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的《色·戒》前后經(jīng)過大約三十年時間的修改才終于面世,電影《色·戒》與張愛玲的小說相比,不同環(huán)境、時代下的不同解讀;不同的故事內(nèi)容細節(jié)的處理;對色和戒理解的不同內(nèi)涵,都構(gòu)成了電影和小說的隱形差異。
關(guān)鍵詞:《色·戒》;張愛玲;李安
作者簡介:田慧(1995.2-),女,漢,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人,沈陽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1
讀過張愛玲作品的人都知道,在她的筆下,描寫的場景往往足夠蒼涼,讓我們總是驚詫于人性竟還有這么丑陋的一面,就像《金鎖記》里曹七巧不動聲色地向三十歲女兒最佳的求婚者暗示女兒有鴉片煙癮時的所作所為以及里邊關(guān)于月亮意象的描寫,給人的荒涼感力透紙背;而我們又常常被那樸實的人性打動,比如《傾城之戀》中,最后的算計終于化作了兩個人相依為命的妥協(xié),經(jīng)歷了生活的千瘡百孔之后終于可以得到幾年的歲月安穩(wěn)。
而《色·戒》讀來,感受到的卻是作者冷峻而溫熱的筆觸,以色或戒為窗口來窺視這個城市舞臺日日演出的浮世悲歡。在小說里,張愛玲一邊說易先生“矮子”,一邊又在他們購買戒指的時候看到了他臉上的悲哀,這悲哀,足夠激起她的同情心和母性去改變初衷,讓他快走。或許人性就是這樣難以琢磨,橫過來一點,是平原,跨過去一點,是鴻溝。
電影《色·戒》與張愛玲的小說相比,除了內(nèi)容上做了添加和修改以外,在整個情感基調(diào)和思想傾向上也有所不同。這需要從下邊的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不同環(huán)境、時代下的不同解讀
張愛玲在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下出身,在新舊文化的交替里感受著世事的變遷。由于她小時候?qū)鄣娜笔?,造成了她長大以后對父愛的絕對渴望,所以她才會先后選擇大她十四歲的胡蘭成和二十九歲的賴雅,并且對他們都用情很深,一個讓她遍體鱗傷,一個讓她照顧十二年。她童年的經(jīng)歷也造就了她不問政事的個性,當身邊的愛都缺失了的時候,哪有精力去管意識形態(tài)的抉擇。就像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怎么去管別人要不要救亡圖存。
而李安則不同,他出身于1954年的臺灣,雖然處于與大陸冷戰(zhàn)的歷史時期, 但殷實的家庭并沒有影響他童年的成長,在一個采訪中李安說到,自己是一個溫厚的人,我們從他的電影里便可以感受出來。所以在張愛玲筆下,故事里的人物更多的是勢力、自私,是易先生口中的無毒不丈夫,而在李安的電影里,更多的是人物因果關(guān)系的前后關(guān)聯(lián),連老吳都是妻子孩子被殺害了卻仍然計劃救國的大義之人。
二、故事內(nèi)容細節(jié)處理的不同
追溯到故事內(nèi)容里,李安對《色·戒》的增改有以下兩個部分。一是增加了易先生故意給王佳芝送牌讓她贏錢的細節(jié),這就增加了人性化的鏡頭,說明易先生對待王佳芝也是用了心思的,雖然用心的目的不純正,但至少是給予她少許愛的,這里就為最后的結(jié)局做了第一個鋪墊。
二是對刺殺行動失敗后王佳芝的歸路的設(shè)計不同。在小說里王佳芝要去的是“愚園路”,是她的親戚家,她是想要暫時逃避然后應(yīng)對的;而電影里她要去的是“福開森路”,是她和易先生之前一起去的公寓,說明在她的心里是認為他們可以重新開始。這就對王佳芝的心理作了不同的處理,小說里的她是想好后果的,即使要讓自己逃避她依然那么做了,而且是在易先生并沒有給她多少真心的情況下那樣做的,更顯示出她為了自己得到的一小點愛而不計后果,這更像是張愛玲,為了胡蘭成的一點愛而不惜忍受他那么大的傷害。而電影里王佳芝是沒有想好退路的,甚至是沒有想好后果的,只是單純地認為易先生該活,而且是在易先生多次用了心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這很像李安,而且是男性視角下的女性,認為女性只是一時腦熱,愛情的力量戰(zhàn)勝了道義,其實不是的,女性是已然知道了這個后果,而依然選擇飛蛾撲火,這應(yīng)該就是女性身上的自我犧牲精神或者說是母性吧。從這個角度講,就可以看出張愛玲下筆的極端和為愛不顧一切的性格,而李安則是比較平和的衡量利弊之后講出的故事。
三、對色和戒整體內(nèi)涵解讀的不同
在對于色和戒兩個字的解讀里,兩人也有所不同。張愛玲的色,是人性最原始的情欲,是男女關(guān)系的終極占有,而李安的色,是兩個人的彼此用心,深入靈魂的慢慢感化;張愛玲的戒,是情欲之下變態(tài)的禁欲,李安的戒,是對艱難人生的深刻懷緬,是易先生摸著曾經(jīng)他們有過魚水之歡的床單的追念。在張愛玲筆下,這個故事更蒼涼,在李安鏡頭下,這個故事更溫暖。
從兩性關(guān)系的角度講,張愛玲筆下對于男性,更多的是絕望和利用,鄺裕民如此,易先生更如此,女性不過是他們實現(xiàn)宏圖大志的有效武器,與他們的愛國情緒比起來女性的貞潔都可以不值一提,這是張愛玲蒼涼的地方,也是她絕望的地方。她的世界“沉浮在黃昏與黎明的交匯處,充滿了色彩的幽暗與豐饒,如同在黎明的第一線晨光中掙不脫的昨夜的夢魘?!盵1]而李安在電影里的描述對這個矛盾的深入刻畫就很少,他更多的是從人性所能承受的重擔的角度,去對故事進行講解,比如王佳芝吸煙的鏡頭,喝酒的鏡頭,都表現(xiàn)了心理狀況的極度壓抑。
張愛玲和李安對于《色·戒》的不同解讀,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情感張力,不論是小說的里的大量留白以供想象,還是電影里的夯實補充,都帶給我們一場不同的盛宴。關(guān)于《色·戒》的主題,李安也提到說:“透過假裝這件事情,你才會去有膽量,去觸摸真實的東西?!边@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對張愛玲筆下故事的理解,只有在給自己一層保護膜以后,才敢真實地感受人生。不論是張愛玲的蒼涼,還是李安的溫厚,都讓我們領(lǐng)略了不同的風采,在張愛玲蒼涼的筆下,是李安愛的人間。
注釋:
[1]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