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唐代是我國古代表演性舞蹈發(fā)展的高峰,宋代則是群眾自娛性民間舞頗為興盛的時代。宋代關于民間舞蹈活動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也比較豐富。各族民間舞蹈,由于與人民的生活、勞動、愛情婚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關系密切,代代相傳.因而能長期流傳、發(fā)展。
關鍵詞:民間舞蹈;《儺舞》;歷史;發(fā)展
民間舞蹈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以節(jié)日群眾自娛的方式保存下來,有時是為了敬神,有時是為了驅(qū)鬼,有時是為了祈豐年、慶豐收,有時為了男女青年社交尋覓愛情,有時又是婚喪嫁娶儀式中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民間舞蹈隨著人類的生存、繁衍、發(fā)展,而流傳、創(chuàng)造、豐富。有些民間舞蹈文獻記載并不多見,但它們的歷史非常久遠,往往可以追溯千百年以前。
一、《儺舞》的歷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包括五十多個兄弟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產(chǎn)生了不同風格、不同形態(tài)的舞蹈。
《面具舞》歷史悠久,可能遠古已有戴假面的舞蹈。為驅(qū)鬼逐疫舉行的“儺”(或稱“大儺”)禮,跳的舞蹈我們叫“儺舞”,它表現(xiàn)了人類的抗爭精神,是從周代一直流傳至今的面具舞?!秲琛芬欢ㄒ髅婢撸髅婢咛奈璧覆蝗恰秲琛?,晉人庾亮家伎編制的《文康伎》,起源于北齊盛行于唐代的歌舞戲《蘭陵王》,宋代詼諧有趣的《耍大頭》等都是面具舞,但卻不是《儺舞》。明、清之際民間流行的面具舞很多,當然最多的還是《儺舞》。
二、《儺舞》的表演形式
宮廷每年按例舉行“儺禮”。到了宋代,由于戲曲的發(fā)展,驅(qū)鬼逐疫的“儺舞”也發(fā)生了變化,“方相氏”“十二神”等驅(qū)鬼逐疫的猛將消失了,舉行“儺禮”時,卻由教坊憐工扮成將軍、門神、判官、鐘馗、小妹。六丁六甲、灶君、土地等諸神,戴面具起舞的舊俗未變,角色可大不相同了;“驅(qū)儺”的氣氛大概也不那么恐怖、猛厲,而接近于“表演”了。明代“大儺”是由鐘鼓司掌管的,《天啟宮詞》描寫公元1621-1627年間宮中舉行“儺”禮的情景是:
傳火千門曉未銷,黃金四目植雞翹。
執(zhí)戈儇子空馳驟,不逐人妖逐鬼妖。
看來明代宮中的“大儺”,仍繼承了古老的形式:化妝黃金四目的“方相氏”,手執(zhí)武器趕鬼。
“儺舞”在清代有比較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人們不再那么迷信“儺”真能驅(qū)鬼逐疫,甚至認為妖鬼都是人們自己臆造出來的,人不見不聞,妖鬼也就自然消失了,清人鄭荔鄉(xiāng)《鬼臉》詩有:“妖孽由人興,相取緣氣焰。不見了不聞,庶幾跡都斂?!惫糯拿婢哂秀~、鐵、木等數(shù)種,清代則多用紙糊。以紙糊面具輕便好做,但從面具制作的方法比較簡單也說明面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神圣”了。
三、《儺舞》的演變與發(fā)展
在戲曲藝術的影響下,“儺”逐漸向戲曲形式發(fā)展,成為帶著面具表演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儺戲”。驅(qū)鬼逐疫的“大儺”,成了供人欣賞娛樂的表演藝術。
面具舞和儺戲,不僅在中原漢族地區(qū)流行,也在西藏、內(nèi)蒙古、湖南、貴州等兄弟民族中流傳。歷史悠久的“龍舞”“獅舞”“面具舞”,不僅是漢族民間舞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種,同時又以多種不同形式,在其他兄弟民族及國外一些地區(qū)傳播?!秹袅讳?載宋代元宵節(jié)民間舞隊活動盛況:“姑以舞隊言之”,如《清樂》(器樂演奏)、《掉刀》(舞刀)、《鮑老》(滑稽舞)《喬三教》《喬親事》(喬是裝扮的意思)、《杵歌》(打夯和春米時邊唱邊勞動,或模擬勞動動作起舞時唱的歌)、《竹馬兒》(舞人腰間系著用篾、布扎成的馬頭和馬尾,如騎在馬上起舞)、《村田樂》(表現(xiàn)農(nóng)業(yè)勞動生活的民間舞)《旱龍船》(舞人腰間系船形,舞時如人乘舟蕩漾;或數(shù)十人站在有轱轆的巨大船形中,作劃船狀。唐時已有關于《旱船》的記載).《十齋郎》(諷刺宋代以錢買官職的滑稽舞)等,可見“舞隊”表演項目繁多、豐富?!段骱先朔眲黉洝烦浭錾鲜龈黜椉妓囋谠贡硌萃?,還列舉了《撲蝴蝶》《耍和尚》(戴大頭和尚舞)、《韃靼舞》(韃靼,我國古族名,或作塔塔兒,宋、金以后,又稱蒙古族的一部分為韃靼族?!俄^靼舞》是這種民族的舞蹈)。<韃靼舞>在中原民間“隊舞”中出現(xiàn),說明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
宋以后,由于城市的繁榮,行會制度的興起,民間舞有了很大發(fā)展,最主要的是組成了綜合性的、龐大的表演隊伍一“社火”。“社火”一詞,一直流傳至今,是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技藝游行表演。和清代民間的“走會”或“花會”一樣,“龍舞”“獅舞”“大頭和尚”等,也常組織在這樣龐大的表演隊伍中。民間舞蹈的各種精湛技藝、絕招,就在這樣的競技中,得以代代相傳、代代創(chuàng)新、代代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婭丹.淺談民間舞蹈現(xiàn)代化發(fā)展態(tài)勢[J].學術評論,2007(0S1):164-165.
[2]劉靖.略談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45-148.
[3]孫愛莉.談民族舞蹈的情感、風格與氣質(zhì)[J].時代教育,2010(7):31.
作者簡介:白石,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