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初中 雷金
20世紀70年代,家鄉(xiāng)學校是磚石結(jié)構(gòu)的瓦房,是當時村子里最好的房子。教室里,學生坐的是長條凳,老師講桌前放一把椅子,墻上掛著粗木板制的黑板。夏天午睡的時候,同桌之間要互相輪著在課桌和長條凳上午睡,凳子很窄,不小心很容易從上面掉下來。
當時學校教師的學歷都很低,有的連初中都沒有念完。由于老師少、教室少,教學組織形式是復式班,一個年級20 多個學生。教師先給高年級的學生上新課,低年級的溫習功課,高年級的做作業(yè)時,教師再給低年級的上新課。那時候村子里還沒有通電,晚上點著煤油燈做作業(yè)。
臨近冬天時,我們每天放學后都得馬上到山上砍柴、撿松塔等,供燒爐子取暖用。冬天下課的時候,學生就圍著爐子烤火,有時教師也在爐子旁邊批改作業(yè)。
即使生著爐子,也不太管用,每年的冬春季節(jié),手腳凍得鼓包流膿的學生很多。記得二年級時,爸爸到集市上給我買了一雙棉靰鞡,本來是滿心歡喜的事,但由于爸爸的粗心,兩只鞋都是左腳的。集市離我們家20多公里,趕集都靠步行,村子里的人都是很長時間才去一次集市,即使下一次還去趕集,也不一定能遇見那個賣鞋的人。最后,我非常不自在地穿著“一順”的棉靰鞡度過了那個冬天。
上初中時,離家遠了,需要住宿。一鋪大磚炕,睡七八個人,門窗還透風。冬天取暖也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拾柴,我們?yōu)榱藫彀糇樱ㄓ衩祝┎?,就主動幫助老農(nóng)刨茬子,即使這樣,冬天也經(jīng)常挨凍。我們把被子卷成一個筒子,睡覺時往里一鉆。吃飯需要從家里帶小米,到學校里換成飯票,背著20 多斤的小米走7公里多的山路,對于瘦小的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菜基本上都是菜湯,豆腐湯、蘿卜湯、白菜湯等等,五分錢一勺,我一個星期的菜錢和零花錢一塊錢就夠了;大米、白面以及肉,在學校里根本吃不著。同村的很多同伴都因為吃不了那份苦,輟學了。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放假時能從家里帶些好吃的,我很是羨慕他們,饞的不行?;蛟S這也是份動力,支撐著我堅持讀書,努力學習。
1995年,我?guī)煼懂厴I(yè)后,被分配到一所鄉(xiāng)下初中任教。教學條件雖然依然簡陋,但取暖問題早已解決,學校統(tǒng)一拉煤供生爐子取暖用。三年后,通過爭取,我調(diào)到了一所小學和初中一體的學校任教,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條件大為改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彪S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大力推進,一幢幢美觀大氣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在周邊農(nóng)村拔地而起,有的學校還有了橡膠跑道,學校的計算機教室建起來了,多媒體也漸漸進入了課堂,功能庫室建設(shè)水平不斷提升,新的教學理念開始涌入農(nóng)村學校課堂。同時接送學生的校車也成了鄉(xiāng)下一道黃色的亮麗風景線。
2016年,我被借調(diào)到旗委宣傳部工作,僅隔了一年多,我再次回到學校時,發(fā)現(xiàn)每個教室里都安裝了百兆寬帶和超寬液晶顯示屏電腦,并與黑板合成一體。課件制作也由簡單的幻燈片、動畫,變成了“希沃白板”,教師也有了專門的教工宿舍樓。學生食堂的菜里有肉、有雞蛋、有多種搭配的青菜。農(nóng)村學生還享受著免費的學生營養(yǎng)餐,有牛奶、水果等。我對經(jīng)常拿我身高說事的妻子說,我小時候要是有這條件,肯定能長高不少。
隨著國家對農(nóng)村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教育教學條件大大改善,像我這樣的中師中專生都通過自考或函授取得了本科學歷,全日制的本科生到鄉(xiāng)下學校工作已經(jīng)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