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村莊僻處,常見到石磨,還有它的家族弟兄石碾、石礱、石臼等,被遺棄的它們趴在雜亂的草屑間沉睡。曾被鄉(xiāng)村寵幸的它們,周圍偶爾開著幾朵野花,現(xiàn)今只能和草木共眠,與風雨同吟,唱一支落寞的挽歌。
石磨被花草包圍,纏繞,境況算好的。它們有些同伴命運更慘,原本完整的磨身,不是被肢解,就是被掩埋,碎成尋常的石塊,或鋪路上,或墊在房前屋后,成了墊腳或踩踏的對象。石碾石礱做成桌凳,石臼成了缸盆,接雨水,裝豬食,盛雜物,更多的成為畜禽的食具。
誰會想到,曾經當紅、風光的石磨會這樣被邊緣化,隱藏在野花雜草的懷抱里孤苦終老。這些扎在鄉(xiāng)村里的神器,是鄉(xiāng)村基本的元素,曾活泛煙火,滋養(yǎng)日子,散發(fā)著熠熠光彩,也倍受人們尊重。
石磨一般用麻石打造,若是青麻石更好。麻石瓷實,堅韌,耐磨,紋理密??陕槭缓谜遥嗄ナy謀,需從特定的深山采得,還得經石匠師傅的手藝和汗水,一釬一刀日夜不停地精心雕琢,才能制成。我老家一帶有山有石,山石雖大且硬,卻經不得敲,耐不得磨,三敲五砸,不是裂片就是碎塊,倘若研磨,恐怕很快成為齏粉。上世紀八十年代,城鄉(xiāng)時興山石筑墻,老家一帶便有人開山放炮,炸出的石頭泛泛而用,從未見人用石頭做器物。
老家不產麻石,不產石匠,我未見過石磨的制作,所見到的石磨都是現(xiàn)成的。石磨每村一兩只,人口多的村子,頂多三四只,多為村里公物或家族共有。殷實或做豆腐生意的人家,就另當別論。石礱石臼粗糙,數(shù)量也多些,它們仍是公物,總大大方方擺在村里棟廳或家族祠堂的開闊地上,不像石磨遮遮掩掩,藏在特定的地方。族里的石磨,更鎖在祠堂幽深的木式廂房,由專人看管,就像舊時閨房里藏著的小姐,神秘,靦腆。
石礱的形體類似石磨,只是比磨大些,也比磨笨重。礱名義是石器家族的成員,卻盛名難負。除磨面為石材外,礱的外圍多由竹篾編成,磨面上方是厚土。礱粗大,作用粗獷,主要功能是磨谷成米。七十年代中期,碾米機是稀物,還未現(xiàn)身鄉(xiāng)村,祖祖輩輩吃飯,不是臼舂,就是礱碾。石礱碾出的米粗糙,常會夾雜少量未掉殼的谷子,煮米成飯,谷粒仍完整,吃飯時要不停地挑,手中筷子忙,腳下雞狗也忙,老媽見狀,罵我們敗家,糟蹋糧食。
同為磨具,石磨為尊,礱臼為次。我一直不明白為何會分出這樣的三六九等。石磨昂貴?石磨磨出的東西更重要?石礱碾米是粗加工,食物制作的初始階段。石臼也如此,只是它還能打糍粑。逢年過節(jié),村里、族中,石臼四周會圍滿黑壓壓的人,他們有說有笑,評頭論足,看一場盛大的打糍粑演出。臼前的三兩壯漢,掄棒砸錘,揮汗如雨,把臼中的糯米飯砸爛,搗碎,糅合,打成一團黏性勁道的糍粑。這是石臼榮光的時刻。平常,大庭廣眾之下,石臼享受不到這般待遇,沒人理睬的它只是接納天空和屋檐滴下的雨水。鄉(xiāng)親有時急于磨刀,就著臼里的水,在臼上磨蹭起來,“嚓嚓嚓,嚓嚓嚓”,不消一會兒工夫,刀口便鋒利。一日日,一年年,刀磨多了,臼會留下深深的傷痕。村中哪口老臼身上沒留著被刀蹭過的痕印,痕印光滑,線條優(yōu)美,灰塵都落不住。臼用身體磨出了鄉(xiāng)村的氣質。
在鄉(xiāng)村,石磨順理成章享受鄉(xiāng)村的敬畏與尊崇。磨米、磨面、磨豆子、磨辣椒,石磨都不緊不慢,優(yōu)雅從容,即使到了年關,也氣定神閑,幾多年味全靠它慢慢磨著、吐出。過去每到年關,族里主事者特別寬容,石磨不鎖,人馬不歇,連軸磨,連軸轉。
推磨的方法,南北各異。北方用牲口拉。南方用人丁,人繞磨轉,磨前懸木架。木架一端連著磨盤,一頭懸在人前,人雙手扶木架的橫木,用力推木架做圓周運動,磨聽使喚,一圈圈轉動。推磨看似簡單,實不容易,光有蠻力不夠,需用巧勁才好。我七八歲時,自以為有氣力,能推得起磨,站在磨前,扶住木架,用力推動,磨是動了,未轉滿一圈,木架就晃動厲害,左搖右擺的,我被木架牽扯得東倒西歪,幾乎站不穩(wěn)了,狼狽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后來,我還推過幾次,感覺很吃力,即使年富力強時試著推過,火急火燎地推了幾圈,便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推磨絕不是好差事。我們村附近原有一家做豆腐生意的,他們家日日磨、月月磨、年年磨。一年四季,起早摸黑,大概只做一件事:磨豆子、做豆腐、賣豆腐,靠一只磨謀生。一只磨便能瘦身體,磨薄日子,磨穿歲月,這樣長年累月地磨,一代一代地磨,那得需要多少耐心和韌勁。
在鄉(xiāng)下時,我尚年幼,父親在省城,全家靠母親支撐,磨東磨西自然也是母親操持的事。每到年關,母親派姐去排隊等磨,她不派心野的我。輪到磨時,母親會端出稻米、豆子、辣椒、蕎麥等,一股腦地磨妥當,這樣,才能在大年節(jié)里做豆腐、做年糕、做點心、做鹵菜。無論磨面、磨米、磨豆、磨辣椒,都是母親推磨,姐在磨邊加料。不同東西磨出,樣子、顏色、感覺都不一樣,酸甜苦辣都有。我愛看的是磨豆子,不僅磨出的豆?jié){好看又好喝,而且點鹵成豆腐后,煮、煎、炸都好吃。磨豆時,乳白的豆?jié){從磨面縫隙間流出、淌下,慢慢覆蓋石磨下部,半口石磨活像一只蛋糕。磨了豆,洗磨,再磨米、干辣椒等,每磨一種,洗磨一次。
母親和姐姐磨東西,一磨好幾個鐘頭。排隊不巧時,還要挑燈夜戰(zhàn),磨到三更半夜。母親顧不得疲乏,姐就倦得不行,一邊做,一邊打瞌睡,常遭到母親的呵斥。那時,我只知年味不可缺,卻不懂母親的艱辛和年味的沉重,更體會不到年長我四歲的姐姐,不到十二歲便為母親分擔家事的苦累。
長大后,我隨父親進城,鄉(xiāng)村生活一去不復返,磨中的事情、情形見得少了,也不知磨的榮光與變遷。日后見磨,就像見故鄉(xiāng),次數(shù)越來越少,即便見,每次都大變樣,不是被埋在路上,就是被棄在角落,或被人收買,擺在游人、食客出沒的地方,供很多陌生的人觀看、感嘆、議論。
我在很多鄉(xiāng)村旅游處看到過石磨等舊物。個別地方甚至還收集了不少這樣的器物,有的擺放有序,有的雜亂無章,未能展現(xiàn)人的敬畏與誠意。在某個旅游點,我甚至看到幾十只石磨、石礱、石臼,堆在廢墟一隅,周圍長滿野草。隱現(xiàn)花草中的它們,任風吹,任雨淋。它們不再是鄉(xiāng)親的朋友,不再是鄉(xiāng)村的親戚。
面對一只只石磨,我沉默而恍惚。我分不清,攤在眼前的究竟是磨失的石磨,還是被磨滅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