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珮珮
摘 要:這些年來,“萌”作為一種獨特的日本文化存在,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廣泛關注。日本的動漫文化起步較早,所繁衍出來的產品被當代年輕人所熱愛,已經帶動了許多年輕人的消費,成為了年輕人消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日本的一些動漫作品日益風靡,萌系形象受到了眾多年輕人追捧,形成一種獨特的亞文化風格。與此同時,美少女游戲的虛擬體驗模式,幫助一些亞文化青年在精神層面解決了現(xiàn)實生活當中始終無法解決的矛盾與問題。
關鍵詞:萌系形象;亞文化;日本動漫
近幾年來,萌系文化現(xiàn)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萌元素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當代多數(shù)青少年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對其熟知。在一些虛擬的游戲世界,萌被頻繁使用,成為了網絡上流行的詞匯。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無論是從虛擬的游戲世界,還是到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的交往,萌元素都在被頻繁使用,并且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這種在青少年當中流行的亞文化帶來的影響,值得我們進行深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萌這個詞的概念,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流行語概念。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分析,社會文化當中包括主流文化與其他文化,萌所產生的亞文化,與當代的主流文化是相生相克的關系。亞文化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但是亞文化在主流文化當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亞文化的群體的成員大多來自于不同階級和不同種族,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群體。其中,日本的動漫文化,就是這一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動漫能夠在中國進行廣泛的傳播,正是因為其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而隨著日本動漫作品的熱銷,當中的女性萌系風格也發(fā)生了轉變,在許多的動漫影視作品的亞文化生態(tài)領域中,女性的萌系形象建立,與亞文化群體的生存模式和價值觀的判斷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通過萌系形象當中的文化內涵,可以看出當代年輕人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問題上,具有疏遠回避的心理,同時也反映出了亞文化群體的生活遭遇和人際交往的狀況。本文通過對日本動漫作品中的萌系形象進行解析,對這種亞文化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萌系形象當中存在的文化內涵,進一步了解亞文化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探究亞文化是如何與主流文化進行競爭,并且如何努力適應主流文化帶來的優(yōu)勢性,實現(xiàn)最終的文化平衡。
一、從戰(zhàn)斗型美少女轉化為萌系少女
如今日本動漫文化在全世界熱銷,其中以女性形象為主的動漫作品也是各式各樣的。在主流動漫作品中,許多的女性形象存在自我犧牲等特點,突出了女性形象的獨立果敢等,比如在一些我們常見的《美少女戰(zhàn)士》《魔法騎士》等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戰(zhàn)斗型的女性,無論是從行動上,還是從自身上來說,她們都是以一種不需要被保護的形象存在。在這樣的動漫作品當中,男性角色存在的意義被淡化,往往存在于敵對方陣營當中。也可以說,這種動漫作品,女性的角色大多都具備執(zhí)行力且主觀能動性強。同時,出色的戰(zhàn)斗力讓這種女性角色展現(xiàn)的形象比較中性,女性的屬性則很大程度被限制。然而,在這種條件的限制下,這一類的女性角色依然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就是我們所說的“萌”。女性萌系形象的基本要素,是對服裝的要求,萌系的服裝多數(shù)以戴眼鏡、麻花辮、水手制服等特征出現(xiàn)。在人物關系的設定上,經常與父母之間存在的關系創(chuàng)傷,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間有深厚的羈絆等。不過,這種萌元素氣質經常通過同人志的動漫作品來進行展示。同人志活動作為亞文化中的其中一類,創(chuàng)作者大多數(shù)都是已經成年的男女,在原創(chuàng)的基礎上構建出新的故事,這一類亞文化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情色類故事,且都是以美少女為描寫主體。從本質上來看,對這些女性角色的構成以及分解,就是對女性角色的性格進行相應的分解。在此基礎上,將角色從原本的背景或者是已經設計好的故事框架結構當中引出來,重現(xiàn)形成一種以萌屬性為基礎的角色構建,最終形成對作品的第二次構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萌文化的發(fā)展是支撐同人創(chuàng)作的一大動力來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萌系的形象也越來越喜愛。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于這種形象的需求,萌系要素所應用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并且成為了日本進行動漫創(chuàng)作的一種潮流。萌在社會當中,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男性對女性魅力進行感知的符號,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成為了一種文化。在對女性萌系形象進行構建的過程當中,主要需要對角色的外在身份以及內在的性格進行塑造。一般來說,女性的性格會被塑造為溫柔可愛的青梅竹馬、開朗活潑的妹妹以及作為競爭對象的優(yōu)等生等,而除了這些形象,戰(zhàn)斗性美少女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
然而,在實際的萌系少女定位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萌系少女并不是通過單純的感覺進行塑造的,在進行塑造的過程當中需要嚴格遵循相應的角色塑造原則對角色進行塑造。盡管萌系少女的形象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是還是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特征的,萌系少女的塑造通常來說都存在著大眼睛、小鼻子、欲言又止的小嘴以及較為玲瓏的身段,這些都是對萌系少女進行塑造的重要因素。
也是由此之后,在萌系元素的包裝之下,原本動漫當中女性的形象,由順從、溫柔以及自我犧牲等,轉變成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在保證角色具備可愛這一特質之后,角色的屬性被賦予了更加復雜的特征,這些是大眾所喜愛的漫畫作品當中的女性形象,無論是任性、順從還是自立,都獲得了人們的廣泛喜愛。萌系少女通過不斷地進行發(fā)展,已經不僅僅在動漫世界當中活躍,也并不僅僅代表了女性的一個側面形象,而是對其所具備的萌的優(yōu)勢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將萌的形象通過千變萬化的轉變展現(xiàn)出來,并且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成為了能夠對女性形象進行代表的符號之一。
二、對主流動漫文化的繼承與抵抗
現(xiàn)階段的社會仍然是以80后以及90后人群為主體人群在進行發(fā)展,這些人群大多數(shù)都屬于獨生子女,受到主流文化熏陶較為深刻。但是隨著青少年時期的來臨,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為這一群體的生存創(chuàng)造帶來了更加新鮮的血液,青少年的普遍心態(tài)從原本的主流心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逐漸開始變得叛逆。同時,這一群體在年齡上已經越來越大,開始向成年人的方向進行發(fā)展,但是從心理上來講,他們仍然存在著幼稚、反叛的心理。除此之外,在對這類人群的心理進行分析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人群往往對自身的理想具有執(zhí)著的信念,一些人十分想擺脫現(xiàn)實對自己的束縛,希望能夠找到真正的自我。因此,在傳統(tǒng)的主流動漫文化當中,女性角色所存在的順從、逆來順受的性格已經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需求,他們需要女性角色能夠轉變傳統(tǒng)的溫柔以及逆來順受的性格,變得更加自我、更加獨立,塑造出與傳統(tǒng)形象并不相符的獨立的特性,打破傳統(tǒng)動漫女性形象的限制,表現(xiàn)出新時代的女性形象。于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動漫作品中原本存在的女性角色被加以相應的改造,并且加入一些同人志作品當中的情色傾向,出現(xiàn)了萌系少女這一系列的普遍性向,這一形象也成為了女性角色的另一代表性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因為人們對于傳統(tǒng)角色的這種反叛精神,促進了萌系少女這一系列女性形象的更好發(fā)展。相關學者曾經提出,青年亞文化不是舉止怪異和道德墮落的表現(xiàn),而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對當前的社會進行批判。這就是指青年亞文化提出了一種與主流文化相對的替代闡釋方案。這種表示自身叛逆的方式代表了青年對于傳統(tǒng)文化所進行的一種強烈的批判,青少年在了解主流女性漫畫形象的同時表現(xiàn)出了對于主流女性漫畫形象的一種不認可,并且對主流的女性漫畫形象產生了抵抗,這也表現(xiàn)了青少年對于自身所具備的自我價值的認同,相比于從前而言已經變得越來越強烈。
青少年之所以會對主流的文化產生抵抗的心理,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來自于父母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差異以及自身想在這種差異當中產生一定的自主性。在進行抵抗的過程當中,青少年為了保證自身所具有的獨立性,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自主權,開始群體性地創(chuàng)造更新的價值體系,對原本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抵抗,確認屬于自我群體的文化空間。在青少年這種心理的影響下,相應的動漫偶像文化成為了青少年對父母的文化進行反抗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在青少年存在這種心理的背景之下,漫畫當中傳統(tǒng)的戰(zhàn)斗型美少女角色不但不能夠更好地迎合青少年的意識,反而將青少年內心深處所存在的抵抗意識激發(fā)出來,青少年開始越來越渴望從原本存在的女性母體身上挖掘出更加新穎的審美要素,建立出一套更加新型的女性符號,形成一種特殊的屬于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共有文化。青年對于動漫當中女性角色的批判并不是通過進行新型的角色塑造來實現(xiàn)的,而是應用了二次創(chuàng)造的方式,對原本的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角色進行借用,然后對角色的性格進行相應的解構,改變角色原本所存在的或者獨立或者逆來順受的特點,將其改編成萌系少女的形象以及性格,將戰(zhàn)斗性美少女的形象逐漸改變成為萌系少女的形象,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動漫審美體系的抵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對同人志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亞文化對于動漫當中女性角色的借用發(fā)生了新的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青少年所獨特的具有的文化符號以及認同空間,并且更好地體現(xiàn)出了青少年對于自我群體的認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萌文化的出現(xiàn)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亞文化青年對于傳統(tǒng)的母體文化所產生的抵抗以及承繼的心理,實現(xiàn)了屬于青年亞文化群體的更加獨特的亞文化理想以及文化的風格。除此之外,萌文化以及萌系少女角色的出現(xiàn),也更好地減輕了青年一代在殘酷的社會競爭當中所產生的恐懼感以及挫敗感,改變了亞文化群體和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瑞武.中國傳統(tǒng)主流文化研究[J].現(xiàn)代試聽,2009(5).
[2]王玉靜.中西動漫產業(yè)品牌戰(zhàn)略比較分析[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6).
作者單位:
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