦,發(fā)動群眾。大約個把星期,認了門,我們就分別住到貧雇農家,同住而不同吃,當地干部把我們的三頓飯,分別派到中農乃至上中農家里,據說這樣可以使他們安心,于是差不多天天是熱騰騰的“臊子面”,白面條,黃色的酸菜,澆上紅色的辣子,有時還有肉末。其實主要是貧雇農家拿不出像樣的飯食。我到雇農牛喜田的窯里住過兩夜,后來還是搬出去了;他一個光棍漢,自己饑一頓飽一頓,又哪管得了我的飯?
很長一段時間,走村串門,總是三位地方干部之一、副組長老許帶著我。冬閑,下午太陽照著,到誰家去,都拿出一笸籮干棗兒,隨抓隨吃隨聊天,老許真有辦法,吃著聊著,便把村里村外人們之間的故事、階級斗爭性質的矛盾、家長里短性質的過節(jié)兒,弄得一清二楚。老許口無遮攔,有時罵罵咧咧,但越是這樣,群眾越喜歡他,他才能“打成一片”。自然,有階級的分野,地主不喜歡他,甚至怕他。一樣的政策,從他嘴里講出來,顯得有份量,有權威。因此,老許走到哪兒都是理直氣壯,很有“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氣魄。
但我發(fā)現,不是所有的貧雇農都像老許這樣。比如五鄉(xiāng)的農會主任曾富河,地道的雇農,但不善言詞,肉肉乎乎的,凡是開會,都由鄉(xiāng)長張守家出面講話,老曾不講話,可他在貧雇農里人緣好,為人實在、可靠,這是群眾推舉帶頭人時最重視的。農會主任,這在土改時可是重要的崗位,在沒有建黨的地方,他們就是農民的領袖,運動的領袖,舉足重輕。
共產黨、毛澤東在農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老鄉(xiāng)們以為我們既在北京就??匆娒飨?,因而關切地問:“毛主席的生活好吧,能趕上富農了吧?”
發(fā)動群眾階段,我們工作組自然是主體。劃分階級成份,特別是劃定地主富農,一直伴隨著斗爭,但這斗爭已經是靠貧雇農們自己出面,我們想包辦也包辦不了,因為只有他們才各有銘心刻骨的一本賬,雖然劃成份以解放前三年的經濟收入情況為準,但勾起家家戶戶祖祖輩輩的血淚家史,他們的追憶和控訴,是不能以過了“追訴期”來阻攔的。
劃成份要計算剝削量,須算細賬,到沒收和征收土地、房屋、耕畜和生產資料等五大件的時候,更加要算細賬,不但農民中少數識字的如數家珍,胸中有數,就是平時顯得木訥的不識字的農民,在這場合,也表現得心明眼亮,心知肚明。
土改中強調斗爭大會與人民法庭相結合,我所在的鄉(xiāng)也報批了一個地主應予鎮(zhèn)壓。鎮(zhèn)壓的震懾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此后就沒聽說本鄉(xiāng)本村的地主富農有誰“不識時務”。只在沒收、征收階段,有一個地主寡婦曾經大哭大鬧過。那是因為土改積極分子說她“轉移”,亦即藏匿了“浮財”,她說沒有,于是僵持不下。后來好像并沒有搜繳出什么值錢的物件。
我們在1951年11月入駐時,白茨灘鄉(xiāng)各自然村已確定、半確定的地主富農名單上共有10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在10月下旬,劃成份后確定了地主10人,富農3人。另外劃出小土地經營者3人,小土地出租者1人。
我當時鄭重記錄了這些人劃成份時的依據,如:張富源,4人,水地5.72畝,沙地31.36畝,“土地”5.96畝,共43.04畝;有勞動力不勞動(43歲),雇長工1年,放債300斤棉花,出租7斗。劃為地主。
土地、勞動、出租或雇工情況,在這里只是一個個小小的數字,但在當時,在這些數字背后,則是具體的人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所得分配的財富。據以劃定階級成份后,各個不同的階級成員遂有各各不同的命運。
1952年陽歷年前,就進入分配階段。在所有“勝利果實”中,最要緊的是土地。土改的勝利者們在一片節(jié)日氣氛中,細致地把土地按產量分為十六級,在這個鄉(xiāng)里,產量最高的自然是水地,一等水地畝產小麥232斤,而產量最低的山旱土地畝產只有14.5斤。在農會代表擴大會上,選出了分配組。
這樣,1952年元月上半月,就不僅燒了標志過去地租和高利貸剝削的一切契約文書,而且釘了地界牌子,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主要一課,剩下的建政建黨建團建立婦聯建立民兵,以至宣傳建立互助組等等,都成了余興和尾聲。
我們要在舊歷年前出村,讓“翻身”農民自己好好過年,有的人家已經在準備娶媳婦聘姑娘,喜氣洋洋。我們當然只是著眼于土改受益的農戶們,至于地主,只要在民兵監(jiān)視下他們老老實實不搗亂,誰管他們這時候怎么想的,我相信“一路哭何如一家哭”,革命就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嘛。
我們起了個大早,到石洞區(qū)集中,一隊騾車馬車在冰天雪地中走過,一直回到蘭州。
30年后,聽到一些別處的做法,我偶然想過,為實現“耕者有其田”,是否只有這一種做法?但也只是一閃念,稍縱即逝了。
(摘自《溫故》一書,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 美編:黃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