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亮
我在一所山區(qū)學校支教。一節(jié)英語課上,當教到“insect”(昆蟲)這個單詞的時候,忽然,一位臉龐有些黝黑、腳穿棕色大拖鞋、頭發(fā)略微凌亂的撒尼族男孩高高舉起了手。我示意可以后,他站了起來,把板凳往旁一移,側(cè)身面向我,一邊若有所思地撓著頭發(fā),一邊怯生生地問道:“老師,昆蟲是什么?”
冷不丁,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揪了一下,即刻,涌出些許冰涼。是啊,早就聽說,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偏遠山村的孩子,終日被迫“嚼”一些理性、抽象的概念,視野狹窄。世界那么大,白云繚繞、群峰重圍的深山學校,竟然有孩子連“昆蟲”是什么都不知曉!
看到同學們茫然的眼神,瞅見這位男孩依舊蹙眉、抓耳撓腮的狀貌,驀地,我心里暗自琢磨:在這偏遠、沉悶靜默的鄉(xiāng)村課堂,尚存有這么一絲探疑的“火苗”,可謂珍寶,應該得到呵護。我停住課,把書本徐徐放下,打開教室門,不聲不響地走了出去。
在校園東面的草坪上,我像個孩子一樣,屏息凝神,扒著草叢仔細找尋起來。當我小心翼翼捧著一只深黑色的甲蟲趕回教室的那一時分,同學們驚奇地踮起腳尖向前觀看。尤其那男生,盯著我手里的甲蟲,大大的眼睛,疑惑地眨呀眨。
轉(zhuǎn)瞬之間,沉悶的課堂充盈了生機,洋溢了歡聲笑語。在他們心花怒放之時,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昆蟲”、什么是“insect”。更為重要的是,不經(jīng)意間為他們開啟了一扇通達知識之源的“窗”,透過這扇“窗”,他們把自然重新對接至書本,把世界有機融入自己心中。
快下課的時候,教室后方伸出一只臟兮兮的手,一個聲音隨之傳了過來:“老師,這只昆蟲給我吧,放學后,我用線拴著玩,好不好?”全班哄堂大笑。
我把甲蟲輕輕地放入一只空粉筆盒內(nèi),關上盒蓋,再壓幾張紙在上面,轉(zhuǎn)身微笑著對那伸手的學生一字一頓地說道:“不行,這只昆蟲不是我的,是我借來的,向大自然借來的,臨時借來,等一下,我還要把它還回去的,從哪兒借,去哪兒還?!?/p>
聽完我的回答,那只手迅疾縮了下去,同學們也都笑開了。他們的笑容清清純純,山茶花似的。
隨即,教室里不約而同響起了瑯瑯的讀書聲——
“insect
昆蟲
i-n-s-e-c-t
insect
昆蟲
……”
陽光照在臉上,溫暖流自心間。課堂上激情燃燒,課,上成了一首詩。
煞是蹊蹺,平時口焦舌燥地教半天,可學生依然聽不懂、讀不會、寫不對。然而,今天這一節(jié)課,僅只教了兩三遍,學生們卻早已讀得悅耳、寫得熟絡。
下課鈴響后,學生們?nèi)耘f熱情高漲,仍然意猶未盡。看來,這昆蟲沒白借。我用雙手捧起那裝有甲蟲的粉筆盒,慢慢地踱出教室,沿著青磚小路,徑直地走向校園草坪。同學們一字排開,依次尾隨我,沒人言語,靜謐無聲。我打開盒蓋,就在小甲蟲回到先前草叢的那一刻,我閉上眼睛,不敢回頭,我一臉的淚。
課堂無小事,事事需用心,用一顆圣心。
借昆蟲上課,最美的課。這樣的課,魂牽夢繞,刻骨銘心,讓我永遠回味,一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