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 驊
加入全媒報道平臺已經三年了,而柜子里仍然保留著“國家相冊”2017年新年特輯《心中的牽掛》修改過的十余版腳本,重新翻閱厚厚的一摞腳本,看著上面紅黃藍綠的批示和標注,從最開始有些盲目的素材堆積,到后來有條不紊地分門別類,回想起團隊每一次自信滿滿的送審,一次次顛覆性的推翻修改,從期待一次性過關,到期盼著文案上出現“有進步”三個字,每一次顛覆重構背后,都有無數個日夜的搜集和思考,也正是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大海撈針過后,才慢慢追尋到了全媒報道的軌跡。也正是從那時起,全媒報道平臺的青年人懷揣著微電影《紅色氣質》尾聲中“遠方,有我們和父輩的夢想”,開始了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探索歷程。
還記得2017年第一次與國內一線視覺創(chuàng)意團隊創(chuàng)意比稿,雖然創(chuàng)意不存在輸贏,但大屏幕上看都沒看過的創(chuàng)意參考,想都不敢想的視覺特效,聽都沒聽過的輔助軟件,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差距之大,也明白除了內容為王的堅守,形式創(chuàng)新之路我們才剛剛起步。
還記得那一天會后,每個人都下載了至少10個相關輔助軟件學習,還記得連續(xù)7天一連幾十個成熟創(chuàng)意被視覺團隊否定,還記得那一個月,我們惡補了至少1萬條創(chuàng)意短視頻……和專業(yè)的市場化團隊賽跑,我們很吃力,我們能做的就是一邊奔跑、一邊學習。
“新華社的團隊是唯一全程全天跟場的團隊”,一位執(zhí)行導演說,“合作過很多的媒體、客戶,大多是創(chuàng)意階段一起討論,有的甚至將腳本任務都交給我們,而新華社自己寫腳本,而且從籌備到拍攝,從素材剪輯到配樂調色,全部都要在場,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這一句“從來沒有過”的背后,是從2016至今,每一個清明、五一、端午、 十一、元旦小長假以及數不清的周末,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走過嘉興、湘西、棗莊、沈陽、阿爾山、遵義等幾百座城的清晨5點,我們見過北京、上海、杭州每一個剪輯室外的日出日落、三更半夜,我們在零下40攝氏度的蒙北雪原掉入過齊腰深的雪溝,我們在攝像機因過熱罷工的甲板上被燙得跳腳,我們扭過腳、撞過頭、流過血,我們因為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睡,不敢吃“白加黑”的黑……
2018年下半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做了兩件大事:一部微視頻《父親·我們·時代》和一個創(chuàng)新欄目“留聲40年”;一個構思了4個月才做,一個邊想邊做了4個月;一個瀏覽量2.6億次,一個互動參與量1.8億次;一個用一幅油畫《父親》讓我們看懂了40年的變遷,一個用40年耳熟能詳的音樂喚醒了我們對時代的共鳴。
乍一看上去,兩個都不像全媒報道平臺應該做的事,一個讓我們跳進了油畫的世界,另一個讓我們沉浸在聲音的海洋。而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兩個產品早已跳脫了單一產品形態(tài)的束縛,在堅守內容的同時,我們與受眾離得更近了,我們的內容線更加延展,我們的產品生態(tài)從網絡中延展到大家的記憶中、生活中。
當視頻中裝著油畫《父親》的巨大紅色相框跨越山河巍峨矗立在祖國大地,越來越多的人落淚了?!斑@偉大時代的背后正是無數父親的心酸與光榮”,人們用極盡贊美之詞致敬父親與父愛。于是,我們在北京國貿、上海外灘、深圳濱海等時代地標同步樹立起了紅色相框并發(fā)起“與時代同框”線上互動,邀請網友與父親、家人、朋友一起合影。雖然“與時代同框”登頂了網絡熱搜,甚至成為了城市線下網紅“打卡點”,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合影中出現了攙扶著父親的兩代深圳建設者,是一年難得相聚一次的留守兒童和年輕的父母,是越來越多笑容燦爛的四口之家。
40年過去了,留聲機已經走進了博物館,黑膠唱片更是成了稀罕物件。然而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依然記得十數年前聽歌時的那份心境與唱歌時的那份期盼?!耙欢味涡沙休d著無數的回憶,串連起人生的酸甜苦辣?;厥鬃约簛頃r的路,哪句歌詞一出你就淚流滿面?哪首歌曲曾改變你的人生軌跡?和你一起聽歌的人如今是否還在身邊?請你也來講講,自己與音樂的故事吧,我們很想聽!”這是“留聲40年”2018年11月8日第一次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和網友互動,隨后的20天內,我們收到了1.7萬條留言、2664封郵件。
20萬字的留言,記錄的是不同的歌聲伴隨著各自主人跨越的40年,而這樣的歌聲也見證了40年國家改革開放的巨大變遷……伴隨著《同桌的你》唱出的年輕真好,有低吟著《風雨無阻》趟出的奮斗青春,更有嘶吼著《怒放的生命》掀起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還有輕哼著《模范情書》道出的那一句“時光久遠,念你如?!?,40年在大家心里勾連起的是一段段旋律、一段段難舍的回憶。音樂、人生、時代的奇妙串聯,快速點燃網絡。
我們將精心篩選出的50個百姓音樂故事率先配合海報、音樂投向了期待的網友們,同時又將50個最精彩的音樂故事藏在了北京地鐵4號線宣武門站、杭州地鐵1號線定安路站和兩列“留聲專列”里面。除了再一次收獲數篇“10萬+”的爆款閱讀,評論區(qū)也從未讓我們失望,從“官微一暖心,簡直現象級”這樣鼓勵的話語,到“說走就走,路不再長”的時代感悟,我們一邊努力從網友的智慧中汲取創(chuàng)新動力和營養(yǎng),一邊開始反思:我們做得對不對?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
“是剛起,還是沒睡?”這是平臺小伙伴經常問候彼此的方式,當人們以互聯網企業(yè)為標桿探討“996”時,我們卻可以自信的說,工作效率方面沒有任何的迷信,唯有奮斗和堅持兩個關鍵詞。
2019年3月,又是一次創(chuàng)意比稿,坐在我們面前的是國際頂尖廣告公司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和頂尖創(chuàng)意團隊,當聽過方案后,每一個創(chuàng)意都感覺“耳熟能詳”,于是我們從容回應:在照片特效應用上,我們有100級《國家相冊》可做參考;在UGC互動層面,我們有《那年,我們21》作為標桿;在H5領域我們有《1分鐘漫游港珠澳大橋》和《同心圓》兩大爆款產品;在運用運動控制系統(tǒng)(motion contral)拍攝方面,我們有《大道之行》……
短短兩年間,我們用幾乎一切休息時間彌補了大量的短板和不足,很多同事問我“你們全媒報道平臺值什么班?”,我們的回答總是“通班”;我們敞開大門吸納各領域專家的觀點和建議,我們走出去與各大互聯網公司的頂尖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我們把國內頂尖的專家學者請來授課;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最快的超越,我們用無數次的敲打、磨煉和雕琢證明——我們已經能夠擔當起新華社媒體融合發(fā)展與新型現代化通訊社建設的先鋒職能。
從2016至2018年,我們很努力,而每一份付出都寫進了自己的人生,同時我們也很幸運,就像“留聲40年”幸運地選擇了音樂這種最直抵人心的表達方式,不僅幫助人們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回憶,更讓大家清晰地看到腳下的路和遠方。2019年,在這條路上,新國社的新青年們將在新媒體轉型的這場硬仗中經受更大的考驗。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關鍵之年,無論文字、影像還是音樂,我們希望從全媒報道平臺走出的產品不僅有暖心的陪伴,更需要為時代留痕。我們慶幸摸索到了這樣一種跨界融合的方式——努力試錯,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