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摘 要:美國猶太作家伯納德·馬拉默德極其擅長勾描猶太社區(qū)貧寒百姓的小人物形象,他作品中的大多數人物渺小窘迫卻樸實善良,歷經磨難而同情之心不泯。他們因弱小而受盡苦難,卻從中得到了智慧,保存了善心,得到了救贖。其短篇小說《魔桶》中的猶太老頭沙茲曼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窮困潦倒,卻在生活中積累經驗與智慧,默默拯救自我與他人,他也正是整個猶太民族的縮影。本文聯(lián)系馬拉默德的文化背景和作品風格,分析《魔桶》中沙茲曼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猶太性的展現。
關鍵詞:馬拉默德;《魔桶》;沙茲曼;猶太性
一、馬拉默德與沙茲曼
很多文學作品表現了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自身的搏斗。其中強者形象比比皆是,如拜倫式英雄、海明威式硬漢等,他們勇敢強悍且不懼死亡。該類作品風格往往氣勢恢宏,文筆堅韌有力,背景廣闊壯觀,基調高亢悲壯。與之對應的是氣質較弱的作家與人物,他們往往位于社會底層或被邊緣化,注重自己的內心而并非外部世界。作品平淡細膩,充斥著迷茫、焦慮、絕望等情感,而這類作品可以震顫人們麻木的神經和淡漠的心靈。隨著人類的主要矛盾由外部轉向內部,后類作品就漸漸增多。因為世界的荒誕不經使“強者”的斗爭徒勞無功,“弱者”的掙扎反而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作為美國猶太作家中猶太性較強的一位,馬拉默德大都以下層人民作為作品的主角,他們因為“弱小”而受盡苦難,但苦難在他們眼里是必經的特殊使命和救贖之路。《魔桶》中的沙茲曼貧窮卑微,卻在困境中默默救贖,這也正是整個猶太民族的特征。強者用激情、勇敢和暴力反抗世界,弱者則用毅力、耐心和堅守來忍受苦難并理解生活。沙茲曼這一小人物的智者形象體現了猶太民族令人佩服的信仰與智慧,筆者稱之為“弱者的智慧”。
二、弱者的地位
沙茲曼最鮮明的特點是貧窮,衣食住行皆如此。他首次登場是“破損的公文包”“舊帽子”“短而緊的外套”;第二次出現則是“掏出用紙袋包好的又硬又小的魚”來吃。他的住處是破舊的老式公寓,一間黑暗狹小的屋子,凹陷的床,三條腿的桌子……作者不僅清楚地描繪了他當前的窘迫,也暗示他的工作情況不容樂觀:短短兩行的小廣告,薄薄的錢包,整天顧不上吃飯忙碌奔波。這位辛苦操勞的媒人是處于社會底層努力維持生計的一員,盡管他辛勤工作,還是擺脫不了困苦的境況,他的妻子體弱患病,女兒淪落風塵。
作者的其他作品也聚焦于各行各業(yè)的小人物。他們不是所謂的“強者”,他們不是成功人士,沒有英雄氣派,也并未從事大事業(yè),甚至還有種種缺點。《店員》《雜工》等都是講述這些“弱者”的日常生活。作者對他們的關注和自身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對小人物個體的描寫,也是對整個猶太民族的表現。
馬拉默德曾說:“寫作并不僅僅是寫作本身,而是用一種神奇的視角去觀看。人們說我把那些虛弱的懦夫描繪得性格豐滿,對,因為那就是我自己的懦弱所在。”他筆下的人物渺小虛弱,人格上也不能算偉大?!赌啊分?,作者以其一貫平淡的筆風娓娓道來小說中人物的故事。利奧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只是一張照片引發(fā)的心動;利奧和沙茲曼的折磨和痛苦不是撕心裂肺的,只是形容日漸枯槁;斯黛拉的掙扎不是聲嘶力竭的,只是一個充滿悲傷與渴望的眼神;故事的場景也不是廣闊的,只是一個堆滿書的、帶窗的屋子,一個充滿魚腥味的狹小的房間和一個亮起路燈的街角。馬拉默德用含蓄內斂的語言描寫這些不動聲色地承受著苦難的“弱者”們,體現了濃厚的猶太文化氣息。
三、弱者的使命
弱者在社會中占有較少的資源,處于不利地位,所以他們要承受更多苦難,不只是物質和身體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然而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境況,而是他在困境中有何舉動。再讀《魔桶》,讀者不會覺得沙茲曼只是可笑,而會對他感到同情。這個表面上擺噱頭、吊胃口、不老實的猶太老滑頭,實際上是花了很大心思,受了很多苦難。他貧困不堪又家門不幸,面對貧寒的生活,沙茲曼在外奔波,尋求出路;面對不景氣的業(yè)務,他用機智與口才來積極“推銷”,無論是有缺陷的姑娘,還是青春消逝的剩女,或是不再清純的寡婦,他都不遺余力地為其辯護;面對失足的女兒,盡管他咒罵痛惜,卻沒有放棄,并費盡心思地拯救她。沙茲曼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是其猶太精神最顯著的體現。利奧說道:“He was a Jew and a Jew suffered.”他逐漸反思、受苦并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也透露出沙茲曼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受苦、一直知道自己是猶太人而默默生活。痛苦便是覺醒的過程,意識到了罪惡,才有可能進行救贖。利奧意識到了自己愛的缺失和游離于生活之外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痛苦不堪,于是想要幫助同樣處于痛苦中的、渴望改變與救贖的斯黛拉,最終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救贖。在此過程中,沙茲曼的心理不能被忽視,每次利奧飽受折磨時,他也深受折磨,不僅是擔心計劃能否奏效,還是對自己行為感到不安與矛盾。雖然百般向利奧說顧客的好話只是他的小手段,但對于誘導一個拉比娶作為妓女的女兒,他也不是心安理得,否則依照他積極樂觀的性格,是不會輕易被擊垮的。在他故意拒絕把女兒介紹給利奧的言辭和舉動中,他斥責女兒的話語中包含著深深的、真切的痛惜,他的拒絕一方面是欲擒故縱,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他心理真正的矛盾。
總之,《魔桶》中的人物都經受了艱難困苦,最終他們走向了救贖。沙茲曼飽受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卻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救贖的道路上行走著。這是整個猶太民族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他們把苦難當成人生的財富,把救贖當作與生俱來的使命?;蛟S是因為他們是“弱者”才要經受太多的苦難,或許是太多的苦難讓他們成為“弱者”,但他們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使他們由弱轉強,因此,猶太人外在微弱卻有內在強大的力量。
四、弱者的智慧
沙茲曼實際是一個智者的形象,與利奧的無知、孤獨、書呆子氣和毫無經驗完全相反,他善于交際,能說會道,使有些厭煩的利奧對莉莉產生興趣;他善于觀察,經驗豐富,第一次便判斷出利奧是合適人選,也看出了他脫節(jié)的生活方式;他善于謀劃,循循善誘,故意向利奧和莉莉夸大對方的優(yōu)點,使之產生失望感,并意識到自己缺愛,又在利奧失望時留下斯黛拉的照片,隨后在利奧想追求斯黛拉時欲擒故縱。不僅如此,沙茲曼的這個計劃本身就是明智的,是他一步步推動利奧意識到自己雖是猶太人卻缺乏猶太性,缺乏對上帝的愛,也使其意識到他想要的愛人是有活力的、渴望改變的人。
沙茲曼的智慧來自于他自己長期從事的行業(yè),來源于真正的生活和其中的苦難。利奧雖然知識淵博卻毫無生活經驗,他研習了《摩西五經》卻不懂上帝的教義,找不到真理。正如他結婚的動機和方式都是錯的一樣,他找尋真理的方向也是反的。真正的智慧來源于生活而不是書本,上帝之愛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愛,而不是冷冰冰的經卷。沙茲曼幫助利奧找到正確的方向,使他與斯黛拉得到救贖,他洞察人們的性格與心理,洞悉生活的真諦,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在這一點上,沙茲曼更是猶太精神的體現。猶太民族擁有聞名世界的智慧,他們的智慧正是從苦難中獲得的最大的寶藏,他們在壓制迫害和顛沛流離中生存,因為處于困境而變得有頭腦,有技巧,柔化自己,不會去硬碰硬而頭破血流。因為地位和職業(yè)的渺小,他們會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他們會更懂生活,更懂上帝,因為上帝就藏在他的子民中間。
美國《時代周刊》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雖然馬拉默德筆下的人物日子都過的很不如意,但他們從來都不是生活中無助的受害者。馬拉默德作品中和沙茲曼一樣不幸的人物有很多,作為“弱者”的他們從生活中汲取智慧,雖然也曾彷徨猶豫過,卻沒有一蹶不振?!叭跽摺庇昧硪环N方式在抗爭,或者說他們深入了解生活,并找出其中奧秘所在,他們的力量因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而堅韌持久。馬拉默德用人道主義的眼光觀察世界,以猶太人坎坷的命運來展示人類共同的命運,他“人人都是猶太人”的觀點展現出猶太精神也是全人類的精神。
因此,面對苦難,沒有人真正的放棄過,人性不會被真正的壓抑。不管力量的強弱,每個人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抗爭。特別是在宗教與理性這兩大支柱倒塌的年代,人性和信仰疲乏低迷,茍延殘喘。人類在命運面前都是“弱者”,如螻蟻般存活著,卻并沒有放棄自我救贖,從苦難的生活中尋找智慧和真理,這正是人類的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Malamud Bernard.The Magic Barrel[M].New York:Penguin Random House.2002.
[2]Malamud Bernard.The Assistant[M].New York: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78.
[3]Malamud·Bernard.The Fixer[M].New York: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66.
[4]馬拉默德.馬拉默德短篇小說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5]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徐新.猶太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