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年少時總覺得孤獨像影子,它靜靜地隱匿在旁,總在燈火搖曳、人聲喧嘩中現(xiàn)身,總是投訴這世界盡是些不能理解我的靈魂,所有走過的人都是扔進空曠湖底的石子撲通聲響,沒有誰被誰真的聽見,即使永遠都在聆聽湖泊謐安的青翠山巒,也只會覺得那只是煩擾無意義的噪音,孤獨是在慘綠時刻誕生,它為青少年時的柔弱提供精神上的護罩,自此不時浮現(xiàn)騷擾思緒,尾隨終生。
榮格在他的《心理類型》一書中有提到人類的原始時代,個體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它的形成是較晚近人類思維的發(fā)展成果。這不是說事物從沒有單獨過活的事實,個體確實存在,但是孤獨不等同于個體,它是一種意象,一種形容生命存在的個體化狀態(tài),也許可以說是從某個角度所看到的一種生命幻象的形容詞。
為事物命名是種替它們從混沌、復雜的萬物關系切割成獨立、個體的行為,好讓它們可以安置在記憶的抽屜,是理解它們本質的開始。這也是科學思維的初始階段——分化歸類。然而隨著科學精神的邁進,把群體化約成一個個更小的單位,不論是概念上的簡化或者實物里的分解,以為這樣的剖析可以獲得完整的了解,且不論這種思維的優(yōu)缺點,想說的,孤獨,也在此時開始有了更明確的意義,加載了要堅韌剛銳的理由,卻也沾上了形而上的焦慮。
生命的初始建立于古老單細胞生物彼此的關系和組合,它們之間的交流形式是日后許多復雜物種的雛形更為親密的糾纏,生命除了自我復制的個別分子的存在,還有就是各種分子化學網(wǎng)絡的集合存在,這是生命起源的另一種可能。
一棵樹從動物的角度去看,它是孤獨的,是個體存在的典范,那些動物彼此熟悉的交流方式如聲音、觸摸等行動不見得在植物身上發(fā)生,然而它的每一條根莖、每一片葉子,都是它與細菌、真菌的綜合體,它能夠茁壯成長,是源自于各種生物間的關系網(wǎng)絡彼此交流的成果。
隨著年歲增長,我不再期待和以為孤獨的生活會煉塑靈魂的堅韌,更加接近生命的意義。我把焦點聚集在親朋好友的感情,更珍惜與培養(yǎng)人際網(wǎng)絡,讓它深邃成長,建立彼此間的縈絆,讓我深深體會生命的豐饒。
【賞析】
中文里的孤單和孤獨不同,英文里的alone和lonely也有區(qū)別。由此可見,在世界范圍內,即便我們的語言不同,情感也是相通的。孤獨到底是好還是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準確的答案——因為有人享受著孤獨,也有人被迫孤獨從而厭惡孤獨。只希望每一個厭惡孤獨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情感的寄托,享受生命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