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1762年,法國一個名叫迪馬的地圖經(jīng)銷商靈機一動,把地圖切成小片,作為拼圖銷售。在同一年的倫敦,名叫約翰·斯皮爾斯伯里的繪圖師也有一個相似的點子,他把一張英國地圖粘在一塊薄木板背面,并沿著各郡縣的輪廓精確地把地圖割成小塊。與裁剪粗糙的迪馬拼圖相比,這種制作精美的拼圖一經(jīng)推出就大受歡迎。
拼圖發(fā)明者之一約翰·斯皮爾斯伯里
斯皮爾斯伯里的成功得益于他生活的時代,那時,人們把能看懂地圖作為紳士的象征。渴求知識和地位的中產(chǎn)階級和學校學生成了斯皮爾斯伯里拼圖的主要購買者。
漸漸地,人們對拼圖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歷史和宗教的主題元素開始在拼圖中出現(xiàn)。
1787年,英國人威廉·達頓制作了一套英格蘭國王的人物肖像拼圖,這套拼圖寓教于樂,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因為要想成功拼回所有碎片,必須知道這些國王執(zhí)政的正確順序。
雖然拼圖越來越火熱,但在當時只是有錢人的游戲,手工繪制、著色、剪切等使其價格非常昂貴,普通人只能望洋興嘆。
1789年,法國大革命拉開了現(xiàn)代歐洲的序幕。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變得前所未有的開放,各種主題的拼圖相繼出現(xiàn),如英國人約翰·沃利斯就創(chuàng)造性地將風景畫元素加入拼圖,這種拼圖需要更專注、更有耐心才能拼成。另一方面,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改變了拼圖高高在上的地位,拼圖開始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此時的拼圖都是由邊緣光滑并且較為厚重的碎片排列組成,輕微的振動就能使它們分開。直到1840年左右,德國和法國的拼圖制造商發(fā)明了“全面互鎖”的現(xiàn)代拼圖,這一問題才得以解決。將這種拼圖的碎片連接在一起,移動一塊時其他的碎片不會散開,對于一些拼合度好的拼圖,將一整塊成品拿起來也不會散開。同時制造商用軟木材、夾板和紙板代替硬木薄板,又一次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終,價格低廉的拼圖被各階層的消費者接受,很快便掀起了玩拼圖的狂潮。
風景畫題材的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