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有著各式各樣的方式改善家庭經(jīng)濟,提高生活質(zhì)量。有一些做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永遠地消失了。但是回憶起來,卻還是別有一番滋味……
雞蛋,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家家戶戶離不了。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上中學(xué)的我,曾利用假期挑著稻籮走村串戶收了三年的雞蛋。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家家孩子多,誰家都有五六個娃娃,生活清苦。那年,我在鄉(xiāng)中學(xué)讀書,兩個哥哥都收了一年多的雞蛋了。父母讓兩個哥哥走村串戶收雞蛋,再賣給供銷社賺取其中的差價。我感覺收雞蛋不僅好玩,還可以幫父母解憂,便自告奮勇地跟父母說:我也要收雞蛋去,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和寒暑假。父母見我這么懂事便同意了。
“收雞蛋了!”“誰家有雞蛋賣呀!”一根扁擔(dān),兩個盛稻谷用的稻籮,里面墊了些稻草,在跟隨哥哥學(xué)了兩天后,我便獨自“上崗”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經(jīng)商”。那個年代家畜家禽多,除豬、牛、羊等外,家家還飼養(yǎng)一二十只土雞。除了自己食用,再就是換幾個零花錢。由于還沒有大型養(yǎng)雞場,供銷社是當時的商業(yè)主渠道單位。走村串戶收購的雞蛋全部賣給供銷社,再供應(yīng)給市民。而隨著一聲聲吆喝,大嬸大媽大嫂們便紛紛端著雞蛋朝我喊:“收雞蛋的,我這兒有幾十個雞蛋呢……”于是我放下?lián)?,用隨身攜帶的毛巾擦拭一下額頭的汗,再拿起一桿小木秤開始稱雞蛋。那個年代的物價水平低,幾毛錢一斤雞蛋,一個雞蛋才幾分錢,收滿兩稻籮雞蛋只需一二十元。而雞蛋收滿后,如果就近有鄉(xiāng)供銷社或代銷店,就及時賣給他們,以便繼續(xù)收購。由于有利潤,農(nóng)閑時收雞蛋的人越來越多,附近鄉(xiāng)村收不到了,只有去幾十公里外的偏遠山區(qū)。山路彎彎,崎嶇不平,有時候會起個大早,跑到數(shù)十公里外的鄰縣鄉(xiāng)村收。
其實收雞蛋是個苦差事。不僅每天步行好幾十公里,風(fēng)吹日曬,從這個村走到那個村,還要小心翼翼肩挑著愈來愈沉的兩個稻籮。少則三五十斤,多則七八十斤,腰酸腿疼肩膀紅腫,輕走輕挑輕放,否則一腳踏空,或稻籮繩子斷裂,那就徹徹底底地完蛋了。
收雞蛋也是個技術(shù)活兒,要識破其中的“壞蛋”。有一次我到一個村,一個大媽一下子端來了六七十個雞蛋,我大喜過望。付完錢快走出村口時,一個老奶奶在后面喊我,她到我面前時悄悄告訴我,說剛才那個大媽賣給我的雞蛋中,明眼人一看就有十幾個孵不出小雞(沒有受精卵)的壞蛋。我問老奶奶怎么看得出來,她教我兩種識別方法:一是這種雞蛋外表色澤渾濁但發(fā)亮,一看就不是新鮮雞蛋;二是拿在耳邊搖一下,會發(fā)出“嘩啦嘩啦”的響聲。果不其然,當天我去供銷社賣雞蛋時就被收購人員全挑了出來,其說法跟那個老奶奶說的一模一樣。我當場打碎幾個,果然是壞蛋,臭不可聞。以后收雞蛋的時候,我格外注意,再到那個村時再也不收那個不厚道的大媽的蛋了。而對那個好心的老奶奶,我則一分錢不賺,讓好人有好報。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笔针u蛋也一樣,去遲了就被別人收走了。每次外出收雞蛋時,我天沒亮就起床,媽媽就給我盛上一大碗飯坯(就是稀飯煮到六七成熟時撈出來),再放些熟豬油攪勻。那個香呀,這種飯坯吃上一大碗后至少到下午兩三點都不餓。臨走時媽媽再塞上幾個熟雞蛋或饅頭讓我路上吃,渴了就在河塘邊捧上幾口水或在別人家要口水喝,直到月亮爬上枝頭時我才回到家。
收雞蛋雖然有些辛勞,但能為父母分憂,早早地融入生活,再苦心也甜。一晃快40年過去了,那收雞蛋的情景卻好像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