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華
“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有愈演愈烈之勢。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實的“正面”報道引發(fā)。
“正面”假新聞固然可以通過新聞反轉,不斷地補充事實、糾正偏差,以過程式的方式反映真相,并最終回歸新聞真實。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面”假新聞一旦出現新聞反轉,新聞真實性遭到公眾質疑不可避免, 這將極大損害媒體公信力,加劇社會信任危機,帶來潛在社會秩序紊亂風險。
8 月中下旬,安徽“亳州一中學生集體放棄清北 校長:不能‘綁架’學生填志愿”的報道引起熱議,短時間出現新聞反轉。 筆者認為,這是“正面”假新聞再一次給媒體人敲響警鐘。
“正面”假新聞如何產生?如何看待“正面”假新聞?媒體該怎樣規(guī)避“正面”假新聞的產生? 本文試加分析。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一種新興的新聞傳播現象,是網絡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結果。自從2013 年反轉新聞概念誕生以來,反轉新聞不斷出現并呈上升之勢。
從程度上看,“反轉新聞”可以分為“全面反轉”和“部分反轉”?!安糠址崔D”是指新聞報道在真實性層面發(fā)生了局部反轉,最初的報道并不完全虛假,后續(xù)的報道通過部分補充或糾錯,使事件真相全部呈現。
安徽“亳州一中”事件,是新近發(fā)生的一個典型的“部分反轉”新聞。筆者了解到,該事件由當地一家報紙最先刊發(fā)。報道稱,安徽亳州第一中學的袁梓琪、張金宇等8 名同學,高考成績雖然遠超清華北大在當地的錄取線, 但8 人選擇放棄入讀, 其中兩人轉而選擇了自己心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消息一出,各大官方媒體進行轉載,不少網友點贊校長尊重學生意愿,不為“清北率”、學校聲譽而“綁架”學生。 然而,也有網友提出質疑,稱這則新聞“經不起推敲”。 后經澎湃新聞求證核實,發(fā)現之前媒體報道與事實存在許多出入。澎湃新聞發(fā)布的反轉新聞,比照原始報道獲得更廣泛傳播,給媒體、亳州一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足以引起媒體人的警醒。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一個客觀現實是,“負面”的假新聞更容易被識別,也更有希望出現反轉最終糾偏。 而“正面”的假新聞卻因其正面性,被人們所忽視。 即便某些報道最終被揭穿,人們也會找各種理由解釋這些正面假新聞存在的合理性。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正面”假新聞的屢禁不止。
梳理近年假新聞事件不難發(fā)現,“正面” 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新聞工作者先入為主,僅憑主觀愿望來虛構或忽視部分細節(jié),達到突出報道主題、博取轟動效應或其他利益之目的。二是新聞指導思想存在誤區(qū),認為只要基本事實準確,適當拔高無可厚非,對新聞真實性不構成損害。三是一味迎合讀者或觀眾的口味,沒有堅持中立原則。 四是缺乏“正面”假新聞的社會監(jiān)督機制。
以上“安徽亳州一中學生集體放棄清北”事件的最初報道,本意是好的:希望通過宣傳“校長不‘綁架’學生填志愿”的故事,倡導更加理性的志愿填報風氣。
但基本事實真實, 其他細節(jié)就可以忽視或讓細節(jié)無節(jié)制地遷就主題嗎? 顯然是不可取的。 具體說來,有的學生并未獲得清華的優(yōu)惠分, 記者寫作時可能只聽亳州一中一面之詞,卻忽視新聞采訪中對事實的多方核實。 “安徽亳州一中學生集體放棄清北” 新聞之所以出現反轉, 多多少少與“正面”假新聞產生的四大原因有關系。
在學界和理論界看來, 新聞反轉是后真相時代下的必然產物,且有它的哲學基礎: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也具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1843 年,馬克思提出“報刊的有機運動”,論證報刊實現報道真實是一個有機運動的過程。 即報刊的某一篇新聞報道由于側重面的不同, 單獨看起來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報刊連續(xù)不問斷地報道,全部事實就會逐步清晰地揭示出來。媒介技術的變革重塑新聞生態(tài),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提高,但事實核查的重要步驟常被忽視,社交媒體中呈現的新聞報道常常需要通過不斷地補充事實、糾正偏差,以過程式的方式反映真相。更為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眾聲喧嘩下,一向以嚴肅自守的傳統(tǒng)媒體開始松動,在新聞事實核實方面出現了“失守”,成為虛假新聞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正確認識“正面”假新聞反轉十分必要。
“反轉新聞”是對新聞事實的尊重與回歸,“反轉新聞”的核心是新聞的真實性問題,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報道糾偏過程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看,“反轉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報道的糾錯機制,或者新聞報道自凈功能的發(fā)揮,有積極的一面。
“安徽亳州一中學生集體放棄清北”新聞反轉,固然有損媒體聲譽,有負面效應。 但對于大眾而言,這卻是一次呈現真相的重要過程。 網友質疑和專業(yè)媒體的新聞監(jiān)督在動態(tài)、對話、互動中,形成“多重合力”,通過“反轉新聞”,平穩(wěn)社會輿情、引導公眾行為。
假新聞即使是正面的,一旦出現新聞反轉,將極大損害媒體公信力,加劇社會信任危機,帶來潛在社會秩序紊亂風險。 如何規(guī)避正面”假新聞出現呢?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應本著“腳板底下出新聞” 的理念, 全面深入調查。 新聞寫作時堅持中立,“不隱惡”,也“不虛美”,不為權力、利益所惑。
進入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更應加強隊伍整體素質,認真踐行“四力”,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和遠大的新聞理想,加強業(yè)務自律,鍛造過硬職業(yè)素質,堅守新聞真實底線,注重對細節(jié)的多方核實,杜絕“正面”假新聞產生。
主流輿論媒體特別是黨報新聞工作者, 固然需要堅持正面報道和宣傳,但正面報道不是罔顧事實,切不可先入為主,追求轟動、感人新聞博取眼球。
長遠看,正面假新聞最終損害的是黨和國家的形象,比一般假新聞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要嚴重。所以,強化媒體機構“把關人”角色定位十分必要。
在人們眼中,媒體一般監(jiān)督社會。 事實上,媒體自身也應是被監(jiān)督的。這個監(jiān)督體制不僅包括行業(yè)外部的監(jiān)督、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更需媒體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
“正面”假新聞報道中,部分假新聞夸大政績、追求轟動效應,公眾無法準確辨別,媒體應該首先加強自我監(jiān)督,制定內部人員準則,真正建立起內外相結合的監(jiān)督體制。
防止“正面”假新聞,需要新聞工作者、媒體約束自律以及社會監(jiān)督機制建設外,也離不開法律的規(guī)制。 對炮制虛假新聞的個人如何處置?我國仍沒有健全的法規(guī)條款。 因此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勢在必行。 同時,可借鑒世界傳媒業(yè)“退出機制”,優(yōu)化媒體行業(yè)機制,從源頭上遏制假新聞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