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養(yǎng)寵物的數量不斷增長,這也導致流浪動物的數量日益增長。由于流浪動物極強的繁殖能力,其數量變得難以控制,加劇了城市中日益緊張的人與流浪動物的矛盾。本文就城市生活中,人與流浪動物的空間共生模式進行研究,提出解決人與流浪動物主要矛盾的方法,從而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平衡。
關鍵詞:流浪動物;空間共生模式;動物保護
一、流浪動物的現(xiàn)狀
(一)流浪動物問題的社會根源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養(yǎng)一只寵物陪伴自己,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國內養(yǎng)寵人群以90、95后占比較高,而年輕人不穩(wěn)定的性質,也導致了大量寵物被拋棄變成流浪動物。另外,商業(yè)繁殖寵物監(jiān)管不當,對于純種寵物的盲目追求,以及遛狗不拴繩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浪動物數量的上升,流浪動物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人的問題。
(二)流浪動物與人類的矛盾
由于城市空間的總面積是有限的,流浪動物對人類的生活開始產生影響,這就加重了部分人群對流浪動物的排斥。當人們在公園的地上看到流浪動物的排泄物,在夜晚聽到動物發(fā)情的求偶信號,在樓下的垃圾桶看到邋遢的流浪動物在覓食,人們會覺得自己的空間被入侵了。另外,除了污染環(huán)境,干擾居民生活,流浪動物也可能會引發(fā)例如狂犬病之類的疾病,成為病毒傳播的載體。
二、人與流浪動物在城市空間中的行為分析
(一)高度體量的對比
人類的高度大約在155cm-185cm;而一只成年貓趴下的高度大約在15cm,站起來的高度大約在30cm;一只成年公狗坐著的高度大約在35cm,人與動物在身高體重上有著巨大的差別,人類所需的最低生活尺度常常是動物的五倍以上。
(二)活動時間的對比
可能是由于動物的天性,以及流浪動物群體的特殊性,他們習慣晝伏夜出,在人類活動較少,光線較為昏暗的夜里覓食,這使得他們的覓食行為可以受到較少的干擾。
(三)活動地點的對比
由于流浪動物所需的生存尺度不大,它們常常處在尺度較小的角落中。假如把我們的城市看作一塊奶酪,人類生活的區(qū)域就是奶酪的主體,流浪動物就會在奶酪的孔洞中尋求一塊生活的角落。流浪貓和流浪狗由于身體構造的不同,在活動地點的選擇上會有所差異,流浪貓常常選擇距離地面有一定距離的高處,或地下室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而狗則一般選擇位于地表的隱秘處。但是相同的是,它們所選擇的地方,一般都是人類活動相對較少,較為隱秘的地方。
三、探討人與流浪動物的空間共生模式
(一)閑置空間的利用
由于人和動物生存尺寸、活動時間、活動地點的區(qū)別,人與流浪動物在空間中的共生能夠得以實現(xiàn)。城市中有很多零散破碎的空間,這些空間由于高度或寬度過于狹窄,比如建筑物外立面的垂直空間,人類難以到達,常常不被人利用。如果把這些空間重新進行設計,就很適合流浪動物的生活。對這種零碎的空間進行改造,可以為流浪動物提供生活的場所,方便對他們進行管理、清潔、投喂,從而減少人與動物的矛盾。
(二)人與流浪動物交互模式的探索
大部分的流浪動物對于人類仍然保持著很強的警惕心里,他們不愿與人交往對人類有很強的抵觸情緒。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流浪動物,開始放下心中的戒備,與人們進行友好地互動??紤]到這種因素,在設計時要在最大限度的保護人與動物各自的領地的同時,給予動物與人產生交互的可能性。如下圖1.1,在空間層面上做了分層處理,將底部進行掏空,規(guī)劃出一條適合動物身材尺度活動的流線,動物可以在底部活動與人互不干擾。在雙方愿意產生的聯(lián)系的時候,動物也可以從小洞內探出身體與人產生互動。
四、結束語
流浪動物的問題迫在眉睫,如何妥善安置它們,解決城市中人與流浪動物的矛盾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對于城市中人與流浪動物的共生模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對解決流浪動物棲息居住的問題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徐影.論城市罅隙空間中的生存尊嚴[D].揚州大學,2019.
[2]孫曉萌.福利保障視角下的流浪動物收容中心設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湯雪韻(1998-),女,山東省青島市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本科應屆畢業(yè)生,從事空間展示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